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55649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知识 制作人:郭玉鹏绪论学习要求1、明确中医学的概念,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发展。2、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定义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的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属于东方的传统医学范畴。 二、辨证论治 1、症、病与证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头痛、腹痛等。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基本性质可以完全不同。 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辨证论治

2、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相同的证,因此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学

3、习要求 1、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属性的规定及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 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用来概括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的属性 一般说,外向的、上升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为阳,内在的、下降的、静止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为阴。 (三)阴阳的相对性 1、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2、阴阳具有无限的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二)阴阳

4、对立制约:即阴阳性质相反,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关系。 (三)阴阳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四)阴阳消长平衡:是反映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处在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而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的特点来

5、划分其阴阳属性。由于阴阳的属性是无限可分的,所以在阴阳中还可再分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若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则为病理状态,而一旦阴阳不能相互依附、相互为用而分离,其生命活动也就因此而告终。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阳邪致病为阳盛伤阴的实热证 阴邪致病 为阴盛伤阳的实寒证 2、阴阳偏衰: 虚不能制阴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阴虚不能制阳为阴虚阳盛的虚热证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 4、阴阳转化:阳证 转化为 阴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

6、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实则泻之,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归纳药物的性能:用阴阳来归纳药性,分析五味等。 第二章 藏 象学习要求 1、正确理解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重点掌握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并由此推导脏腑功能失常时的病理表现;了解五脏与窍体液志的关系,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3、正确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 4、掌握气的生成、运行方式与生理功能。 5、了解元

7、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及主要功能。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 一、藏象、藏象学说的含义 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二、脏腑的含义和内容 五脏-名称-心、肝、脾、肺、肾 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脏腑 六腑-名称-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内脏总称) 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功能象脏, 形态象腑 第一节 脏 腑 一、五 脏(一)心 1、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2)心主神志 2、生理联属(1

8、)心在志为喜(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开窍于舌(4)汗为心液(二)肺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联属(1)肺志为(悲)忧(2)在体为皮、其华在毛(3)开窍于鼻(4)涕为肺液(三)脾 1、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3)脾主统血 2、生理联属(1)脾志为思(2)在体合肉,主四肢(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涎为脾液(四)肝 1、生理功能(1)主疏泄(2)肝主藏血 2、生理联属(1)肝志为怒(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3)肝开窍于目(4)肝在液为泪(五)肾 1、生理功能(1)藏精(2)主水(3)主纳气 2、生理联属(1)肾

9、志为恐(2)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3)开窍于耳、二阴(4)唾为肾液 二、六腑(一)胆(1)贮存、排泄胆汁(2)主决断(二)胃(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1)受盛化物(2)分清别浊(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三焦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第二节 气、血、津液一、气(一)气的基本概念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2、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气的来源与生成1、先天之精气2、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 通过肺、脾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起来而生成。(三)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

10、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四)气的运动形式基本形式-升、降、出、入。(五)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生成: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之精的培育。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腠,无处不到。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2、宗气生成: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分布:聚于胸中(“膻中”之处)。功能:(1)走息道以行呼吸;(2)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分布:分布于血脉中,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功能:化生血液,

11、营养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4、卫气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剽悍部分所化生。分布: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功能:护卫肌肤,防御外邪;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二、血概念:运行于脉中,极富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主要成分是营气和津液三、津液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体液、分泌液、排泄液)。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第三章 经 络学习要求理解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概念,熟悉十二经脉基本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12、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名称、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阴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而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二、走向、交接规律三、流注次序第三节奇经八脉概念:指别道奇

13、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总称为奇经八脉。第四章 病 因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对病因的探求方法与分类,重点掌握六淫概念与各种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七情概念与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概念与致病特点。了解其它致病因素。主要内容一、概述:病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二、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病位在上头痛、鼻塞、咽痒、咳嗽病位在表恶风、发热、汗出善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风痹(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风疹块(皮肤搔痒、时隐时现)、小儿高热惊风发病急、变化快主动肢体异常运动破伤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百病之长多兼邪致病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挟杂证2、寒邪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阴邪伤阳阴气盛阳气虚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凝滞气血运行迟滞、凝结不通产生疼痛伤寒一头项强痛寒痹一关节冷痛中寒一脘腹冷痛 又如寒凝痛经收引(热胀冷缩)腠理汗孔收缩恶寒发热、无汗筋脉收缩挛急头身疼痛、肢体屈伸不利3、暑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