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59777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课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兰燕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一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实验区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历史教学的策略和组织形式较以往也有了大的进步。然而,在对历史课的认识上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明确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各学科教育的基本功能,探讨在学科教育功能正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教学和学习最便捷、最有效地实现学科教育目标。历史课也不例外,一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传统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专业化、成人化的知识理论体系,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模式,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的材料环境创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只

2、管过去不关注现实、只知历史不知未来的教育功利观念提出了质疑。那么,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呢?初中历史教育功能应该是:第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知识和重大史实,关注身边历史(如家族史、城镇村史、校史、民族史、民俗文化史、当地经济发展史、历史人文遗址等),从而关注周边社会。第二,在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领域的历史时对照现实、反思过去、分析得失,使学生具有以古鉴今、关注现实、预期未来的初步意识和能力。第三,进行与历史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爱国主义、人文主义、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传统美德、科学精神、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

3、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健全的人格、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等。第四,配合其他学科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表达诸项能力。这样,历史课的评价就有可能由一元化的知识考察、成绩评比转向以主干知识、相关技能、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内容的多元考查和以考试、技能展示、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成果资料积累为主要项目的多元评定转变。教师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也就可以彻底转变观念,摆脱束缚,放开手脚,转变教学行为,创设全新的教学场景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历史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 二、突破单一的“读问讲练”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 课程

4、改革实施近一年来,在对实验学校的调研中发现,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的传统模式。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这种模式的变式,如“读问讲议练”、“问读议讲练”、“问议读讲练”等,教学空间和场景也仅限于教室,缺乏教学组织形式(方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这种程序化的老一套模式和单一的课堂授课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5、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技能竞赛、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主题研究性学习、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网络教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总之,历史课改应该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治本治根,历史教学才能出现全新的局面。 三、从书本历史走向社会现实 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门课程,不是为社科院历史研究室未来的研究员打专业

6、基础,也不是打造储存大量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人脑资料库。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可以从高高在上的学院历史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借助书本历史,关注身边历史,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同时,借助了解关注历史的一系列过程,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培养必要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评价观 当课程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评价机制对课改的制约性便日益凸现出来。由于新的评价机制尚未确立,评价观仍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考试成绩为核心,评价还是太倚重成绩和结果的排比,导致教师在课改创新

7、活动中依然缩手缩脚、观望徘徊,往往只是迫于行政和教研部门的压力和要求,在人前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背后仍然搞大密度的灌输,课改教学没有大的动作和突破。新课程的评价应该把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程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学习中各种能力(如表达、想象、动手、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发展情况,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学习中积累的成果资料(如编写的学案、制作的课件学具、绘制的图表、完成的作业、考试卷等)以及从学生成绩的纵向对比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档案袋评价、历史留言板(或学习园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即席即兴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特长评价、实践表现评价等等,还可以召开专门的进步情况诊断会,组织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处。同时,考试要将笔试和行为技能测查(动手动口)结合起来,教师在命题时要涉及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与定位情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情况等学情,从而通过考试使教师得以及时调整教学,弥补考试所发现的教学中的真空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