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意解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423864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恒先》意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恒先》意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恒先》意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恒先》意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恒先》意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恒先》意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先》意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恒先?意解摘要:本文对?恒先?作了尝试性的新诠释,如首句应读“恒先无,有朴,“者未前应补“昔字,“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先者有疑与?周易?之“拟之而后言亲密相关。关键词:恒先;道家;先秦上博楚简?恒先?是上苍赐予中外学术界的又一件珍贵礼物。在诸位前辈时贤的启发下,笔者在此就其文字释读和诠释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读者方家。本文以李零先生的释文为主,以庞朴先生的简序为准,兼容各家,断以己意。为方便排版,尽量径用今字,为标明次第,姑分两篇、五章、十八节,竹简编号用黑方括号标出。一、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名

2、。其中的“泰初有无与“恒先无正相对应,“泰与“恒正相对应,“初与“先正相对应,“有无与“无正同。“无与“虚古韵同属鱼部,正好押韵,而“有属之部,与“虚不很谐韵。古文献中“虚静含“虚与“静并举之例比“静虚含“静与“虚并举之例更为常见,?恒先?下文即有“虚静,在此用“静虚而不用“虚静,当即有与“无押韵之故。再者,读“恒先无有,朴、静、虚,就意味着“无有,朴、静、虚是在并列描绘“恒先,而下文紧接着有对“朴、静、虚的进一步阐述,却对“无有置之不理,此有不合文理之嫌。因此,读“恒先无有,朴虽然亦可,且“无有确为古文献所惯用,但其文气有些不顺,不如读“恒先无,有朴文从字顺,韵谐意通。日本学者浅野裕一先生有

3、相似读法。11、恒先:道最初。恒:道也,宇宙之本原。先:初也,太初,宇宙演化之最初。郑万耕先生指出:“楚人对“恒这一观念的重视,绝非偶尔。?恒先?劝恒字而名“道,大概就是在这种文化气氛中出现的。“恒先之“先,可能也是由?老子?脱胎而来。2多数学者将“恒先连读,作为一个复音词。如此固无不可,但鉴于“恒先在古文献中极为罕见,帛书?道原?虽有一例,但颇可疑,而“恒与“常那么义同互铜,在古文献中常为“道之同义词,故在此以“恒先为恒之先,以“恒为道,似更合文义。该篇下文“气是自生,恒莫生气等即是有力佐证。2、无:无声无形,超言绝名,相当于?老子?第四十章“有生于无之“无。3、有: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一章

4、“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之“有。4、朴:此从廖名春先生说。3“朴是古文献描绘、指称“道的惯用词汇。【语意】“恒起初是“无,但这个“无不是啥也没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有存在着,这种“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最高程度的“朴、静、虚。郭齐勇先生指出:“?恒先?首句侧重于讲道的原始性、绝对性、无限性、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是最高的哲学抽象,侧重于讲道之体。陈静先生主张:“道家对人类文明持发生说的立场,需要以宇宙之初的朴、静、虚、一来对应于人类文明发生前的淳朴,以此建立起反朴归真的反的思路。皆精当可从。二、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1、自厌:自

5、足,安然自足,泰然自假设,冥然自合。庞朴先生训为“安祥自足。说是。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是安然自足、泰然自假设的,道家文献一再强调这一点。2、不自忍:不自我抑制,不能不,顺其自然。廖名春先生说:“此即自然而然之意。陈丽桂先生说:“不自忍,谓不勉强,亦即顺其自然之意,更合道家释道之根本质性。4说是。帛书?经本伐?:“道之行也,由不得已。?列子天瑞?:“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3、或:读为域。李学勤先生说:“域训为界,和宇意义类同。5郭齐勇先生说:“域是一个朝或场有,不仅是空间,而且是时间。皆可从。丁四新先生说:“或,界于无有与气有之间,为或无或有、或有气或无气的阶段。可备一说。4、作:兴起

6、,作为。“恒“太静,“自厌,物极必反,故“作。?周易序卦?云:“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5、往:指“始后的无限化生过程,相当于?老子?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逝、“远、“反。帛书?经本伐?:“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那么无穷。?周易序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语意】作为宇宙本原的“恒安然自足,又不自我抑制,自然而然便有空域兴起。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纯有,有纯有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此节除与?淮南子天文?开篇“道始于虚霩一段颇相应合外,还可与其他一些文献互相参看,如?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一句、?太一生水?

7、首章、?越绝书外传枕中?“道生气一句、?易纬乾凿度?和?列子天瑞?“有太易一段等。以上为第一章。这是重见天日的又一珍贵的中国古代宇宙论材料,是一种新的宇宙本根论和生成论,有着典型的道家思想特征,可与许多其他文献互相创造。三、昔者未有天地,未【1】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假设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1、昔者:原释文只有“者,且属上读。受李学勤先生启发5,我认为“者应属下读,疑其后脱一合文号,或其前因形似而误夺“昔字,或因形似而误将“昔抄为“者,似以前者可能性更大。“昔者在句首作“过去讲为古文所习见。2、作行:作为,行动。廖名春先生说:“文献常作行作。3此处作“作行,不作“行作,当有与“静

8、、“同、“明、“生押韵之故。3、出生:在此与上下文义不合,“出疑为“止之误,两字在楚系文字中酷似,形似而误。止:静止。止生:静止不生,即上文之“大静。?庄子大宗师?:“生生者不生。4、梦梦:浑沌一片,冥然无形,亦可读为冥冥、茫茫、蒙蒙。此从李零先生。5、或:犹有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或,犹有也。古有字通作或。【语意】起初未有天地,未有作行,静止不生,虚静空灵,浑然一体,似乎寂然不动,冥然无形,清静混淆,而未有光明,未有滋生。这种思想和语汇常见于道家文献,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帛书?道原?:“恒无

9、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1、气是自生,恒莫生气:?庄子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物固自生。董珊博士认为:“是当读为寔,训为实,在句中做表示强调语气的副词,而非判断动词是。曹峰先生说:“恒莫生气可以这样理解,由气形成的万物并非恒成心地、有目的地、有意识地生成出来的。6皆可从。2、恒、气:有学者将“恒气连读,作为一个词。鉴于其紧承“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又紧接“不独有与,似以读“恒、气、作为两个词为宜。3、不独:不是孤独地发挥作用。如“不读为丕,那么相当于?列子天瑞?之“疑独。5、与:助也

10、,辅助,相辅相成。?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意】气是自己自然生成的,作为宇宙本原的恒不会有目的地生出气,气是自己生成、自己作为的。作为宇宙本原的恒、气在生成万物之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域有恒在其中,此恒与生域者一样。五、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求欲自复,复【3】生之生行。1、昏昏不宁:混沌不宁,与上文“自厌不自忍相应。2、异:异常,奇异,诡异。此从李学勤先生。3?释名释天?:“异者,异于常也。3、畏:可畏,恐惧。此从李零先生。?广雅释诂二?:“畏,惧也。4、韦:乖违,违背。?说文?:“韦,相背也。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多

11、以违为之。5、非:非常,反常。?说文?:“非,违也。?广韵之韵?:“非,不是也。6、韦生非,非生韦:李学勤先生认为当作“韦生韦,非生非。3说是。7、依:依存,因循,正常。此从李学勤先生。3?说文?:“依,倚也。?诗经小雅小旻?:“谋之其臧,那么具是违;谋之不臧,那么具是依。8、复:返也,返本归真。?周易泰?:“无往不复。?周易杂卦?:“复,反也。9、复生之生行:?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周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语意】宇宙本原混沌不宁,探求它所生成的事物:奇异的属性生成奇异的事物,可畏,乖违,反常,依顺常道万物都想要返

12、本归真,返回本真的生长正道。六、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1、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这种思想应是源于古人对天和地的直观印象,古文献屡见。2、信:确实,诚然。后一“信亦可借为伸,训为伸张,充满。3、神:神妙莫测。?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4、云云:迄无确诂,联络上文“浊气生地,清气生天,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周易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等,“云云当借为絪缊或氤氲,或读如字,指天地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周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陆德明?经典释文?:“絪

13、,本又作氤,同,音因。缊,本又作氲,纡云反。李鼎祚?集解?引虞翻云:“天地交,万物通,故化醇。孔颖达?疏?:“絪缊,相附着之义。朱熹?本义?:“絪缊,交密之状。诸说异曲同工。有学者似受?老子?第十六章“夫物云云楚简本作“天道员员、?庄子在宥?“万物云云等影响,而训“云云相生之“云云为众多、万物。虽似可通,但于义未洽。5、异生:“生可读如字,训为生物、万物,亦可读为性,训为特性,皆可通。【语意】元气中的重浊之气生成地,轻清之气生成天。气真是神妙莫测啊!阴阳二气氤氲相生,二气及其生成的万物就充盈于茫茫天地之间。万物虽然同出于一个宇宙本原,却又成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事物,于是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需要。以

14、上为第二章,是对第一章的展开阐述,可与道家文献、?易传?等互相参酌。七、业业天地,纷纷而【4】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1、业业:动也,相当于上文之“自厌不自忍、“昏昏不宁。此从李锐先生。2、采物:读为彩物,丰富多彩的事物。古文献或作“物彩。此从董珊博士。【语意】充满创造活力和蓬勃活力的朗朗乾坤,天地阴阳二气缤纷聚会,生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起先只有美善,只有太平,没有纷乱。有了人,有了私欲,有了出于私欲的人为干扰,于是世间万物就有了不好的倾向,一切纷乱都是出于人为的干扰。八、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1、既:尽也,完备。?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榖梁传?:“既者,尽也。2、载:乘也,引申为备、设。此从廖名春先生。33、天道既载:?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4、唯一以犹一:?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语意】先有中,于是有外;天道尽备万物,只有作为混沌宇宙本原和万物浑然一体的一仍然是一,只有返本之道仍然是返本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