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的雅与俗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46476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产品的雅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化产品的雅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化产品的雅与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化产品的雅与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产品的雅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品的雅与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看待文化产品的雅与俗 雅文化,是由专门从事文化生产的知识分予在劳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荐创造或最后成型而造成的文化财富,它基本上是以理性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的、格调较高、加工较细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论、观念和著作。 俗文化,是由普通群众乃至下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比较素朴、比较真实.比较富于情境,感性色彩、并具有相当的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忭和社会心理忭的文化成果。 所谓雅俗,在我看来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接触不同的人不同

2、的环境,在我们眼中认为雅的东西,可能在他人眼中就是俗不可耐,这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也没有对错。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做到雅俗共赏的。“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精英大众之别。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形式出现我们的思想当中。雅文化,既高雅、优雅的文化。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历史、时间的沉淀而慢慢形成的。雅文化可

3、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在古代,雅既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下棋、吟诗、作对无不是雅人雅士的所作所为。在现代,雅文化却有着逐渐缩水的现象。雅文化要求欣赏者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并且只有反复品味才能读懂其中的内涵。这一特点使他的欣赏者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同时,雅文化也难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其实,雅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它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论语是历史长

4、河中雅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在现代它也没有失去她得价值,相反,它所陈述的道理到是作为了现代人的行为准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有些意思跟孔子所想要表达的有些出入,但是它始终表达着积极向上的意思。雅文化就是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的推移而不被淹没。 在大多数人看来,俗总被认为是差的东西,雅则多数被看做是好的东西。我觉得文化的雅与俗倒无所谓好与差之分,但在水平上有高下之别。一个读者人生阅历、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不同,总要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化产品,不能凭此断言人的高尚与否。领导喜欢看明星表演,文学教授喜欢看武侠小说,美女运动员喜欢玩电脑游戏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文娱活动。马克思业

5、余时间常以通俗小说作为消遣品,你不能说他不高尚。但消遣归消遣,马克思推崇的却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作品。雅文化我们不能丢,但是没有俗文化作为我们平时生活的调味剂,生活又是多么的无聊无趣。对于憨豆先生我想100个人就有100个声音。有人推崇憨豆为幽默大师,有的人就认为这是“冒傻气”,一点意义都没有。其实说到意义,大家对于意义的定义也不同,在我看来,能给人带来欢乐的就挺有意义。即使是“冒傻气”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行为艺术呢。年龄对于雅俗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那些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现在拿出来再看,再也找不回原来的那种感觉。曾经认为雅的东西现在看来却俗不可耐了。雅文化要“俗”一点才有市

6、场,俗文化要“雅”一点才有高度,雅俗共赏才能推动文化的大众化。文化的大众化有多种倾向:一是雅文化大众化,让雅文化推广为大众接受;二是雅文化与俗文化共同繁荣,都受到大众的欢迎;三是俗文化走向极端,走向低级、粗俗、下流,满足众多“瘾君子”的需要。因此,文化建设要警惕俗文化的极端化。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在文化管理方面上控制的还是很好的。最起码提起中国不会像提起某些国家那样想到那些粗俗的文化。俗文化又称通俗文、大众文化,与雅文化相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古代也有俗文化的最初形态。它们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因袭,形成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

7、需求的大众化特点。我们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欣赏雅文化,在现代,有的人听音乐会,这是一种雅文化,坐在音乐大厅,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但是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欣赏的了的。有的人宁愿自己市井点,看场喜剧电影,或者吃个大排档。其实,这种“俗”文化,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只是人的价值观不同罢了。在古代,俗文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不允许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也给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小说,通俗舞蹈,通俗歌曲,大众电视电影,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与雅文化形成两个对立的独立圈。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我们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首

8、先,俗文化挖掘了文艺的其他形式。过去人们比较强调的是文艺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现在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其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但是这也导致确实产生了一些低俗的文艺,东北二人转本来是土香土味的民族文化,却在娱乐大众过程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变得下流、低俗。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其次,俗文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们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能够使自己放松的俗文化就成了必需品。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速,文化消费的这种消遣性和娱乐性的倾向还将越来越明显。因此雅文化不能止步不前,停滞呆板,也要适度的贴近人民生活,真正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因为人们随

9、着自己的阅历、所处环境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动画片,现在再也提不起兴趣。又如在古代,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而词就被认为是粗俗的民间文化,尽管现代它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和地位。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要做到雅俗共赏。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单一的东西是没有存活下去的道理。文化亦如此。单一发展不仅片面,而且很有可能在发展中不断的极端化,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我们不能只重视雅文化或者俗文化一方面,而是应该把二者结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当然,雅俗共赏不是简单的把高雅和通俗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和群众的审美的辩

10、证统一。我们既要做到在内容上深入简出,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手法来表现深刻的内容,又要在形式上做到大雅若俗,能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表现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例如某些创意广告就做的很好,既活泼地表达了所要宣传的内容,又不失大雅。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似乎也不甘落后。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产生。我们不能放任俗文化发展,也不能任雅文化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人们在欣赏文化、身心愉悦的同时找到一种平衡,全面均衡的发展文化。这样,我们的精神食粮能永远新鲜,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类文化产生了两类人,雅文化与雅文化人,俗文化与俗文化人。真正的

11、文化人不图名利,其文化行为与活动是自身的一种表现形式。俗文人则把文化当作谋取名利的一种手段,不尊重文化。现在家庭中,随处可见伪文化,大大的书柜上,陈列着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各种书籍,其实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再粗俗的人,也是追求文化,追求高雅的。一旦没有控制好雅文化也变成了俗文化,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现在网络上出现各式各样的“大神”,他们为了出名,不惜在网络上装萌卖傻,上传自己搔首弄姿的照片,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但我们似乎又对这些特别感兴趣,正是有我们这样一群围观者,才助长了那些想要出名者的气焰。再如,现在一些低俗的主题餐厅,什么服务员身穿佣人服,让您享受主人般的感觉。

12、这是多么扭曲的价值观,主人般的感觉,这种优越感不是特别可笑么。一个文人或文化团体为了迎合低级趣味,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炮制几部“流行”的作品易于反掌,难的是留下一两部传世的作品。曾有作家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这种流行的生活方式里,就有暴力,有色情,有这种调侃和这种无耻,我就把它们弄出来了。”粗鄙化和游戏人生的态度与其说是显示个性,不如说是在个性化的名义下对恶俗的人生态度的趋同。这种趋同是文化的倒退,也是文明的失落。当下社会暴力案件增多、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负面问题,与境内外一些恶俗的影视作品和游戏等对人心灵的慢性毒害和活性催化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文明是渐进的,在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雅文化的推广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宣传,也需要自身内涵和形式的变革与创新;发展俗文化时须防控它恶俗化的倾向。均衡发展雅文化与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难题,我们要在发展俗文化的时候控制好大方向,不偏离的雅文化的轨道。发展雅文化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做好与俗文化的融合,防止被俗文化所腐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