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疗法概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561957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温疗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低温疗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低温疗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低温疗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低温疗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温疗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温疗法概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温疗法概述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 病目的的方法。根据治疗温度的不同,分为深低温治疗、低温治疗、亚低 温治疗等。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C )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 脑出血病人 ,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 .临床深低温治疗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低温在心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体温低于 28 C时,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 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从 80 年代起,深低温已很少应用, 80 年代末,研究发 现脑温下降23C (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 并发症, 使低温治疗

2、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近几年, 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 (3035 C)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 Metz 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体表降温, 结果 10 例中有 7 例恢复伤前 的正常状态,认为低温(32。535C)可降低颅内压;同年Reith对390例脑卒中患者 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有助于减少病死率。亚低温疗法疗效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 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 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 恢复、减少脑梗

3、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 .研究还发现低温对 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 pH 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 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 临床上亚低温疗法主要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复苏后脑病、严 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枢性高热等症.一般说来,颅内压增高伴有躁动不安、 体温升高、抽搐、去大脑强直等现象,GCS78分以下为适应症。自主呼吸停止 经抢救仍未恢复者,一般不主张亚低温治疗.医学原理亚低温治疗是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手段之一,运用条件已成熟。在脑卒中的 治疗中,以全身或局部体表降温术和中度低温较为常用,我科已开展大面积 脑

4、梗塞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结合微侵袭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和亚低温结合持续静注尼莫通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脑炎高热昏迷和中枢性高热等患者均可运用亚低温治疗,可望改善患者预后,提咼临床疗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 功能障碍 ,窒息引起的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可达 57%;其病死 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至30%。近年来,亚低温疗法(降低脑温2 4C )对缺 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新生儿如 出现

5、新生儿窒息,应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快速降温。治疗时间 约为 72 小时。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 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 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 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 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1 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超深低温:416C深低温:1728C。中 低温:2933C。轻低温:3436

6、C。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称为亚低温.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C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2 亚低温实施的方法2。 1 冰袋降温 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方法为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但冰 袋降温法致亚低温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 触;二是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C/h,低温状态不恒定2,单纯冰袋降温常对于 亚低温状态的维持有一定难度,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对于整个头部降温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常只作为其他诱导亚低温方式的联合辅助措施。2。 2 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临床上亚低温疗法多采用降温毯 +

7、冬眠肌松剂,病人经412h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 度3,降温效果好,而且温度控制实施比较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2。3 选择性脑亚低温 戴上“降温头盔”和“降温颈围”,以亚低温仪对病人整个头部及颈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335C的水平。常用方法有冰帽或头部亚低温仪、医用制冷仪。一般在抢救 开始后5分钟内即使用,1h后脑温即降至35C以下。在降温的同时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 合剂(氯丙嗪100m g+异丙嗪100m g+生理盐水50ml, 24h推注维持),以抑制寒战反应。 一般降温37d撤去降温头盔和颈围,让病人自然复温】4。2.4静脉输注低温液体 静脉输注低温液体操作简单、方便,在临床常用

8、于中枢性高热和超高热患者快速降温, 也适合院外急救中的低温神经保护.此外还有体外循环、冰水腹腔或鼻腔灌洗、颈动脉冷血 灌流和放置中心静脉降温导管、血液滤过等方式因操作复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3复苏后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复苏后仍昏迷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 将其置于安静、空气新鲜的抢救室里,专人护理, 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如:心电监护仪、吸痰器、呼吸机、抢救车、心电除颤仪等随时准备 抢救5。此时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次数外,体温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密切监测腋温 和肛温甚至脑温度的变化,如果脑温度比腋温高0.5 C以上,就提示脑循环障碍有脑内热贮 留现象,此时要及时行亚低温疗法6。3.1 体温的监测将脑温

9、维持在预置的3335C之间,随时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速度等,注意病人有 无寒战,根据降温效果随时调节预置温度。如体温持续下降,难以维持,往往提示病人的病 情危重,预后差。亚低温治疗期间持续监测体温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保证.虽 然脑内测温是监测亚低温治疗效果较可靠的方法,但它是有创的,并发症多,临床应用中有 困难。当前以口腔温度、腋下温度及肛温进行综合判断。 73。2 呼吸道的管理 低温可引起呼吸减慢,换气量和潮气量下降,甚至呼吸抑制。实施亚低温疗法的患者要严格注意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镇静、肌松剂的应用可导致呼吸肌麻痹 甚至呼吸停止。 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频

10、率、节律、氧饱和度,行机械通气者要严密监测呼吸机 模式、参数的设定、调节等,注意患者气道的温化和湿化8。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痰 液,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做好 血气分析,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3。 3 生命体征的观察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要严密观察血压、脉 搏、心率、呼吸、神志、瞳孔改变.低温可使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减慢,如脉搏 少于60次/min,血压低于8090/5059mmHg,意识障碍逐渐加深,瞳孔散大或极度缩小, 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情恶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投入抢救。如脉

11、搏大于 100 次/分,血 压增高或出现潮式呼吸,同样是病情危急的表现,也要做好抢救准备3.4 循环功能监护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如E C G、血压、脉搏、心率、肢端循环及面色等行2 4 h 动态心电监护。心率应维持在6080次/m i n,舒张压5070m m H g,平均动脉压80mmHg. 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肢端 温暖、面色红润.若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肢端发绀、面色苍白,说明微循环障碍。 103。5 电解质及体液平衡监测 应严密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定时监测血生化参数,特别注意镁、钾、钙 的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

12、113.6凝血功能监测由于低温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脏、肝脏增多,使血小板减少; 同时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的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差,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行 亚低温中必须定期监测凝血4项,同时注意观察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等.3.7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监护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能为判断病情提供可靠依据。采用常规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在监 护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颅内压控制在20mmHg以下,如因肌颤或躁动引起颅内压升高,应 及时调整冬眠肌松剂的滴速,脑灌注压维持在60 mmHg以上,以保证脑组织充分灌注,防 止灌注不足造成缺氧及局部脑温过高的继发性损害。123。8 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

13、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 ,让体温自然缓慢恢复,一般每 24 小时提升12C,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 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4小结心肺复苏患者应及早降温、平稳降温、深度降温、持续降温、缓慢升温,配合正确科 学的护理是亚低温复苏成功的关键,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残降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了 患者的预后水平,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既安全又有效且无严 重并发症,临床切实可行,值得推广.心肺复苏患者应及早降温、平稳降温、深度降温、持续降温、缓慢升温,配合正确科学 的护理是亚低温复苏成功

14、的关键,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残降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了患 者的预后水平,减轻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既安全又有效且无严重 并发症,临床切实可行,值得推广。亚低温疗法可能成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辅助手段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静脉输注5%的牛磺胆酸钠(sodium taurocholate) 在试验小鼠身上建立模型,探讨了亚低温疗法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 发现,若在辅助诱导药物后立即通过表面冷却的方法将小鼠体温降至32.033.0C之间,并 维持 5 小时以上,小鼠血中胰淀粉酶的含量和血管通透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的生 存时间也显著延长(中国

15、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 16:719722)。快速诱导亚低温状态治疗致命性出血疗效好在救治严重外伤患者时可通过降低患者的体温来减缓重要脏器的代谢,从而为抢救争取 宝贵的时间。目前临床普遍接受的亚低温疗法的适宜温度为3233C,但关于体温下降的 速度还没有明确标准。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切开猪的髂动静脉建立致命性出血的动物模型。通 过向主动脉内注射低温组织保存液的方法诱导亚低温状态。在对不同的诱导速度的比较之后, 研究人员发现,诱导低体温状态的速度越快,试验动物的预后越好J Trauma. 2004, 57: 961969).调节性亚低温疗法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强制性亚低温状态是

16、在大脑来不及发挥体温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迅速降低机体的核心温 度。而调节性亚低温疗法则是通过降低脑内的体温调定点来降低机体的核心体温,并同时保 留大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有研究表明,调节性低体温对冬眠动物的大脑起到了保护作用。美国研究人员以小鼠为试验模型,应用一种参与体温调节的重要化合物神经降压素 (Neurotensin)的类似物(NT77),在对窒息性心脏骤停小鼠进行复苏后8分钟,诱导调节 性亚低温状态。 在复苏后的 2472 小时,研究人员通过测定小鼠下丘脑中丙二醛 (Malondialdehvde,MDA)的水平发现,调节性低体温状态下脑组织中因再灌注引起的氧化 反应明显弱于强制性低体温组Brain Res, 2004,1017 (1-2): 8591。心肺复苏后应用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