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605890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及解决之道探讨前 言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然而,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支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中不良资产问题是当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大难题,也是深化信用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信用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支其农主力军的作用。随着银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及时高效得当的处置不良资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分

2、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现状以及成因,借鉴国内外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运用有关(什么)理论,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途径,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尝试,以期能够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1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分布特点以及成因1.1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特点通过对几家农村信用社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呈现下特点。1.1.1 不良贷款占比大截止2008年12月底,某信用社按五级分类不良资产余额7900余万元(剔除已用央行票据置换来剥离部分220余万元),占资产总额34%,其中不良贷款余额7800余万元,占贷款总额的53%,占不良资产的98。8%,其他不良资产93万元,只占不良资产

3、总额的1。2%。1.1.2 风险程度高以上述信用社不良资产为例,其中已有3100余万元形成实际损失,占不良资产总额40%,有4700余万元虽未全部损失但实际上难以收回,占不良资产总额60%。1.1.3 时间跨度长,成因复杂,清收难度大从调查情况看,不良资产最早的可追溯到村集体分摊贷款。其后在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大发展时形成了相当部分的不良资产,在本世纪前六年里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形成了部分不良资产。1.1.4 部分不良贷款单户集中度比较高在最大十户贷款中,不良贷款占比较大,且单户集中度较高。截止2009年12月底,该农村信用社到期贷款未偿还金额为6800万元,欠款单位或个人998家(人)。其中欠款

4、数额最大的十家单位或者个人欠款3100万。根据在省级农村信用社资料中心查询到的资料得知,这种现在在农村信用社极为普遍,这些欠款大户往往是因为政策原因获得的贷款。1.2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影响,除去信贷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及自身经营决策失误等自身因素外,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形成源于信用社体制的扭曲及成本收益不对称的制度安排。显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与普通商业银行迥异,下面通过比较农村信用社和一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异同之处来阐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1.2.1 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的共

5、性(1)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同为金融企业,都无法避免信贷风险。如它们都同样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信贷风险。从贷前到贷后这一过程中,委托人(农村信用社或商业银行)掌握的关于代理人(债务人)的信息(如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与代理人相比一直处于劣势。道德风险决定了银行部门作为委托人在信息上的被动地位。债务人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2)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缘于我国制度变迁,也即是由于一定的历史渊源产生。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银企关系未理顺,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长期充当第二财政的角色,沉淀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承担着经

6、济改革的巨大成本。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34909个,亏损面高达55%,历史挂亏1300亿元。(3)体制上的缺陷也可能是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摇篮”。主要包括:I、经营管理体制,如管理层的决策机制不健全,员工层的信贷人员权责模糊等。II、风险监控体制,如贷款审核制度不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位,风险指标体系欠科学,风险预警模型不敏感等。III、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如缺乏竞聘上岗机制,员工培训制度不健全,员工业务素质低下等。(4)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外部的扰动因素也可能导致信贷风险产生。I、政府失灵可能诱导信贷风险。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追求政绩,

7、利用政府信用向金融机构贷款进行盲目投资,结果投资项目经营不善,导致信贷资金难以回收。II、企业利用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逃废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债务。III、信贷风险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严重的社会信用缺失是信贷风险的社会成因。IV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企业资金需求,致使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对银行机构信贷形成惯性依赖,这也成为信贷风险形成的潜在原因。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利率变动、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也会引发信贷风险。1.2.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形成原因还具有特殊性。(1)农村信用社会信贷风险来自于农业经济发展缺陷和其服务对象的弱势。商业银行信贷风

8、险主要来自于城镇经济,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的金融组织,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乡镇企业,服务区域在农村,其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农村经济和其服务对象。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由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加之农村交易条件长期恶化,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了城镇,致使农村与城镇经济发展失衡。表现在经济总量上,即农村GDP小于城镇GDP,农村GDP增长速度低于城镇GDP增长速度。而且,由于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均GDP小于城镇人均GDP。从农村信用社信贷对象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和一部分农户。信贷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

9、于信贷对象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资金存流量、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乡镇企业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其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农户次之。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村信用社是乡镇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但是,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与城市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经营效益相对低下,造成信贷资产的长期积压甚至流失,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不仅如此,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缺陷使得其平均寿命仅有两年零七个月,破产现象严重。鉴于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乡镇企业贷款份额的巨大差异,不难理解农村信用社来自乡镇企业的信贷风险比商业银行大得多。农户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农户的资本存量和盈利能力均较

10、小。而且,农户抵押能力有限,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因此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很容易变成逾期或呆滞。商业银行面临的这种情况则较少。(2)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取向与其经营目标相冲突,造成信贷风险隐患。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肩负着艰巨的支农使命解决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问题,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福利,这是农村信用社的宗旨和价值取向。但是,农村信用社作为企业,又具有自己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存在盈利经营的激励。因此,在一个混合的目标之下,农村信用社很难真正遵循商业原则把经营搞好,严重的道德风险最终导致贷款的无的放矢。这种后果表现在其账面价值上,就是不良贷款比例升高,信

11、贷风险增加。(3)经营的地域限制和规模限制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集中度更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很集中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方面造成:I、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地域限制。这种地域限制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在机构设立和业务经营上严格按照乡级或县级行政区域分割,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而且同质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信贷资产无法有效分散。II、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限制。单个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负债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容易引起单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升高,风险集中。200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平均资产只有1。1717亿元,平均每个商业银行的资产为1885。90亿元。可见,

12、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规模非常狭小,单笔信贷所产生的风险相对集中,风险比较大。(4)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增加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良好的自然环境,如丰富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等,有助于农业生产,为贷款的归还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反之,由于农业生产非常脆弱,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会破坏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秩序,甚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这对贷款的归还极为不利。我国最常发生的灾害种类繁多,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90%。自1949年以来,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过4000万公顷(新华网,2006),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增加了农村信用社信贷归还的不确定性。2 国外不

13、良资产处置实践借鉴对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发生在93个国家的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和46个国家的边缘性危机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国家都为银行危机付出了沉重代价,银行失败的案例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发生的更普遍。Honohan和Klingebiel研究了40个国家的银行危机,得出40个样本国家用于整顿金融系统的平均成本占GDP的12。8%,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更高。国外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十分重视,他们大都设立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运作。有学者曾经对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简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1977-1980年利率动荡的影响,1983-1986年从利率风险转至信

14、用风险,出现美国储贷机构的信用危机。到1988年,美国有问题银行数目超过1400家,倒闭银行数目超过200家。1989年8月,美国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目的,成立临时机构重组信托公司(RTC)来解决储贷机构倒闭问题。RTC专门负责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经过6年多的运作,处理资产的账面价值占移交资产总额的98%,这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1999年,我国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截至2006年底,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超过12102。82亿元,累计收回现金2110亿元。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十分丰富,主要有债转股、债务重组、拍卖、

15、资产证券化、租赁、分包、资产置换、破产清偿、法律追偿和资产出售等。国外不良资产处置实践对我国政策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1 宜早不宜晚国际金融界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有一个著名理论“冰棍效应”:冰棍拿在手中,它就不断融化。在处置不良贷款的实际应用中,逾期贷款在一年、三年、五年内追偿,追回的比例分别为76.54%、43.88%以及7.6%。随着时间的增加,追回贷款的难度呈现出几何级的上升态势。2.2 标本兼治美国处理不良资产存量时,并非简单的将问题严重的银行关闭清算了事,而是关注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巨额坏账的原因,总结储贷银行危机的教训。这种标本兼治的做法收到了较好

16、效果。通过对不良资产本身进行分析和处理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寻找是否有可能的规避方案。这样在解决现有不良资产,保持银行经营活力的同时进行渐进式改革,在制度上进行完善或者创造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得银行在今后也能一直保持较低的坏账率。2.3 有效的措施和手段RTC在处理不良资产的实践中,根据市场情况,大胆创造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和分离经营战略等。2.3.1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如通过将中长期贷款转化为可以短时间内兑现的债券。银行可以得到如下好处:(1)资产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高档次的新型融资工具。(2)原始权益人能够保持和增强自身的借款能力。(3)原始权益人能够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4)原始权益人能够降低融资成本。(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