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659217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痰论治胸痹【内容充实】(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痰论治胸痹 第五学习小组摘要:胸痹是指以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引肩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痰浊往往是引发胸痹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处所云之痰乃无形之痰,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审证求因的方法确定,而不是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摸有形质的痰液。按其性质可分为寒痰、热痰,虚痰、郁痰、瘀痰和湿痰等。方以仲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关键词:痰浊 胸痹 遣方用药痰浊的形成源于体内水液运化输布的失常,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聚成痰,可以随着气机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如果痰浊停留胸中,痹阻心阳,心阳不振,心脉不通,则可导致胸痹。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有言:“饮入与胃

2、,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输布运化和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那么这三脏功能的失常皆可导致痰浊的产生,同时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全身气机失畅,也可导致痰浊的产生。按期与寒热相兼,虚实转化可分为寒痰、热痰、虚痰、湿痰、瘀痰、郁痰。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其壅遏之痰实,结合痰的具体性质进行加味并调理与之有关脏腑的气机。以达到化痰宣痹、恢复病脏生理功能的效果。一、胸痹从痰瘀论治的病因病机(一)饮食不当及不良嗜好因素致痰瘀生成现代人生活条件都较优越,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好的饮食习惯等,如饱食及或过食油腻、高盐饮食

3、、少运动、长期静坐、酗酒、吸烟、精神紧张或焦虑等均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中医都可以称为血浊,浊为瘀也、为痰也。现代研究证明,膳食中的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内膜下,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增厚硬化,同时伴有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继而诱发胸痹。而烟酒对血管的内皮细胞有破坏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都是痰浊瘀生成原因。如素问五脏生成:“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素问至真要大论:“民病饮积。”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乙集嗜酒丧身云:“酒性大热有毒,大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酒性喜升,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

4、生肾水,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焉或心脾痛”(二)内伤致痰瘀生成内伤致病主要指情志过激,七情异常变化首先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虚损,影响水液的运化和血液运行,产生痰浊、瘀血等致病因子,一旦停阻于心脉便引发胸痹。如晋代王叔和脉经:“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重,心中痛彻背,当脐跳手,此为心脏所伤所致。”(三)体质因素先天体虚肥胖、年龄增加,致脾虚痰生、气虚致瘀血内生,痰瘀阻于心脉,胸阳失展,不通则痛,发为胸痹。肥胖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短期内发胖或极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因为过度的体重增加,加重心脏负荷,且肥胖易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患,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

5、另外,肥胖后体力活动减少,妨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故有肥人多痰之说。综上述,现代医家认为,胸痹的发病机制多数为痰瘀为患,如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中期以痰证常见,晚期以瘀血维多。沈绍功亦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起居的好逸恶劳,加之气候环境的恶化,使冠心病的中医症候分类发生了变化,痰瘀证比例日渐增加,其易于瘀血互结。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可见血液粘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丙二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二、胸痹从痰瘀论治的症候及方药(一)寒痰胸痹寒痰痹阻胸脉或虚或实。实者可由长期感受寒邪,寒邪凝滞,阻滞气机,气不化津,津停成痰,痹阻

6、胸阳,或素体阳虚水湿不运,俱而成痰等多种原因造成。其核心症状为: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痛势剧烈,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心悸怔忡,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弦滑。或伴有形寒肢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自汗等症。此证,实偏盛者则当以散寒泻实为主:通阳散寒、祛痰开痹,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郁金,枳实增其行气化痰之力,再加桂枝通其心阳消除痰浊之痹阻;虚为主者则当以温阳散寒,化痰除痹,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子,干姜,仙灵脾,肉苁蓉,补阳柔剂与补阳刚剂相结合,恢复人一身之阳气,驱散胸中之阴霾。(二)热痰胸痹热痰胸痹之形成,或由痰湿久蕴化热,或因素体痰多外感风热化为痰热。主要临床特征为:胸口闷痛,痞满不舒,咳吐黄痰,

7、口干口苦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加胆南星,黄芩,枳实,竹茹,贝母增其清热化痰之力。热痰并存时应当清则清,当利则利,当润则润。若兼有热盛伤津耗气之口渴欲饮,气短乏力的症状还要加麦门冬,天门冬,南沙参,生地等养阴清热的药物。(三)瘀痰胸痹朱丹溪丹溪心法里首创“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一说。瘀痰胸痹可先有血瘀阻滞气机,气机失于条畅,气滞津停,聚而为痰;也可由痰浊停聚,气滞而血瘀,二者相互为患。主要临床特征为胸闷胀、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昼伏夜甚,痛甚则痛引肩背,心悸短气,爪甲青紫,舌紫脉涩。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加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枳壳,牛

8、膝,丹参增其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四)郁痰胸痹肝者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患者若长期精神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从而全身气机运行不畅,气不行则津停而为痰;同时肝过亢则反侮于脾,脾者,司水液之运化,此时木旺乘土,脾气不能正常输布津液,痰浊更甚,阻遏胸阳,发为胸痹。主要临床特征为:胸憋闷,随情志变化而变化,烦劳、愤怒后而为甚,易怒善太息,苔白腻或微黄,脉沉弦或沉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柴胡,白芍,香附,合欢皮,枳壳,陈皮,佛手等疏肝解郁之药调达肝之气机,使其疏泄功能恢复正常。(五)湿痰胸痹湿痰胸痹多因饮食不节耗伤脾胃,久病失养或素体脾虚,脾虚则脾不输布津液,津停为痰,痰气阻

9、遏胸阳,发为胸痹。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胸痛脘痞,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嗜睡,少气懒言,痰稀色白量大易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而厚腻,脉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党参,黄芪,白术,苍术,白扁豆,陈皮,山药,砂仁,以通阳散结,理气祛痰,燥湿健脾。(六)虚痰胸痹脾肾受损,阳气受伐,水液失于输布,停为痰饮,痰气阻遏胸阳,发为胸痹。临床特征为胸闷痛,伴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烦劳更甚,自汗盗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舌苔白腻或舌紅少苔,舌根白腻,脉沉滑或细滑。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子,干姜、仙灵脾,肉苁蓉,吴茱萸,菟丝子,杜仲,鹿角胶,枸杞,熟地等温补脾肾、温运水液之药。三、总结胸痹多

10、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虽有不同的表现,但多以胸闷、胸痛为主症,临证可结合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明确病名诊断。因中医认为痛症多源于“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诸多医者将胸痹片面地定性为血瘀,治疗也一味地活血化瘀,使其临床思路及治疗受到局限。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过食肥甘(饱和脂肪酸、糖摄入过多)损伤脾胃运化,造成痰浊为患、痰瘀互结为患的胸痹日益增多。此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胸痛,体胖,肢困神疲,多痰涎,舌黯苔腻,脉濡滑或滑。临证须详辨其症,方可准确定性,切不可拘泥于证。参考文献:1蔡诗川.胸痹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18):124-1252江胜;杨俊;

11、杨从鑫.浅谈胸痹从痰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2):1350-13513周杰;王世岩.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痰浊证的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2,(12):1709-17094马光烈,张新渝.皇帝内经素问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5郭霞珍,王承平,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6刘学法.对药在胸痹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0(01)7刘强,史海庆,王翠萍.风药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03(08)8丁邦晗,吕强,张敏州,罗翌,马长生,张维东.胸痹的中医危险证型附375例聚类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4(05)9庞敏,于跃飞.胸痹与五脏的关

12、系浅论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03)10庞敏,尤献民.洪治平治疗胸痹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6(01)11马伟国.中医胸痹的病因病机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06)12任晓莉,孙艳秋.浅析胸痹的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4)13叶进.胸痹研究概览J.环球中医药.2012(07)14王振涛,杨凤鸣.路志正辨治胸痹经验J.河南中医.2011(06)15侯思怡,张哲,杨关林.祛痰化瘀兼益气健脾法治疗胸痹心痛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2)16龚立,宋民宪,吴承云.浅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病的临床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2(03)17胡冬裴.胸痹

13、古今证型归类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4)18宋建平.胸痹范围源流与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19赵全荣.胸痹病人的饮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8(17)20周丽丽,姚耿圳,何志凌.从肝肾论治围绝经期胸痹病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7)21张广波,陈奕樑.对中医内科学“胸痹”所属章节的质疑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1)22李英琳.议肝与胸痹J.中医药学刊.2006(02)23李飞.胸痹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8(05)24李京玉.胸痹辨证分型及临床用药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04)25李满静,周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06(20)26熊丽辉.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5(09)27赵振霞,赵振敏.吴标治疗胸痹的经验点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06)28巩雪,陈守强,庞庆荣.“心痹证”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06)29邱少波,王进.浅谈胸痹的病因病机J.国医论坛.2007(01)30陆怡衡.浅议仲景论痹证J.江西中医药.2010(10)9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