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61179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应在于每一个人得身上和心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目 录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发扬工匠精神演讲稿弘扬工匠精神优秀演讲稿02年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202X年大国工匠人 物 事 迹演讲稿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1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

2、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

3、真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20元降到3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2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

4、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篇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

5、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

6、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0到2把,少的也得3到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0多把不同的刀。”

7、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5至度的材料。”2

8、02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余项。 当好一把“

9、师匠”的传承刀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A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X年以来,他带了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