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doc(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说明书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说 明 书长沙县人民政府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二OO五年三月1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 概 况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城市发展目标 第三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 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章 县城性质规模与规划空间层次 第六章 县城总体布局 第七章 居住用地规划 第八章 公共设置用地规划 第九章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十章 地形地貌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 第十一章 外围生态圈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二章 景观风貌与城市形象规划 第十三章 综合交通规划 第十四章 城市给排水规
2、划 第十五章 电力信息工程规划 第十六章 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七章 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第十八章 县城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一、现状概况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毗邻株洲市、湘潭市、浏阳市、汩罗县、平江县等市县。湘江从其西境流过;京广铁路纵贯南北,107国道、319国道、京珠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从其境内通过;黄花国际机场坐落于该县黄花镇。长沙县总面积1997km2,其中耕地73.74万亩,林地135万亩,水面14.2万亩。全县辖20个乡镇,495个居民组及村民委员会,总户数22万户,总人口73.6万人(不包括在长沙县工作、户口不在
3、长沙县的4.73万人)。至2001年底,县城人口规模已达6.3万多人,用地规模已达到15km2(其中工业区面积5.14km2)。长沙县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汉祝良、三国桓阶、书法家怀素、教育家李文照及被章太炎先生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革命家黄兴等,一个个都光照青史,名垂千古。县内更有“六朝遗庙”陶公庙,及河图观、铁炉寺、龙喜故城址、常丰故城址、宋明窑址、仙人石、飘峰塔、左宗棠墓等历史遗迹,有黄兴故居、杨开慧故居、徐特立故居等革命纪念地。本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16.717.38,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9.5,年均大于10的
4、有效积温为5275。年降水量1287.81422.0mm,全年日照数为1677小时,无霜期275天。本地区地处湘江河流冲积IV级阶地,地貌形态为低丘垅岗,地形波状起伏。因长期流水侵蚀,冲沟较发达,多为“U”型开阔谷地。规划区内呈树枝状分布的多条垅沟及大小的水塘是降雨期地表水径流发达的地域。区内普遍为第四纪地层所覆盖,下伏为第三系地层,地层结构简单,层序较清晰,区内分网纹状粉质粘土、砂砾石层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软弱层两个工程地质层。长沙县城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东、北、西三面环山,地势由北、东、南逐渐向西南倾斜,构成一个不规则的“畚箕”形态。境内岗地、平原、山地、丘陵、水面五类地貌齐全。县
5、境内矿产资源有花岗石、矿砂、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和钴土、锯、钽、铜等金属矿。长沙县历来是湖南省主要的产粮区。近年来,长沙县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市化建设,特别是1996年长沙县城迁址星沙后,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2001年国民经济资料统计,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40.0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5%;农业总产值28.78亿元,比上年增长5.2%;财政总收入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5元,比上年增长6.9%。全县一、二、
6、三产业的比重为18.6:54.2:27.2。小城镇已成为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县域内的乡镇企业均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187.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小城镇已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源。区内经济密度为7104万元每平方公里,人均GDP为43568元。二、历史沿革全县自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设立41个建制乡镇。全县小城镇建设从8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中期仅有榔梨一个建制镇,80年代末发展到5个建制镇,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6年长沙县县治由长沙市潘家坪搬迁至星沙镇,结束了长沙县历史上有县无城的历史。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现在全县辖15个建制镇,5个乡,4
7、95个自然村。第二节 规划背景及上版总体规划内容与实施情况一、规划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的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国民经济多元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都使长沙县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数较大的环境之中,既面临大机遇,也面临大挑战。特别是我国“十五”时期将全面实施既定的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城镇化等发展战略,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金融政策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等改革政策,从而为长沙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较为宽松而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全国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将更大地激活和扩大国内市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1992
8、年以来,随着长沙市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长沙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人口在十几年中加速聚集,城市规模迅猛扩大,到2001年底,县城人口规模已达到4万多人,用地规模已达到12km2(其中工业区面积5.14km2)。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原有的规划区范围内,几乎没有了发展的余地。同时,由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已把长沙县县城纳入了总体规划的范围,把长沙县作为长沙市“一主二次”发展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必然为长沙县县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因此,长沙县人民政府为抓住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促进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对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实现建设21世纪人与自然
9、和谐发展、设施完备、交通便捷、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二、上版总体规划内容与实施情况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是1992年由湖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1997年由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对92版总规进行了修编,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基本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新型城市。(一) 上版总体规划内容1、城市性质长沙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科、工、商、贸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性的现代化综合性的经济开发区。2、城市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10.5km2,人口10万人;中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2km2,人口12万人;远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5km2,人口15万人。3、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东面山地丘陵发展
10、。4、建设用地范围西至老107国道,南临马泉组团,东至新规划的外环线,北至松雅河、月形山,建设总用地面积为15km2。5、规划结构规划构筑“两轴三区”的结构形态,即80米宽道路由北向南连接行政科研、商住经贸、工业三个中心; 60米宽道路由西向东贯穿开敞绿地、行政办公商贸、公园绿地、科技园四个中心,两条轴线强调以绿色空间取得有机联系,形成绿绕城厢,城中泛绿的花园城市形态特征。6、功能分区319国道以南为工业园区用地;319国道以北中部和西部为商住经贸、行政办公、居住;东部为科技园用地,整个用地结合现状自然山地均衡布置六处公园,并与城市主干道内的绿带有机结合,形成点、线、面的绿化系统。(二) 上版
11、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1996年元月30日长沙县县治搬迁星沙开发区,打破了原开发区以经济技术产业为主体的规划格局,星沙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长沙县委县政府及时地提出了对92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长沙县总体规划自1997年重新修编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这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逐步实施,各个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市已初具规模。1、规划实施情况大致如下1) 依据该规划,组织编制了长沙县交通网规划、长沙县城乡绿化一体化总体建设规划、长沙县县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20个专项规划和黄兴环保工业园等多项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了长沙县城工业布局和新区的开发建
12、设。2) 按规划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星沙大道、漓湘路、金华路、开元路、黄兴大道、京珠联络线等相继建成拉通,新建了长途汽车站、货运市场、月形山立交桥等大型公用基础设施。3) 按规划加大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了星沙污水处理厂、110KV高压电力线改线、100KV星沙北变,天然气门气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4) 按规划新辟了文化公园、中心绿化广场,预留了三处公园用地,腾飞岛休闲旅游区正在启动。2、上版总规存在的问题1) 上版总规对城市化进程预见不足,在上一轮长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长沙县县城规划到2010年城市人口10万人,规划面积控制在12.0平方公里,其规划范围为西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至
13、松雅河,南至梨江路,东至东四线。而根据最新测绘数据,长沙县县城至2001年,实际规模已经达到12.0平方公里,另从当地用地统计报表分析,1997年至2001年5年时间内共新增城市建设用地3.41平方公里,平均每年68.35公顷,现在12平方公里控制范围内已无地可用,发展空间的制约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土地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客观上,上版总规已失去了对县城建设的指导作用。2) 上版总体规划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规划中城市向东的扩展性不强,东西向道路向东伸展考虑不够。3) 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319以南为工业园区用地,319以北为办公居住用地的规划结构过于单一,不适应长沙县城的
14、大规模发展,不利于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三、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一) 国家宏观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要求调整城镇规划理念1、经济体制转轨 93年以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城镇发展建设带来了全新课题,计划经济模式下,城镇规划行为基本上属于政府对城市社会经济计划所进行的空间安排,而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与引导,以克服市场行为的盲目性、自发性、狭隘性与短期行为心理,另一方面又要求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培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宜敏感度。 2、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刚踏上经济快车、人多地少、人
15、均资源贫乏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宣布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国家21世纪的发展,1996年全国第四次环保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明确提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与科教兴国并列的两大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城市建设不能只顾眼前或近期利益,城市规划应从长远着想,城市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等方面必需达到最优协调。3、加速城市化的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走过了一段十分坎坷的历程,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变化,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效应的增强,促成了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的这列城市化快车终于在本世纪未启动了,但它的车厢里挤载着十亿人口,担负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排以及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造成的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中国的城市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城市发展如何面对如此沉重的现实,这是城市规划与发展应该研究的新课题。 (二) 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