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57883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史3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3第二章 上古神话4第三章 诗 经4第一节 诗经的体制和性质4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4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及对后世的影响4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4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4第二节 左传4第三节 国语4第四节 战国策4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4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4第一节 论语墨子老子4第二节 孟子4第三节 庄子4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4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4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及其特色4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4第三节 离骚4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4第五节 楚辞的后劲4第二编 秦汉文学史4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4第二章 两汉散文4

2、第一节 西汉的政论文4第二节 东汉的散文4第三章 两汉辞赋4第一节 赋的来源和特征4第二节 汉赋的发生4第三节 汉初赋家4第五节 东汉辞赋4第四章 史记与两汉史传文学4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4第二节 史记的修撰4第三节 史记的叙事4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4第五节 汉书与杂传的萌芽4第五章 汉代诗歌4第一节 汉乐府4第二节 五言诗的兴起4第一编 先秦文学史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本段之上下限1、无法确定上限,一般以有文字之初开始(甲骨文、金文)。2、下限一般定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一、文学的发生 口头文字 从传说到写定(短歌和故事;荷马神话)韵文散文 出于天然,便于传播实用审美 “国之大

3、事,在祀与戎”娱宾遣兴纪实虚构二、先秦文学的特征1、学科属性不独立 无所谓“纯文学”。 “文史哲合一”,除楚辞外,后世多以入经、史、子三部。以汉代标准即汉书艺文志之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 今日之“文学”,旧语谓为“辞章之学”;先秦所谓“文学”,乃文献之意,如论语先进所谓“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2、综合的艺术形态 诗、乐、舞合一。乐经即诗经,风乃乐调,颂舞容也。 朱光潜诗论: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

4、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又云诗歌保留之乐、舞痕迹有:重叠、迭句、衬字、格律3、文体由浑融走向分别 体制:初期只分韵、散;战国后期乃有赋体。初步分别不同文体的功能与手法:史以叙事,诗以抒情言志,著述以论说。4、文献阙疑之点极多A、伪作特多(参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B、撰年无考(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C、作者多难以考实。作者之类型: 1)佚名 周易、诗经2)集体述作 墨子、庄子、吕氏春秋3)托名 管子、商君书、国语4)后人编辑 尚书、战国策5)存疑 老子、左传6)较明确者 荀子、韩非子、屈赋 然其中亦夹杂伪作。总结: 先秦为中国文学之萌芽期,后代文学的许多变化发展孕育于兹。 章学诚

5、文史通义诗教上:“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三、先秦知识阶层的演变与文学的关系 巫史合一(宗教、祭祀/卜辞、金文、音乐)学在王官(礼乐文化)士人(礼乐下行,百家争鸣)四、学习难点三道屏障(可谓中古以前文学之通则) 1、文字生僻,晦涩难读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当时口语去今亦遥远。 2、观念隔膜,趣味难得 思想:诸子百家之说纷纭,难以晓解(此为不知己亦不知彼)古云“文以载道”,道不明则不能知其所以然; 审美:朴素自然,错落参差/精工秀丽,明朗严整(此为知己不知彼)今人趣味去古悬远,读之如富家子茹野菜,不合胃

6、口。 3、文献缺略,史实难明 当时:删诗说 /后世:汉志记载而存于今者无几。五、治学之方法章太炎国学概论第一章概论乙治国学的方法尝标举五法:一、辨书籍的真伪二、通小学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辨文学应用第二章 上古神话本土材料与外来学科概念一、神话的产生 万物有灵(观念:对世界的解释需要) 原始宗教(载体:仪式;沟通与依附的需要图腾) 夸张与变形(修辞) 隐喻和象征(思维)列维-布留尔(Lucien Lvy-Bruhl)原始思维提出原始思维中之集体表象与互渗律。一般来说,职掌越细的神越原始;文化神多后起。二、中国上古神话之载籍 原著:山海经(四库提要:山海经,十八卷。是书或称夏禹撰,或

7、称伯益撰,其中乃有帝启、周文王及秦汉地名,则妄不待辩。然司马迁已称之,则亦周秦以来古书也。其注为晋郭璞作。隋志以还,皆列地理之首。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 片断:诗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庄子;左传、国语、逸周书、穆天子传复原: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工具书: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1985年 总体而言,写定太晚,散失太多,不能如希腊神话编写神谱(道教之神谱已非神话类)/ 顾颉刚“层累说”三、神话的类型及其代表1、自然神话 包括创世神话物灵神话 诞生较早,写定较晚,亦较多地方色彩 盘古女娲夸父巫山神女河伯2、历史神话或混同于传说 包括英雄神话、始

8、祖神话、以及历史化的自然神话 后羿神农、后稷鲧、禹附说:中国上古神话无司心灵欲念之神,如爱神、美神等。四、神话故事的流变与影响 1、神话的历史化 史学意识的成熟儒家观念的抑制 黄帝四面;夔一足 2、神话的仙话化 道教之改造利用 西王母;黄帝 3、神话题材的后世回响 庄屈楚产,取材较多。通观全史,则远逊西方。鲁迅故事新编以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非常者也。 原因推测: A、诗文不以叙事为主; B、史传虽主叙事,然实乃神话之敌对; C、小说兴起甚晚,上古神话馀材无多,不足以敷衍成章。 附:原型说4、神话的思维与技法的影响仙话/小说的远祖仅因承其虚构(志怪/记异)的本领,而抽掉其神灵崇拜的本质。 西游记

9、、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取像造型仿佛神话,其实已掺杂许多史传叙事的手法,是为传奇小说(romance/legend/story),远于神话(myth)。第三章 诗 经第一节 诗经的体制和性质一、基本介绍名称与篇目 诗,诗三百;战国末期以后有“经”之名,然非“经典”之义。 305篇。另“有目无辞”之小雅笙诗六篇。诗经的时代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早:周公制礼作乐 / 西周初年(周颂大雅文王等) / 商颂盖宋人所作。晚:礼崩乐坏/“诗亡而春秋作”春秋中叶(依毛诗则陈风株林约前599,事见左宣十年)地域 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涵盖今晋、冀、鲁、豫、鄂、陕之全部或一部。作者 贵族、卿士(许穆夫人赋载驰、尹吉甫

10、、寺人孟子、家父) 按,“赋”有引用、创作二义 平民 多数无从确认二、诗经的编定与整理研究1、采诗献诗删诗 乐官 周礼春官:“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郑注:“凡乐之歌,必使瞽蒙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 孔子与诗经 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三家诗 齐辕固、鲁申培、燕韩婴 今文古文;师法家法;通经致用 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皇清经解续编本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6年3、毛诗系统标准版本 A、鲁毛亨、赵毛苌注郑玄笺孔颖达正义 B、诗本义朱集传 C、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

11、传笺通释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陈子展诗经直解三、诗经的分类与编排 六义 / 六诗 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郑注:所教诗必有知、仁、圣、义、忠、和之道,乃后可教以乐歌),以六律为之音(郑注:以律视其人为之音知其宜何歌)。 诗大序孔疏: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风、雅、颂的划分标准A、以音乐为划分标准,诗即歌词。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首倡B、以内容分,用政治标准。 大序C、以作者身份分。 朱熹诗集

12、传序诗、乐合一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从乐谱的复奏、歌词的铺张、乐曲的采集、文本的保存四方面论证其必非徒歌。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从歌辞总结出诗经包含十种曲式,推测有多人同唱的复杂形式。1、国风十五国风 /上博楚简诗论称为“邦风”地方乐调(顾颉刚谓即土乐)贵族、士、平民朱熹谓为“里巷歌谣”者,似是而非(礼制、器用等。参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南与风之别马银琴毛诗首序产生的时代据郑谱谓二南本“女史歌之”,不与雅颂同编。东迁后地位上升,成为王室“正歌”。2、大、小雅: 夏声正声秦声墨子天志(下):“非独子墨子以天之为仪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上博楚简诗论中名之大夏、小夏 作者以贵族、官吏为主 多数产生于西周,小雅之少部分作于春秋。二雅的区别: A、政治。大序 B、内容。正义 C、作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九 D、时代。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诗大小雅说臆 E、音乐。惠周惕诗说卷上3、颂 上博楚简作“讼”。 专人创作专祭祀之用四、诗经在先秦时代的功用礼乐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