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补结构的发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451204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述补结构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述补结构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述补结构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述补结构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述补结构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述补结构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述补结构的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讲 述补结构的发展一、现代汉语研究朱 德 熙 语 法 讲 义 : 粘 合 式 述 补 结 构 和 组 合 式 述 补 结 构。粘合式述补结构指补语直接粘附在述语后头的格式, 如:抓紧、写完、煮熟、写上、走回去。组合式述补结构指带“得”的,如:走得快、抓得紧、 看得多、写的很清楚、看得见、听得出来组合式述补 结构有 两类:一类 表示可能 性,一 类表 示状 态。看得见(可能性)拿得动(可能性)听得出来(可能性) 根据补语所表示的意义,看得多(状态)长得漂亮(状态) 急得直出汗(状态) 将补语分为五类:结果补语 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如:长 大、变 小、拧 紧), 也可以是动词( 如:看 见、听

2、懂 、踢倒、打破 );趋向补语(如:走进、跳出、爬上、滑下); 可能补语(如:看得见/看不见、写得完/写不完、进得去 /进不去)状态补语(如:写得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净/洗得不干净)程度补语(如:好极了、暖和多了、可笑透了、好得很、 闷得慌) 其中, 动词 + 结果补 语的 结构也 称动 结式 结构, 是述补 结 构中很重要的一种,有时也把动词+趋向补语归为动结式。二、动结式的产生与发展21动结式的界定及术语称谓的分歧王力先生称这种结构为“ 使成式”。汉语史稿:“使成 式是一种仂(Ie4 )语(词组、短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 是外动词( 及物) 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 外动词带

3、着内动词( 不及物)(打死、 救活);从 意义 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 个动词 性仂 语中表现出来。这 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 所以叫做使成式。” 王力的 界定将 “饿死”、“站累”这两种形 式排除在使成式 之外。日 本 汉 学 家 太 田 辰 夫 :“ 复 合 动 词 之 中 , 有 行 为 和 它 的 结果同时表现的 。这个复合动词前面的 词是 动词,后面的 词 是自动词或形容词。例 如 打倒推倒拉倒等 ,后 面 的倒是 自动词 ;写好学好办好等,后面的好 是形 容词。它们的 区别有时未必明确,但现在把前者称为使 成复合动词, 把后者称为结果复合动词。” 所谓自动词, 是 指本

4、身能完整地表示主语的 某种动作的 词。他动词是指需要有一个对象才能完整地表现主语的动作或 作用的词。梅祖麟对动 补结构 的定义:“1、动补结构 是由两个成分 组成的复合动词 。前一个成 分是他 动词,后一 个成分是 自动 词或形容词。2、动 补 结构出现 于主动 句:施 事者 +动补结构 +受事者。3、动补结构的意义是在上列句型中,施 事者用他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使受事者得到自动词或形 容词所表示的 结果。4、唐代 以后第二 条限制 可以取 消。” 动结式的结构类型(1)他动 词+自动词打破(2)他动 词+形容词写错(3)自动 词+自动词饿死(4)自动 词+形容词站累2. 2 动结 式结 构的起

5、 源关于动结式产生时代的几种代表性意见:1 先 秦 说周 迟明:“使 动性复 式动 词不 知道究竟起 于什 么时候 , 但是它在很早的书面语言中(如尚书中的甘誓、盘庚等篇) 就已存在,则 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据我推想,它 的发生至少 已有三千年。”他进 一步指出 :“使动性 复式动词 在古代 汉语 中有可分可合的 现象。但在 事实上 是先有合 用式,后来 才有分用式。合用 式是由 词法上的 关系发 展而来的,大 概起于 殷 代 ;分 用 式 是 由 句 法 上 的 关 系 发 展 而 成 的 ,大 概 起 于 先 秦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翦灭”(左传成公二年)

6、、“挠乱 (” 左 传 成公 十 三 年 )、“禁止”(左传襄公八年)、“望见 (” 左 传 定公 三 年 )、“缢杀 (” 公 羊 传 僖公 元 年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左传宣公十三年)匠人斲而小之。( 孟子)2汉代说王力:“ 使成 式产生于汉代, 逐渐扩展于 南北朝, 普遍 应用于唐代。”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史记项 羽本 纪 )乃激怒张仪 。(同上 苏秦列传)射伤郄克, 流血至履。(同 上 齐 太公世家 群儒既以不 能辩明 封禅事, 又牵拘于诗书古文, 而 不敢骋。(史记孝武帝本纪)3 六 朝 说志 村 良 治 :“ 使 成 复 合 动 词 出 现 于 中 古

7、 初 期 , 一 部 分 在 中古初期使成复合动词化,大多数从唐代开始成为普遍现 象 。”梅祖麟、蒋绍愚 等也倾向于认 为魏晋 六朝时期 产生动补结构 (动 结 式)。4唐代说 太田辰夫认为,唐代 自、他两用动词已经逐步固 定为自动 动 词,因此,“可以 认为使 成复合动 词至迟 是在唐代产生的 。”2.3 判断 动结式 结构产生的 标准2.3.1 判断 动结式 产生 的基本 原则蒋绍愚:有很多动结式V1+V2是由动词并列式V1+V2 发展来的。两者的区别是:a.如果 V2是他动词,或者 是 用作使动 的 自 动词 和 形容词,和后 面的 宾语 构成述宾关系 (包括 述语 和使动 宾语 的 关

8、系), 那 么这个结 构 实际 上是 并 列式。只有当 V2自动词化或虚化,或者自动词不再用作 使动 ,和后面的 宾语 不能构成 述宾关 系,这才是动 结 式 。 b. 并 列 式 中两 个动 词或 是 并 用 ,或 是 相承,语义 重心通常 在后 一动 词 ;动 结 式中动 词 和补语 结 合紧 密,语义重心 通常在 前 一动 词 。 这两 条 标准中 , a 是 主要标准, b 是 辅助标准。” 2.3.2 判断 动 结式 产生 的 形式 标志1、太田辰夫:V死0见巨鱼,射杀一鱼。(史记秦始皇本纪)项梁已击杀之。(史记李斯列传)岸崩,尽压杀卧者。(史记外戚世家)打杀 长 鸣鸡。( 乐府诗

9、集)此是毒 螫物, 不可长, 我当踏杀 之。( 齐谐记) 上述例句中 必须用 “杀 ”, 而 不用 “死”。仅 有极 少 数 例 子用 “ 死”, 但 这 些 例子 缺 乏 可 靠性 。 这 种少见的例子如:何意前 二师并 皆打死。( 旌异记 , 珠林 85)是邻 家 老 黄狗, 乃打死之 。( 幽明录 , 广记 438, 但古小说钩沉 作“ 杀 ”)但是到了唐代,出现了 “ V死0 ”和“ V死”用于被动 句的例子,上 述 例中用“ 杀 ”的 地方 用“ 死”的 例 子就非 常 多了 。 例如 :被蝎螫 死。( 朝野 佥载 5)独坐堂 中, 夜 被刺死。( 同上)为某村 王存射 死。( 闻

10、奇录, 广记)主人欲 打死之。( 广古 今五行记 , 广记)四畔放 火烧死。( 舜子 至孝变文 )“ V 死”担 当 起“ V 杀 ”的 意义,因 此,太 田 辰夫认为可以 认定至迟唐 代产 生了 动 补结构。2、 志村良 治:考察 “ 愁杀 ”:白杨多 悲风, 萧萧愁杀 人。(古 诗十九 首第十 四) 杨花愁 杀渡江 人。(郑 谷淮 上与友人 别) 志村良治把使成复合动词化的条件整理如下: (1)用复音节构成的动词,前面的形态素 A 表示动 作的原因,后面的形态素 B 表示结果。(2)客观上能 够证明 ,AB 两个形态 素由于结合已 经脱离了各自的原义,引起了语义上的变化。( 3)由 于 A

11、B 两个形 态素的紧 密结合 表达一个 新的 意义。当以上条件得到 满足时 ,就可 以认为 这个动词 已经复合动词 化了。比 如“愁杀”是“ 使人不胜悲伤”的 意思,不 仅“ 杀” 离开原义表示一种变化了的意义,“愁”也 受“ 杀”的 影响 产生语义变化,不 是表示心情烦恼、忧 虑、担 心,而 是表示 深深的悲伤。由 于“ 愁 杀 ”最 早 出 现 在 古 诗 十 九 首 ,而 古 诗 十 九 首 一般认 为作 于东汉 末, 但最早见于 梁萧 统文 选, 所以 可 以萧统的卒年 531 年为 下限,这正是志 村良治 认为六朝 已出 现“使成复合动词”的原因3、梅祖麟:动补结构产生的形式标志也是

12、“V死0”甲)施事者+ V杀+受事者乙)受事者+ V死丙)施事者+ V死+受事者(丁 ) 受事者 + V 杀实际上,先 秦两 汉只有( 甲)、(乙)两 型,尤 其值 得注意 的 是(丙)型不出现:压杀: 岸崩 ,尽压 杀卧者, 少君独 得脱 ,不死。(史记外戚世家)压死:暮 寒卧炭下 ,百余 人岸崩尽 压死,广国独得 脱。(论衡吉验)饿杀:岁败榖尽,不能两活,饿杀其子,活兄之子。( 论 衡 齐 世 )饿死 :主 父欲出 不得 ,又 不得食,探 爵鷇 而食之 , 三 月 余 而 饿 死 沙 丘 宫 。( 史 记 赵 世 家 )诛杀:沛 公 至军,立 诛杀曹无 伤。( 史记 项 羽本 纪) 诛死:

13、解 父 以任侠 ,孝 文时诛 死。( 史记 游 侠列 传) 斩杀: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周礼秋官掌戮) 斩 死 :王 弟 长安君成 蟜将军 击赵,反 ,死 屯留,军 吏 皆斩死。(史记秦始皇本纪)烧杀 : 项 王烧杀 纪信。( 史 记 项 羽本 纪)烧死:见巢,尽堕地中,有三鳶鷇烧死。(汉书五行志)“ V 杀 ”和“ V 死 ”的 出现场 合互补,“ V 杀 ”只 出现于施 事者之后,“ V死”只出现于受事者之后,而(丙)型“施 事 者 + V 死 +受 事 者 ”在 先秦 两汉 不出 现 。这 说明 ,假 如“ V 杀 ”和“ V 死 ”都 是 动 结 式 的 话 ,它 们 应 该 都 能

14、 出 现 在 相 同 的语法环境中,而 不会形成这样的对立。正 因为“ 杀”不 是 补语,而 是他动词充当的述语,所 以在后面要有宾语;正 因 为“ 死”不 是补语,而 是不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所 以后面 不能有宾语。质 言之,先 秦两汉时期的( 甲)、(乙)二 型都 不可能是动补结 构,而 只能是并 列或连 动结构 。只有当(丙) 型出现的时候,才可以认定动补结构产生。三、带“得”的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3 1 产 生时 间潘允中:南北朝平子饶力,争(挣)得脱,逾窗而走。(世说新语规 箴)多数学者:唐代才真正出现了带“得”的述补结构。32 “得”的来源杨建国:结构助词“得”是直接由“ V得0”

15、式中“获 得” 义的“ 得” 发展而 来的。祝 敏 彻 、岳 俊 发 :状 态 补 语 结 构 的“ 得 ”是 从 表 完 成 的“ 动词+得”结 构 的“ 得”虚 化来的,可 能补语 结构 的“ 得” 是从表可能的“ 动词+得” 结 构的“ 得” 虚化来的。王力 则认为状态补语结构的“ 得 ” 和可能补语的“ 得 ” 二者来源相同,都是“由原 来的获得意义 转化为达成 , 由达成的意 义更进 一步的虚 化,而成为动 词的词尾 。”V取义动词+得+ O连谓结构“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 讲瑞(其先)逐 得燕太 子丹者也 。史 记李将军 列传 网得一大鱼贤愚经V非取义动词+得+ O(动补)宾结构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说新语33 “得”字结构的发展上 古 ,“ 得 ”为 动 词 ,“ 获 得 ”义 ,又 是 能 愿 动 词 ,表 示 客观容许。如:得 道 者 多 助 。( 孟 子 )不得与之言。( 论语) 表示客观容许。同时,“获得”义的动词“得”与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