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39628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中罚的几大原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惩罚学生的几大原则内容提要: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提倡师生平等,对于学校 教育中“惩罚”这一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很大的争议。本文 根据教育实践,力图从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这个角度出 发,总结学校教育中“惩罚”这一教育手段运用应注意的四 个方面。使教育中的“惩罚”,成为催促学生奋进的一只号 角。关键词:罚之有时;罚之有度;罚之有理;罚之有情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情景:办公室里,教师 “怒发冲冠”,学生“昂首挺胸”反省自己过去,也曾 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结果是自己劳心劳力,学生无动于衷。 我也很困惑,难道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学生只能生活 在教师精心维系的蜜罐里?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只能视

2、 “罚”为红牌警告、高压线吗?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 育真能培养出能经风雪的“祖国的花朵”吗? 现在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我觉得,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 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 评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 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教育不能 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我们又得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一般意义上的“体 罚”。我想,烟头烫学生的身体、肆意暴打学生的面颊、随 意

3、将犯错误的学生赶出教室等行为是对惩罚的误解。“罚” 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采取一些让教育对象感到不舒服、不 愉快乃至痛苦的措施,让他产生损失感,失落感,期望他对 自己的原有的行为和想法感到痛心、后悔,促使他发生改变 的意向。所以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痛心后悔,而不是反而记 恨老师,反而更为叛逆,因此评价惩罚是否实施得恰当就要 以此为标准。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 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 可或缺。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 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 那么,怎么样的“惩罚”才能既跳出“体罚”的魔圈又能达 到教育学生的

4、目的呢。我在教育实践中觉得,运用“惩罚” 这一教育手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罚之有时 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 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如果惩罚同学生的错误行为同 时进行,则学生的这种违禁行为一开始就同焦虑、恐惧相联 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当这种条件反射一形成,这些行为本身 就会导致焦虑或恐惧,从而使得学生为避免焦虑或恐惧就不 得不及早终止违禁行为。如摸电源会触电一样,这时的违禁 行为与惩罚是同时发生的,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从而 很快终止违禁行为。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 间,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事 实往往是

5、这样的,尽管行为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体验到痛 苦,但如果过程是吸引人的,则这种行为下次继续发生的可 能性仍然较大。其次,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适时性 说明白些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 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教师自己在酒后 生气、情绪不稳定时,也不要去惩罚学生,这样,教师容易 冲动,“罚重于过”,而且不理性的老师实施惩罚时学生也 不能理智地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二、罚之有度 度,是惩罚教育的重要要素。否则就会改变性质,“惩罚” 容易转变成“体罚”。惩罚要在尊重学生尊严的前提下为 之,取得学生的理性配合。“罚之有度”首先应该是进退有度。一般说来,学生犯

6、一些错误大都是无意的。教师在批评甚至处罚后,应该给学 生留有一定的改进余地,要给他们找个“台阶”下,以利于 今后改正。教师批评学生时虽然“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也“该歇手时就歇手”。绝不应该采用过度的批评和处罚方 式。有些教师因为学生上课讲话就让学生站在办公室里好长 一段时间称之为“面壁思过”,其实就是罚之无度,没有把 握好处罚的分寸了,这样过度的惩罚不但不会使学生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让学生更为叛逆。“罚之有度”还应体现在“惩罚”应该因人而异。批评 的力度、方式等一定要谨慎,特别注意因人而异。心理学家 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的批 评方法。例如:对属于不可遏制型

7、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 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对属于活泼型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对属于安静型的黏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 式紧盯法等。对属于抑制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 话法等。能否有效地、因人而异地批评学生,往往是教师的成熟 度和沟通水准的真正体现。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 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 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暗示就可以了。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时, 老师停顿一下,用眼睛盯着他几秒钟,或者向这位学生提问 往往就可制止学生的违禁行为,而不需要再去训斥一通,那 样只能适得其反,这就是一种

8、适度的惩罚策略,体现了惩罚 的艺术。三、罚之有理 “罚之有理”首先应该体现平等性原则。在惩罚时学生知道 是自己错了,所以也能接受惩罚的结果,否则则有可能出现 师生冲突的情况。在批评学生时,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毛病 就是对差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往往是“罚重 于过”;而对于好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 了”的态度,甚至是“视而不见”。有时我们会自己安慰自 己,我们眼中的好学生,犯错误只是一时糊涂,而那些我们 眼中的差生,显然,是“累犯”,“姑息”不得。很显然, 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会导致学生对于惩罚不以为然,心有不 甘,觉得老师“偏心”更有可能记恨老师,敌视优生,有的 甚至会自卑,觉得自己没人爱,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 我们在运用惩罚这种手段时,要一视同仁,没有偏颇,要让 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凌驾于集体 规则之上,只有如此,惩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与威力。在教育教学上每个教师对待学生犯错的惩罚都有自己 的经验,无论如何惩罚,都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忽视惩罚的 积极作用,也不能无视惩罚的消极作用。我们只有在教育教 学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惩罚教育的艺术性,把握 惩罚的尺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有利于教育学生,让学生健康 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