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59479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d.一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若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课堂是中学德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课程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学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内容与现代课程形式的组合方式。关于德育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组合上,目前我国德育研究中 基本上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一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所谓“小德育即指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大课程观即“经历本质观,即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的总和。二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所谓“大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思想、政

2、治和道德教育。而“小课程观即“知识本质观,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知识及知识体系。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方案地开设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科目及方案。其中狭义的德育课程即指具体德育课程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广义的德育课程指所有德育课程科目的总和。这两种德育课程的组合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组织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而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课程本质理解的局限。无论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还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都不能充分提醒中学德育课程本质。只有“大德育的“大课程观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小学德育课程本质,即德育在课

3、程方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当前我国在德育课程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无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德育教材中对知识体系与意情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往往被无视。其次,德育课程内容的频繁变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3次,其中10次发生在1976年以后。从全国范围看,仅1976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次,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

4、3次。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防止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序的、一贯性的人格形象;教材频繁的变动使课程地位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檀传宝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的设想,即选择思想政治课大纲中最根基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 基本教材,或称“硬教材。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与此相应,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局部,形成活页式的思想

5、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或叫“软教材。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变。上述硬、软教材在中学阶段的各年级均予以实施。整个中学阶段就形成平等存在的两种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且两个体系教材相互衔接和照应。3、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实施方法的强制化。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实施方法的形式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德育较少给学生提

6、供实践的时机,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注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4、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学科教学中进展德育渗透是课程教学中进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学科教学也注重德育的渗透,但实效性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教育渗透德育中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随意化,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如在一些人看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不过是在学科教学中加一些德

7、育内容,或是一些德育素材的堆积;2表层化,只对教材的表层可见局部进展常规性德育渗透,没有对教材的德育内容进展深层挖掘,如只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单纯地增加一些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等;3别离化,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进展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那么的“两张皮。课程是课堂教育的核心,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学德育如果不能与课程的开发、设置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学德育的实施永远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三德育方法存在偏差,缺乏创新德育方法是为到达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那么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影响中学德育效果

8、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方法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毛泽东曾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桥或船。德育方法就是通往德育目标的一座桥梁或船,没有这个桥或船,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最有利于防止低服务动,无服务动和负服务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前在中学德育的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灌输,轻体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承受器,摸去了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这实际上是“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

9、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符合标准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德育实践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标准,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的教,它也无视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无视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标准或规那么,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本应是“人的学生被降格为“物。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衡了的德育,物化了的德育,这种德育对人的开展而

10、言本身便是不道德的。2、重标准,轻人格。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管理的效能,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心。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体划一,将他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也就很难收到德育效果。3、重形式、轻内容。现有的中学德育工作过多强调社会的要求,过分地追求规模化,显得大而空,出现了只重视外在表现的形式主义,对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重方案,轻实际工作;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重搞大型活动;应该将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4、重学校单一德育

11、,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经常会听到关于“5+2=0的抱怨。意思是说学校对学生进展5天的正面教育被学校、社会对学生进展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掉了。这一“公式及其所包含着的认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这一“公式却从一个侧面提醒了一个 基本领实: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割裂。学生思想品德的开展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进展的,学生的活动往往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影响。就学生的开展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难以分化的整体。不同影响因素之间也在相互影响,通过合力发挥作用。“5+2=0的现象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2、三者之间很多时候是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的,存在不协调,甚至相悖的情况。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德育上的分力和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中学德育方法,激发中学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一加强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实现全方位德育时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对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

13、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1年6月,全国根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根基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根基教育课程体系。同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根基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基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具

14、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局部,通过德育课程,学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德育目标的思考与体验,为学生创造一种道德情景,使其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道德的开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应该若何有效开展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学德育课程无非就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其实,学校德育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类包括:班会、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形势报告会、党团课等;活动类包括:军训、劳动值周班、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干部夏令营、寻根活动、“五

15、四表彰会等;另外还有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这些资源在日常教育中缺乏系统性,带有盲目性,而新课程要求把这些活动整合、优化,实施中强调方案、目标、时间、组织保证,就具备了课程的特点。这些德育资源在实施中,有些是集体组织,有些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生要做好三年规划,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实施过程化评价,充分发挥这些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这些德育资源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反思感悟,同时通过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到达自育和他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素质和品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社团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强调了个人若何发挥作

16、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再用太多集体的规那么约束学生,学生自己会发挥社团的作用,主动维护本社团的荣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学生管理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学生社团招收新学员学生会、团委会改选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赋予方案、目标、时间、组织保证,既有教育功能也课程化了。2、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人称之为学科德育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在我国,孔子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提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要“约之以礼,强调了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品德约束和标准学生。唐朝的韩愈不仅明确了教学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指出:“学古道那么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到宋代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