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580099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的 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p 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阐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

2、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表达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场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p 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理方法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化浅出,读来亲

3、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敏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详细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根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反面事例 :列举明朝大理论家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讨论自己的道理。 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

4、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展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比照: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比照。教学设计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的:1分析p 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p 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2联络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

5、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表达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表达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2阅读课文,掌握根底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教师检查。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陌生的字音、词义进展复习;然后分组讨论答复下列问题;最后教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第一局部:话题:怎样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第二局部: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局部: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简答“格物致知”。明确:从探究事物而得到知识。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略5课后作业 略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