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66702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作者:张钊简介:主要以新唐书“选举”和“职官”两志为基础,介绍 唐朝的科举和官员的品位、选用、考绩和升迁制度。结尾简略涉及几 十年来官僚制度的失误,提出:“中国政治的前途不在于意识形态的 讨论,而在于官僚制度的健全”。三年前我写过有关唐代科举制度的 文章,在这个基础上,加进了官员的阶品,官员的选用,官员的考绩 和升迁,以及对御史台功能的简略介绍,写成此篇。几年前,我在写我们需要一个健全的仕进制度的时候,仅仅 意识到仕进制度的不完善给政治带来的混乱,觉得要用制度杜绝侥幸 小人占居重要岗位,危害国家、人民。今天,我感到,仕进制度是官 僚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健康运行的官僚制

2、度,是一个社会长治久 安的根本保障。政治是人的政治,不是社会经济的体现。孔子说“人 能弘道,非道能弘人”,说“人亡而政息”。为政不得人,是没有可 能有成就的。所以,完善的官僚制度是政治的关键所在。汉语的白话文化和汉字的简化割断了文化的发展,使学习和研究 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学、风俗等成了绝学。加上基础知识的缺乏和 心理、思想的隔膜,几千年来形成的典章制度、政治系统对今天的大 陆同胞如同上古的童话,遥远而陌生。我业余闲下来,努力把新唐 书所记载的唐朝的科举制度董理出来,简化了介绍给大家,希望于 建设中国未来的政治体系能有所裨益。鉴于我的能力、学识和材料的 匮乏,其中讲不透彻乃至于理解错误,所在难

3、免。抛砖引玉常常是句 客气话,在我这里,是梦寐以求的希冀。回顾一下历史品德好、有才能的平民被推举、考核,授予官职,参与国家的行 政是中国文官政治的特点。上古出名的尧帝年纪大了,一直没找到接 班人,心中很忧虑。听说有个人叫做舜,爸爸待他不好,弟弟常欺负 他,而他依然孝顺父亲,友爱弟弟。尧就把他叫来,委以重任,并把 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来观察他在家和在外的为人与能力。舜赢得 了尧的信任,把天下国家的政治接管起来。等到尧死了,舜就接替他 作了帝。明末的王夫之甚至认为,上古的时候,置相就是立储:帝选 拔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相,来辅佐政治,而这些相就是帝的继承人。 后来,夏、商、周三代,贵族与平民作官

4、掺半。到了战国的时候,各 诸侯国争相网罗人材,养士、用士,蔚然成风。汉朝以后,举荐和选拔贤能的人作官执政逐渐制度化。当时,地 方向中央进贡,除去物产、珍宝,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人材,所以叫做 贡举,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后代。地方推举出来的人,随着每年的进 贡被送到京城,由皇帝和中央考核、录用。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有 了进士科的考试。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把科举发展、完善,使它 成了唐朝政治家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大抵 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 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 遂使时君笃意,以谓莫此之尚。”宋神宗时,王安

5、石认为唐朝用诗文考进士,引导天下学子看重辞 藻声律,而忽略对道德和政治的学习。他自己把古典的经籍注释好了, 发行到全国,要求今后考试都要以此为依据。从此,科举考试就主要 考经义(对古典经文的理解与阐述),而不再考诗赋了。明朝以后, 朱熹和他的门生考定、注释的“四书五经”渐渐成了权威,而被规定 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后来,随着唐宋古文在文学评价中的地位不 断上升,逐渐形成了科举考试中论文的特别格式,这就是直到今天为 人病诟的“八股文”。从隋朝大业年间开设进士科到清末光绪年间废 除科举,一千多年间,科举考试缕经改革,为国家政治提供了无数人 材。唐朝的官学唐宋以前的人大都相信尚书、礼记一类的书是古代

6、圣贤 所作。其中讲到为政,首要的就是要兴办学校,用以培养人材、移风 易俗。宋史选举志记载:“既而,中书门下(宋朝宰相的官名) 又言: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 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渐进的道路)。宜先除 去声病偶对之文(唐朝考进士的主要科目),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 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夏、商、周)所以教育选举之法, 施于天下,则庶几可以复古矣。”所以,有远见的政治家每每执政伊始,就大力兴建学校。唐高祖 一进长安,天下未定,就下诏设立学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它青年上 学。唐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的学校,用来劝导和奖掖青年人 学习上进,谋求士

7、宦。这些官办学校都归国子监(类同高教部)管, 大约有这样几种:一,国子学,学员规定为三百人,专门招收高干和京城干部的子 孙;二,太学,学员规定为五百人,招收中、高级干部的子孙和近亲;三,四门学,学员规定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是普通干部的 孩子,另外八百个名额是专留给老百姓中优秀青年的;四,此外有专科的律学(法律)、书学(书法)和算学(计算) 等,招收小官和平民子弟;五,京都及各都督、都护府(类同今天的军区)、州(相当于我 们今天的省)、县都分别设立学校,招收学生,人数不等。六,中央政府中和太子宫中又设有弘文馆和崇文馆,各收学生三 十名,都是皇亲国戚、宰相、一品大官和大功臣的子弟。入学的年龄为

8、十四到十九岁。学生每十天有一天休假,放假前要有小考试,默写经文并背诵先 儒对经典的解释,答对三分之二的,就算及格了,不及格的要受罚。 每年放两个长假,五月间的叫做“田假”(农忙);九月又有“授衣 假”(换冬衣)。家住得远的,还特别加给路上往返的时间。年终要 考一年的学业,口试一百条对经文的解释,答对百分之八十的得优, 对百分之六十的得中,百分之五十以下得差。上学不听话、旷课超过三十天、事假超过一百天、因父母生病请 假超过两百天的,或者年终考试得过三次差、在学校羁留九年而学业 无望的都要退学回家。而且,还要记录下来,送到相应的管理部门。 大官的孩子们,送到兵部(专管武官的部门),看看能不能借上爸

9、爸的光,当个武士。教学内容和学制唐朝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根据他们的难度和 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谓“大经”、“中经”和“小经”。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和仪礼为 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为小经。学业 有“通二经”、“通三经”和“通五经”的分别。所谓通二经,要能 学好一大、一小二经,或者两个中经;通三经的,要大、中、小各通 一经;通五经的大经全通,还要中、小经各能一通。除此之外,所有 的学生都要能兼通孝经和论语。因为秦始皇把秦地的文字、方言强行定为官方语言,所以,大部 分用齐、鲁方言写成的古典经文的阅读和理解都成了很大的问题。两 汉以来,注解、诠释这些经典成了知识分子们最重

10、要的功课,成就巨 大,著述众多。唐朝的学生除去学习经典的正文,还要同时学习这些 注释。孝经、论语两经加起来,限期一年学完;尚书、 公羊传、毂梁传分别为一年半;易经、诗经、周 礼、仪礼各限两年;而礼记和左传可以长至三年。除 去学这些经典,每天还要练写一篇字,学习时事政治的处理方法,读 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和尔雅等书。其它专 科的教学内容和学制也类似,不过总的年头短一些。尚书主要记载从尧、舜、禹到春秋以前的大事记和帝王、公 候,贤良大臣门的命令、文件等,有中国最古之书的称号;汉朝以后, 易经被看作阐述儒家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诗经号称是孔 子删定,通过它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还可以陶冶性情、考鉴周朝

11、政治 的得失;周礼、仪礼和礼记都是战国以后的学者们凭借 着古史资料和自己的想象,整理出来的周朝的礼仪制度;春秋相 传是孔子所作,记载了春秋时代的政治事件。但因其书文字简洁、难 懂,所以,后来读春秋的人,都得参考注释书。西汉末年以后, 左传被认为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写的,定为春秋最权威的 注释著作,与公羊传和毂梁传并行(所谓“传”,是注释的 意思,与今天“传记”的传不一样);论语虽说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书,但在唐朝显然还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孝经原来颇重要, 后来被宋儒判为伪经,失去了经典的地位。唐朝科举,还有一样教材,新唐书选举志没有提及,就是梁 朝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选了很多古时候优秀的诗文。而

12、唐朝考 诗、赋,全要参照文选。杜甫曾说“文选烂,秀才半”。唐 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对进士深恶痛绝,声称“家不置文选”,以 示不肖于作进士。报考的资格和程序今天把人民分成工、农、商、学、兵和知识分子,数十年来,工、 农、兵社会地位最高。古代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因为当兵是为国家服役,兵役期满,就回家种地了,不构成一个 阶层,也没有特别的权力和利益。学生也是类似。那时候,人民分为 士、农、工、商四等,其社会地位,士最高,因为都是作官的;农民 的利益最受重视,名誉最好;工、商两个阶层最没有社会地位,而以 商人为尤。除此之外,还有吏(衙门里的办事员、警察、执行刑罚的人等)、 和尚、道士,加上犯过罪被流放的人

13、(按照中国古代的法律,没有剥 夺人身自由的惩罚,监牢里关的全是等待审判和执行的人。惩罚大致 罚款、肉刑和流放等等)。在这些人中,只有士与农的子弟允许参加 科举考试,其它阶层的人都不许做官。另外,品行不好、臭名昭著的; 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的人的直系亲属也都不能入仕。在农业社会,农民 当然是绝大多数,而其它类人,常被视为社会的边缘现象。每年深冬,中央及各州、县的官办学校要把学员挑出来,进行初 步考试,把优秀的推举到尚书省(类似国务院)应考。不从这些官办 学校毕业出来的人,叫做乡贡。先由邻里、乡亲保举、推荐,地方长 官验证后,也一起送到尚书省。地方保举不当,不仅被错举的人不能 予试,就连他的所有同乡都

14、要受到牵连,被剥夺考试的资格。到了省 里,要把名字、年龄、地址、籍贯等重要数据写在牒子(个人履历) 上,由户部(管理户口的部门)核查过了,印证了推举人的推举,交 给吏部(人事部门)的考功员外郎(专门考核下级官员的功过劳苦, 以定其升迁的),进行考试。考试的科目和评卷标准科举本来是分科考试选举的意思,后来到宋神宗以后,经王安石 倡议,才渐渐归一了。唐朝科举考试,学生按所选专业特长不同,分 科报考,分为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 法、算学、书学等类。考试方法有帖经,就是默写经文;大义,就是背诵或默写先儒对 经典的注释;策,是依据经典或考量时政,对具体问题提出解答;论, 是对历

15、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诗、杂文、赋等。十岁以下应考的 称为童子科,只考朗诵。秀才考五道方略对策,按照文字通顺与否和道理讲得好坏评分。 行文通顺,道理透彻的为上上第,其次为上中、上下和中上第,这四 等为及格,其它为不及格。明经先要默写经文,然后背诵经典注释, 再回答时事政治三道题,也是头四等为及格。考历史的叫史科,考的 内容主要是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口试对文辞的 注释一百条,然后问对策三条。口试对百分之七十,对策答好两条的 就算及格了。十岁以下的孩子应童子科,以朗诵为主,考一部经典, 再加上孝经和论语。唐朝初年,秀才科等级最高。贞观年间,有一个州被推举应考秀 才科的,没有一人及格,太宗大

16、怒,处罚了州长,并废除了秀才科的 考试。后来时有时无,到了玄宗天宝年以后,就名存实亡了。从此, 知识分子仕进,就以进士与明经两科为主,而最看重进士。进士考试 的科目、方法缕有更改:开始是先考五道对策,然后默写大经一种。 经和策全通,为甲第;对策答好四道,默写经文对了百分之四十以上, 为乙第。继而要求进士先写两篇杂文,文辞通顺、熟悉格律,才考对 策。到玄宗天宝年间,要求进士先考经文,然后做诗、文和赋,全通 过了,再考五道对策,对策全好,才算是及格。后来时而要考官书文 章、时而要考经文、经义,最后定为:第一场考诗和赋;第二场考论 议;第三场考对策;第四场考经文。后世批评唐朝以诗取士,就是这 里来的。学历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