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65255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文选陈祺助老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歷代文選陳祺助老師編著春秋戰國時期散文壹、論語選讀一、儒家學說的基本特色1. 儒學是常道之學道的意思,簡單地說,是指一切事物的共同原理。常的意思,基本上有二:(1)日常或平常 。是指儒學所說的道理,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平凡常見的事物中,就會用到的、表現的。這些既是人人都可知可行的,也是每個人都不可捨棄離開的道理,此即中庸所謂道不遠人之意。(2)經常或恆常 。是指儒學所說的 道理都是人人時時刻刻都必定要去表現,都應當去遵守而不可違反的,是普遍永恆的。如果一個人片刻違反了這些道哩,那麼他在那個當下就失去作為一個 人所應有的資格,此即 中庸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之意。以每一個人即我為

2、中心,一切與我接觸的其他人、物,彼此之間便具有一定的互相對待的合理關係,便是人應當遵循的道理,這就是常道,也是人之道。日常中再怎麼平凡無奇的事物,當它們與人發生接觸,都可以成為人表現常道的所在(載體) ,所以都能有人道的意義與精神,這便是人文的價值,即文化。儒學對於人類歷史社會中所有表現人文價值與精神理想的事物,2. 儒學是成德之學德的意思,主要有二:(1)德指德性。德性是指每個人生來就有的,可以實行 一切事物都應該遵循的道理之能力,亦即人人天生所具有的行道而有得之性能 ,這是人以外的其它萬物所沒有的。古人常說德者,得也 ,人之所得於天,以別於禽獸者也 ,這是德性。( 2)是指德行。每個人當下

3、都能表現自己天生的德性而實行各種常道,這樣的行為,便是德行,所以古人又常說行道而有得謂之德 。現代人就把道、德合成道德,用來表示合理應當的行為或是善 。2任何人只要他願意,那麼,他在當下就能愛己愛人,表現各種常道。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德性是人人的生命內部當中天就生固有的,不論你怎麼去否認它,它都永遠不會從你的生命中消失。而且人人天生固有的德性不是個空洞的、抽象的、靜態死寂的東西, 德性是活潑的、生動的、具體的,是每個人最真實的生命,所以是必然會要求人去表現出來,去實行人所應該表現的人倫道理,來完成人自己應當完成的德行的。3. 儒學是為己之學為己之學的意思,也可分兩方面說。(

4、1)指人們之所以要實行日常生活中的常道,乃是只因這些常道本身就是應做的、當為的。行道而有德,並不是為了其它外在的目的,如果要說有目的,那麼,道德本身就是目的。這是孔子所謂古之學者為己、荀子所謂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的意思。(2)指每個人單單靠他自己,而不需依賴任何外在的力量,當下便能實踐道德行為,而且也只有自己親身去實行常道而有所得,一個人方真正有道德的。這是孔子所謂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的意思。這是孔子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在日常中,你常會關心自己以外的人物。當你對父母表現關心、當你的仁愛之心對親人顯露或去喜歡某個心儀的淑女(或男生)時,這時,你會去問自己為什麼關

5、愛他們嗎?人的行為如果是真正的道德,必須只因為他發動這個行為的根源,純粹出於行為是應當做而做的動機,而不是由於他想要藉著這個行為達到什麼其它的目的。女孩子認為,男子為了美麗的容貌、優渥的財富、高貴的氣質與地位等等目的而愛她,這不是真愛,她不是做為一個人,而是被當作一個工具來被愛。每個人的身上都具有許多像太太的美麗、聰明等,在它本身就是目的、價值,而不可被取代的特性,不斷地表現這些德性,不為別的,只為了使自己完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本性。而且這也只能靠自己親身去實行,才能完成自己。別人代替你去做好事,這個好,永遠屬於別人的而不屬於你自己的。4 儒學經世之學經世是經世濟民的簡稱,乃治理事務,救助人

6、民之意。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1)政治方面,以道德精神作為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則,創立法政制度,治理各項事務,要求所有的統治者必須以滿足人民需求,解決人民生活各方面的問題,為其施政的首要任務。這即是周易所謂開務成物,尚書所謂正德、利用、厚生的意思。最理想的統治者是聖王,最理想的政治是王道即仁政。(2)教化方面,以禮樂文化的活動,培養天下人能發開自己內心固有的德3性,創造各種人文價值 。原始的六藝中 ,後來的六藝中 ,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唯有完成諸般文化價值 ,人方得以遠於禽獸 、遠於野人,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所以孟子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人,依其本性,不只要求自己要能實現各種人文道

7、德的價值,完成人道而真正成為一個人,同時也希望人人也都能使自己成為真正的人。此即孔子所謂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但儒者都很清楚,一般人如果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照顧不了,他就不容易還有心力去從事人文價值的實現活動。所以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若夫庶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因此,儒家的政治主張 ,要求統治者一定要先滿足人民基本的生活所求,所以孟子又說使民養生葬死而無憾,王道之始也。當基本生活過得去時,人們就不再有資格放棄他作為一個人所應盡的本分。二、論語文選1、成為一個人的第一關為學與好學(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8、學是效,也是覺的意思。人或是先因效而後覺,或先覺而後效,學習的最終目標,在於使人覺悟自己固有的德性,並圓滿完成它。世上沒有比完成自我更能使人滿足的事,故悅 (說,)。曾子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獲得良友一起討論各種文化學問,就不只內心喜悅,快樂的心情更是散發在外。學習是為己,而不是為人,即不是為了自己德性之外的其他目的才去學。為學以求實現我做為人的本性,是每個人的生命最極致的滿足,至於別人是不是了解、欣賞我的才能學識,都是不相干的事,自己當然不會含著半點怒意(慍)(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學以為己,只求圓滿完成一己的德性。而這個要求必含人應

9、當改善自己的生活的內容,因此,儒家當然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更幸福美滿的人生。富貴是人人都可以、也都應當追求的,雖然如此,人們都很清楚:不是你想要富貴,你就能得到它!當你得不到它時,如果違反道義,甚至犯法,又怎能是自我完成。這時,你只能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日常中,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只怕做不完,不說那些不相干的閒話,只求勤勉努力地做好這些事。這樣,人仍4不知自己做得正不正確?於是更須慎重地向有道之士請教、指正。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他固然是在完成自己德性了!但是同時他追求幸福美滿的能力也不斷獲得了!視野在囚富貴了!所以說他好學 。附錄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

10、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離開與他人、他物互相同情共感的關係,人就不可能自我完成。所有的人倫常到是以家庭為中心,再層層向外推展出去。在家,內則親愛父母,外則親愛兄弟長輩(弟)。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出門則行為謹慎、言語信實;善待眾人,多多接近德行有成的仁者 。以上,都只是人作為一個人平常都或做、都在做的事。但如果只是這樣,一個人雖算得上是好人 ,卻不一定成能自我完成,因為他沒有能力實現各種文化價值;他也不一定能做成好事 ,因為它可能缺乏做好一

11、件好事所必須有的各種相關知識。所以人對以上的事行有餘力 ,還必需學文。故孔子又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外在環境與社會群體所提供的各式各樣的刺激,是個人知識見聞的主要來源,一般人關於道德是非的觀念,大多是在社會的教養薰習中形成的,可是,如果不能個人缺乏內心的自覺,再多外在的道德知是,也不可能使他完成真正的德行。自我德性的完成,唯一的可能之道,在於人之自覺其天生固有的德性而充分地實現之。雖然如此,覺悟並不容易發生,而藉著外在的教育刺激,特別是師長之教、友朋之輔,往往可以幫助不知不覺的人比較容易出現內心的自覺。培養美善的行為的合

12、理方法,乃是內外相輔相成。教育主要在引發受教者內心的自覺,而不在於自外貫輸人原不具有的知識。受教者如果不願或不知憤(有所不通而發憤求通)、誹(有所不知不能則無法自安)求學,師教者也不適合去教導他(啟、發)。附錄孟子:舜之在深山也,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禦。二、文化價值的培養博文約禮5(5)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現實上的人則未必都已自覺、甚至不知不覺者居多,可是人倫之間有多少責任應當去盡?不可能等到人能自覺了,才去盡他的本分。平日的學習受教,一方面是要養發人人內心自覺其德性;另一方面則是當人未能自覺時

13、,也能學會足夠的知識經驗,幫助他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應盡的責任(如父親罹癌的孝子之例子) 。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在什麼境況中,怎樣做好一件好事的知識經驗,是為文。社會群體共同形成的恰當合宜的行為準則、規範,是為禮。人類文化的知識豐富(博文),又能統攝於某些或某一根本原理(約,統攝),或以各種行為規範約束(約,約束)自己的人,他的行為自然不易違反(畔)應當的道理。(6)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歌文學等典籍,能夠引發人人領悟自己內在真實的情感、而自覺固有的德性,故曰興於詩。不論個人已經自覺或仍不自覺,遵從道德倫理、社會風俗制度等,自己就不能成為人而還能自立於社會上,故曰立於禮。在音樂藝術的陶冶中,久而久之,人便會逐漸體認到:禮等等行為規範,並不是從外面拿來強迫自己的,而是人自己應當、而且也自願要去遵從他的,像音符雖不違背樂理的規範但是旋律卻是流暢自然,一點也沒有拘束壓迫的感覺,是曰成於樂。附錄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 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 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7)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