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483009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P第二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姜夔 )(2)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3) 杜甫登楼中的诗句“ , ”,从时空角度延展,描绘了一幅宏阔悠远的壮美景观。2. 按要求选择。(5分)(1)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2分)A.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2) 为防止疫情扩散,小区志愿者劝说居民戴口罩,下列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A. 不戴口罩是对他人健康的侵害,请务必带好。B. 戴好口罩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他人负责。C. 侥幸心理要不得,不戴口罩终将带给你悔恨。D. 没有口罩不是借口,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题。(16分)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王晓华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学批评逐渐成为热点:一方面,随着话语实践日趋活跃,其总体重要性 获得了普遍承认;另一方面,它似乎又缺乏类似学科规范的自律法则,时常演变为没有约束的话语狂欢,并因此受到质疑和消解。由此,倡导对“批评”的批评,将“

3、批评”本身纳入批评的视野中来,就显得异 常重要。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和作品。这种理解虽貌似“中规中矩”,但却忽略了一个 问题,即如何对待批评本身:批评家对批评是否享有“豁免权”?批评是少数主体自我授权的游戏吗?如 何约束批评家的越界冲动?倘若批评本身不能被纳入批评的视野,那么其公正性和有效性又如何获得保 证? 当然,有人会说:批评家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可以自我审视、自我矫正、自我规范。然而,如果寄 希望于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那么批评依然是独白而非对话。更重要的是,它所依赖的仍旧是自我授权的传 统模式一一批评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等于把批评家当作不受约束的绝对主体,倡导僵硬而傲

4、慢的 独断论。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当下的文学批评时常显现为任性的话语实践:作品的质 量往往被忽略,批评蜕变为“赠送桂冠”的仪式;当需要客观把握作品时,批评家喜欢将作品纳入自己预 设的模式,甚至以漫长而随意的独白遮蔽了作品中的声音。长期如此,批评的声誉不可能不受到损害。 任性意味着独断。沉溺于独断的快感中,批评家必然忽略他者的存在,最终产生无限扩张的冲动。 这种缺乏约束意识的批评可能会异化为“文学的敌人”。在文学史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如道德主义批 评本来是诸种文学批评样式的一种,但当柏拉图将它定义为排他的尺度时,“理想国”中的创作环境便不 可避免地恶化了:“为了我们的灵魂之善,

5、要任用较为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他们会模仿好 人的措辞,按照我们一开始就已经规定好了的类型来讲故事。”于是,描写世俗生活的诗人被驱逐,文学 变成了单一的说教和颂歌。事实上,柏拉图并非没有进行任何反思:在对话中,他曾以辩论对手的身份探 讨了自己犯错的可能性,但这不过是其自我授权过程中的小插曲一一结论当然是证明了道德主义批评的至 尊地位。 显然,批评家的自我批评并不可靠:在一个人的视野中,作为整体的他/她恰恰处于缺席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人可以从各个角度打量“我”,将“我”的全貌摄入心中,因此,对批评的批评可以克服个体的视野盲区。在柏拉图提出道德主义批评模式之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很快

6、就做出了修正: 文学描述的人既可能比常人好,也会低于平均水准,因此,文学不一定非得表现嘉言懿行,各种主题均有 其价值。虽未提及尊师的名字,但亚里士多德显然对柏拉图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批评。与此同时,道德主 义批评实际上已经被纳入批评的视野,文学批评则升格为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自我矫正的话语实践。 在中国文学界,对批评的批评虽然也已出现,但还远未形成常规性的批评样式,未上升为自觉的文 体建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下中国文学迫切需要对批评进行批评,由于某些原因,一些批评家习 惯于进行居高临下的裁决;受总体范式的影响,另一些批评家也受制于独断论的思维方式,喜欢把批评对 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

7、进行“强制阐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单向的“裁决一一评估”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文学批评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如果不对批评进行批评,它将难以重获与其使命相称的尊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批评家们远未达成共识,观念上的博弈在所难免。于是,综合各方的视野就成为亟待进 行的话语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涵括性的批评意识,批评家相互批评时往往囿于立场之争,迷恋论战中的 词语博弈。为了在辩论中形成压倒性优势,他们往往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双方仿 佛置身于不同的洞穴之中,只能以一种偏颇代替另一种偏颇。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将辩论的双方都纳入批评的视野,以“互审一一对

8、话”模式代替独白模式,无疑可以敞开二者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最终创造更富涵括性的“复调”话语,实现批评领域的主体间性。当批评家被还原为多元中的一元时,特权意识自然会被消解。这也是批评的返本归真之路。 需要解释的是,按照一般的范畴分类法,对“批评”的批评会被归类为元批评,但这种命名恐怕并 不能完全表征其精神特征:“元”具有根本和始源之意,而对“批评”的批评不是为了推出新的权威,而 是建立“善的循环”;它既致力于视野的扩大,又意味着永远的去中心化实践。正因为如此,笔者坚持使 用这种略显笨拙的说法,以表达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期待和祝福。(有删改)3. 第段加点的词语“豁免权”在文中指的是 。( 2分)4

9、. 下列能根据第段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 批评家无法进行自我批评,不能实现有效的自我反思。B. 只要改变自我授权的传统模式,就能让批评值得信赖。C. 当下的文学批评忽略文本的质量,以预设模式做批评。D. 靠批评家的自我批评,难免会使批评的声誉受到损害。5. 下列对“复调话语”这一概念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复调话语”即批评家之间的相互批评,能够消解特权意识。B“ 复调话语”是更为权威的话语体系,它致力于视野的扩大。C. 复调话语”将“批评”纳入批评的视野,建立“善的循环”。D. “复调话语”即是元批评,它涵括更加丰富的自我矫正意识。6. 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

10、3分)7.文中先后使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的例子,请联系上下文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回不去的渡口傅菲 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 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 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 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 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

11、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 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 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 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 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 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 书的

12、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 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 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 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 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

13、,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 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 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 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 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 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

14、活着的时候, 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 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 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 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 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

15、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 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 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 草,还有很多垃圾。 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有删节)8. 文中多次提到“老洋槐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9.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11对批评的批评:创造“复调”话语一文中,作者认为“批评家不应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 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