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40556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8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中级考试复习要点.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免疫学:一: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在一定条件下,免疫球蛋白分子肽链的某些部分易被蛋白酶水解为不同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IgG的部位是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2条重链的近N端,可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一个Fab片段为单价,可与抗原结合但不形成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Fc段无抗原结合活性,是Ig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胃蛋白酶作用于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水解Ig后可获得一个F(ab)2片段和一些小片段pFc。 F(ab)2是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故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pFc最终可被降解,无生物学作用。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类:

2、Ig重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据此可将重链分为、链5种,与此对应的Ig分为5类,即IgG、IgA、IgM、IgD和IgE。 亚类:同一类免疫球蛋白其重链的抗原性及二硫键数目和位置不同,据此可将Ig又可分为亚类。IgG有IgG1IgG4四个亚类;IgA有IgA1和IgA2两个亚类;IgM有IgM1和IgM2两个亚类;IgD和IgE尚未发现亚类。 型:根据Ig轻链C区所含抗原表位的不同,可将Ig轻链分为2种:和,与此对应的免疫球蛋白分为和两型。 亚型:同一型免疫球蛋白中,根据其轻链C区N端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一、 IgG 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 功能最多:结合抗原、激活补体

3、、调理吞噬并介导ADCC、通过胎盘、结合SPA。 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抗菌、抗病毒, 抗毒素抗体),并介导II、III型超敏反应 二、 IgM 分子量最大,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 天然的血型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亦属IgM。其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 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三、IgA 血

4、清型IgA: 以单体形式存在。 分泌型IgA(sIgA): 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四、 IgD 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平均约0。03mg/ml。半寿期很短(仅3天)。血清IgD的确切功能仍不清楚。 B细胞表面的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 五、 IgE 血清浓度极低,约为510-5 mg/ml。IgE为亲细胞抗

5、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RI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含量由高到低:IgG IgM IgA IgD IgE二:补体 补体结合试验中有5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3个系统: 1.反应系统; 2.补体系统; 3.指示系统。 其中反应系统(抗原与抗体)与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争夺补体系统。 如先加入反应系统和补体,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SRBL与相应溶血素),由于反应中无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待测系统中不存在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

6、入指示剂时会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补体激活过程依据其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从C1q-C1r2-C1s2开始的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的旁路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通过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糖基识别的凝集素激活途。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活化顺序为Cl42356789 三:免疫的概念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fence)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这是动物藉以自净、不受外来物质干扰和保持物种纯洁的生理机制。这种功能一是抗感

7、染,即传统的免疫概念;二是排斥异种或同种异体的细胞和器官,这是器官移植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这种能力低下时机体易出现免疫缺陷病,而过高时易出现超敏反应性组织损伤。 2免疫自稳(immunololgicalhomeostasis)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这是机体藉以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这种自身稳定功能失调时易导致某些生理平衡的紊乱或者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藉以监视和抑制恶性促瘤在体内生长。一旦功能低下,宿主易患恶性肿瘤。四:超敏反应 (速发型)(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免

8、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迟发型)抗体IgEIgG 、IgMIgG 、IgM无补体无来源:考试大网有有无细胞肥大、嗜碱(嗜酸)单核细胞中性粒、肥大、嗜碱、血小板Th1、 CTL、单核代表疾病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贫、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Arthus反应、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接触性皮炎等五:MHC 与HL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基因。MHC编码的基因产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 人类的

9、MHC即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的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人类基因系统。、三类基因。HLA由400万碱基组成,传统上分为、三类基因。类:包括经典的HLA-A、B、C,非经典的HLA-E、F、G、H、X等;类:包括经典的HLA-DP、DQ、DR,非典型的HLA-DN、D0、DM等;类:位于HLA-、类之间,由一些与补体和某些炎症因子编码相关的基因组成。截止到l999年,已知的HLA等位基因数已超过1000个,且数量仍在继续增加 HLA基因复合体所表达的基因产物,除直接构成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外,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也反映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因易感性。 MH

10、C 类分子可广泛地表达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上,其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IFN-、等细胞因子可促进其表达;MHC 类分子不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膜分子,而是分布于血清及其他体液中的可溶性分子六:移植免疫 排斥反应有两种基本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临床上多见是前者;根据发生的机制、时间、速度和临床表现,HVGR又可分为3种类型: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患者有全身症状。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体内存有抗供者移植物的预存抗体,与抗原结

11、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常见于下列情况:ABO血型不符;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等其他原因。超急排斥发生迅速,反应强烈,不可逆转;需立即切除移植物,否则会导致受者死亡。如果事先认真进行ABO基至Rh血型检查和交叉配合试验,多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周到l年内,发生迅速,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病理特点是移植物实质和小血管壁上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血管损害,后期在大动脉壁上有急性纤维素样炎症。急性排斥出现得早晚和反应的

12、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相容性高则反应发生晚、症状轻、有些可迟至移植后2年才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过及时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多可缓解。 急性排斥反应又分为两种。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抗体激活补体,并有CD4+T细胞参与,导致急性血管炎。急性细胞排斥反应:CD8+CT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D4+T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导致急性间质炎。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其机制可能为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的延续;炎性细胞相关的慢性炎症;抗体和细胞介导

13、的内皮损伤;管壁增厚和间质纤维化。本型反应虽然进展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 以上属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多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者,也可见于脾、胸腺和小肠移植中;此时患者的免疫状态极度低下,而移植物中丰富的免疫活性细胞则将受者细胞视为非己抗原,对其发生免疫应答;移植物的T细胞在受者淋巴组织中增殖并产生一系列损伤性效应。GVHR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多发生于移植后3个月以内,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高热、皮疹和腹泻等症状;虽是可逆性变化,但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由急性型转来,患者呈现严重的免疫失调,表现为全身消瘦,多个器官损害,以皮肤和黏膜变化最突

14、出,病人往往因严重感染或恶病质而死亡。 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和过程与一般免疫应答相似,只是参与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Tc细胞,称为同种反应型Tc细胞。这种Tc细胞能识别并杀伤遗传学上无关供体表达外来抗原分子的移植物中的靶细胞,从而导致组织不相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造成排斥反应损伤效应的机制除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外,尚有NK细胞介导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和ADCC、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和炎症效应以及细胞因子介导的系列炎症效应等。在不同情况下,各种机制分别参与的程度有所侧重,所以不同类型排斥反应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七:自身抗体的检测常见ANA荧光图形及临床意义如下: 1.均质型:多是由抗DNP抗

15、体所引起。也可由核小体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引起。主要见于SLE,药物性狼疮。 2.斑点型:是由抗ENA抗体所引起。主要见于SLE、MCTD、PSS、SS等。高滴度的斑点型常见于MCTD。 3.周边型(又称核膜型):主要由抗dsDNA的抗体所引起。主要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患者。 4.核仁型:主要见于硬皮病。相关抗体是抗核仁特异的低分子量RNA等。5.着丝点型:主要见于局限性硬皮病及CREST综合征。主要的靶抗原是着丝点B抗原。 抗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1.抗Sm抗体 抗Sm抗体仅发现于SLE患者中,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已列入SLE的诊断标 准。约30%40%的SLE患者抗Sm抗体阳性,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相对抗dsDNA抗体而言,抗Sm抗体水平不与SLE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患者也可存在抗Sm抗体阳性。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2.抗核RNP抗体 抗核RNP(nuclearRNP,nRNP)抗体是诊断M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