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466126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精品专题精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专题十七 文言虚词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2题。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经于赵,赵人得唐者,不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1.对下列句子中的“而”字解

2、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而燕太子质于秦表承接,有因果联系的意思。B.而不肯行表转折,相当于“却”。C.我自行之而不肯表转折,相当于“却”。D.七岁而为孔子师表承接,相当于“就”。解析:C项表递进,可译为“尚且”。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之: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其: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以: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D.于: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解析:D项被,到;A项动词“到、去、往”;B项语气副词,表希望;C项介词“把”。答案:D参考

3、译文:文信侯吕不韦想进攻赵国,来扩充自己的封地河间,便派刚成君蔡泽去燕国,致力于燕、秦的友好,三年之后,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文信侯就派秦臣张唐去燕国做相国,想与燕国联合进攻赵国,以扩大河间封地。张唐推辞说:“从秦国到燕国必定经过赵国,赵国人如果抓住了我,不可以得到百里的偿地。”文信侯从张唐那儿回来,很不高兴。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何这样闷闷不乐呢?”文信侯说:“我派刚成君蔡泽致力于燕、秦友好,三年之后,燕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现在我请张卿去燕任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可以让他去。”文信侯呵斥他,说:“走开,我亲自让他去,他还不肯去,你怎么可能让他去呢?”甘罗说:“项橐七岁时就可做孔子的老师

4、,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试试看。为什么要呵斥我呢?”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指受骊姬陷害一事),晋人伐诸蒲城(当时重耳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对抗),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卫地,在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重耳的舅父)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

5、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公子安之以告姜氏w醒,以戈逐子犯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解析:D项前“之”助词不译,后“之”语气词。前“以”介词“把”,后“以”介词“拿”“用”。答案:D4.下面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B.吾其

6、奔也 C.蚕妾在其上 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解析:B项为祈使语气。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卫文公不礼焉 乞食于野人将行,谋于桑下有人而校稽首,受而载之从者以为不可其闻之者,吾杀之矣解析:A项一为兼词,一为代词;B项一为向,一为在;C项一表转折,一表顺承。答案:D 6.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野人与之块B.齐桓公妻之C.姜氏杀之D.醉而遣之解析:C项代蚕妾,A、B、D代重耳。答案:C参考译文:晋公子重耳遭受骊姬祸难的时候,晋国派兵在蒲城攻打他。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同意,说:“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

7、有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却去跟父亲对抗,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奔吧。”于是就亡命到狄国。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之后离去。(重耳)路过卫国,文公不以礼相待。从五鹿经过时,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土块。重耳很生气,想鞭打他。子犯说:“这是上天的赐予啊!”重耳叩头道谢,接过土块放在车上带走。公子到达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送他八十匹马。公子安于齐国的生活(不想离开),跟随的人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发前,他们聚集在桑树下面商量。恰好有个采桑女子在树上采桑听到了,把这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怕走漏消息就)杀了她。然后告诉公子说:“您有(回晋国争取君位的)远大志向,听到这种打算

8、的人,我已经杀掉了。”公子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室和贪图安逸,足以败坏(您的)名声。”公子不肯(离开)。姜氏同子犯商量,用酒灌醉后,把他送走。途中公子酒醒,(气愤中)拿着戈追逐子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

9、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A.相同,相同B.不相同,不相同C.相同,不相同D.不相同,相同解析:句末表判断语气;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C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 泛泛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D.

10、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解析:C项,前“则”,表转折,却;后“则”表假设,那么。答案:C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解析:D项,介词,用;A项,语助词,可不译;B项,动词,认为;C项,顺接连词,而。答案:D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B.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C.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1、解析:A项,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D三项都为助词,的。答案:A参考译文:孟尝君田文准备前往秦国,劝他不要去的人成百上千,可是他都一概不听。说:“人间的事我已经都懂了,我所没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而已。”拜谒的人进谏说:“有人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孟尝君说:“请他进来吧!”门客对孟尝君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木偶对泥偶说:你是西岸的土作的,用土把你捏成一个人,今年八月雨季时,淄水一上涨,您可就被冲坏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的土不错,我冲坏后还是西岸的土。可是你是用东岸桃木所雕刻的木偶。就因为你是用木头雕刻的人,雨季一

12、到淄水一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恰如一个能生吃活人的虎口。贤公一旦进入虎口,臣就不知道贤公要从哪条路逃生了。”因此孟尝君就打消了西去秦国的打算。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

13、传)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重之也如此C.其词有“瑰伟之文”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答案: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 C. 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 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答案:D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