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392597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赵谦翔.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题汇报课实录执教者吉林毓文中学赵谦翔师::同学们,近两周来,我们利用课时研究了苏轼的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篇赋(前赤壁赋)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今天,我们在这里做作文讲评。我们这次作文,是在大家学习了上述诗文以后自己的感悟,因此今天讲评既是检查我们的写作水平,又是检验我们前一段自己阅读的成果。这节课的课题就是(边说边板书)感悟苏东坡。我们并未见过苏东坡,因为他是多年前的一个杰出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品其诗,品其文,来达到认识他的

2、目的。(边说边板书)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品,是感性的,而悟是理性的,(边说边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生应:人情练达即文章。师:我们没有做什么标准化习题,但是我们也有收获,就是因为我们通过有字书,感悟了无字书的真谛。这收获分为两个方面(边说边板书)第一,艺术,第二,人生。我们请一些同学读他们的作文,希望在座的同学集中精力听,听完之后,用三言五语作短评。第一位读作文的是田园同学。(掌声)田园:我的文章标题是:写景通灵-浅谈苏轼写景写景状物做到生动逼真已属难能,而苏东坡笔下的景物非但逼真,更能传情寓理,真是灵气十足。古赤壁战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

3、雪。何等雄浑、开阔。若是只讲究逼真,大可说江涛拍岸,水花飞溅。但这样就似乎少了几分灵气。乱惊透露出地势险要,仿佛当年的硝烟未散。崩裂更显示了凝聚千古的力量猛烈爆发的威力。这便是东坡笔下的江水-涌动着慷慨豪雄的真性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词读来让人觉得蹊跷,非晴则雨,哪能随意更改?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东坡已投身于江湖,也就不在乎宦途上是急风骤雨还是万里晴空了。原来,正是东坡超脱的心态淡化了自然的晴雨。他连晴都不盼望了,风又何惧,雨又何虑?景物的灵性源自东坡的灵性。这位多年前的大才子不仅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4、之而成色。这里的清风明月就是超越宇宙时空的永恒之美,是东坡心灵因磨难而升华的结晶。一篇赤壁赋,不仅咏出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更表现了东坡先生对待人生的达观。清风、明月,具有了超然入化的神韵,假赤壁也得以以假胜真,流芳百世。人道东坡词有景、有情、有理,我说这一切都源自他的灵性-一颗敏感而率真的心。(学生讲评)金锐:田园同学在文章中说,东坡先生把他的灵性融入到自然的灵性中去,我要说,田园同学也将她自己的灵性融入到东坡的诗文中去了。梁远:唐朝柳公权留有一句佳话:吾唯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要说,为文在心,心灵则笔灵。田园这篇写景通灵的文章,正是深得为文之心。师:关于苏轼的诗词文章,情景交融是我们熟

5、知的,这里又多了一个理;而把三者结合起来,田园同学抓住了性情的空灵。我们同学的评价抓住了关键问题,这就是为文的根本还在于为人,性情不到,就是如何堆砌词藻也是不行的。下面请赵明明同学读她的作文(掌声)赵明明:我的作文标题是:清江明月自有意-浅淡江月意象在前赤壁赋中的作用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多处着笔写江,用墨描月;文中佳句,也大半与江月有关。因此,弄清江月意象在文中的作用,对于解读这一千古绝唱裨益匪浅。继写怨客吹箫吊古。在此江月成为一连串怀古情结的发端。正是由稀星明月引出孟德其人,也正是由滔滔江水怀想千里舳舻然岁月流转,世易时移,江月犹在,山川易主,这一切,令兴衰之叹、伤怀之感愈加耐人寻思。读文至此

6、,不由想起唐人张若虚的句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这无穷之江水,消长之月光面前,转瞬即逝的又何止是人的生命?于怨客,江之无穷,月之故故引出了须臾人生的感叹;于苏子,水之不复,月之盈虚却启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物我皆恒,何羡长江!明月山间意不尽,清风江上韵无穷!何不共适造物之藏?何不领取而今现在?于是,不只吹箫之怨客,即便是读文之我辈亦为这蕴于江月意象中之哲理所动。(学生评论)张蕾::刘勰说过: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赵明明把她的情融入了苏子的文章,所以读懂了它。方晓庆:我想说的是,有这样一个人用她那诗一样的文章来评年前的诗人,那么苏轼在年后也该含笑了。

7、王麒:赵明明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首诗,她是用诗的笔法来写评论,她用了很多整句,使全文具有了诗意的美,而且她引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话,通过张若虚的月来解读苏轼所写的月、所写的水,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师:王麒同学,请不要坐下。请你再来回答一个问题,据你看,她在文章中引用了多少这个单元中所学的别人评论苏轼的原话?王麒:我认为她单纯引用的不多,基本都是化用。师:直接引用和化用,是两回事,有本质区别。直接引用是照搬人家的,而化用成了自己的什么?戛戛独造!这就是把书读懂了。听别人发言,是为了自己有话说。这不是爱默生说过的名言吗?下面再请王乐同学读读她的鉴赏文章(掌声)王乐:我的文章的标题是:入之以

8、情出之以理比较离骚与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读罢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子香兰芳桂的高洁品性,想见国君亲佞远贤的昏庸,读来读去,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身为读者,在欣赏他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同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宛然自己就是那忧郁的实体。而东坡文章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从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到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使我们不禁对着 满纸文章会心一笑,似乎已然与东坡同舟而饮,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同是空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奇才却难以得志,同是遭到流放或贬谪的际遇,然而一位陷入情

9、事的困扰无法开怀,另一位却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超脱出来。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子的执著,更欣赏苏子的旷达。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自有与固是似乎有天生之意。然而谁也不会生而成熟,没有寒彻骨哪来梅花香,我们看到苏子遭贬谪后的文章才是真正的老道。这是超然物外的情感的成熟,带给文章的,则是前无古人的哲理斐然。(学生评论)袁国敬:王乐的这篇文章,分别用苏轼和屈原作比较,说明屈原是悲观执著的,而苏轼是超脱的;李白的超脱带有一种悲观的色彩,而苏轼的超脱才是好的超脱。但是我觉得她的文章过于夸大那种超脱了,我认为苏轼也悲观,也执著。师:与袁国敬同学观点相同的、不同的,都可以说。赵研:我觉得千古以来诗人文

10、人是比较多的,而王乐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苏轼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提出来了。把苏轼跟屈原对比,主要说屈原没办法取得超脱,李白诗中有那种埋怨,而苏轼尽管他悲观过,痛苦过,但最重要的是他超脱出来了。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后人所肯定的地方。田园:听了王乐的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苏轼也许是一只不幸的飞鸿,但是他绝不是一只苦闷的飞鸿;有了王乐的话,他就更不是一只孤独的飞鸿了。李凯:王乐文章最明显的是从苏轼的人生哲理角度谈的。王乐提到苏轼的洒脱的超脱,但是他也并非全然的洒脱,也有哀婉,这是我与她的文章相比,不同的一点。师:那就把你文章的特色说说吧!李凯:我的文章题目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苏轼一生

11、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平步青云,那么今天,我们是否仍能欣赏到他作于黄州的诗文呢?我想是不会的,既使有著作传世,也恐怕只是朱熹的理学经典之类罢了。一个人在其春风得意时,无论怎样表现他的乐观旷达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经受了风刀霜剑的打击后流露出来的达观才货真价实。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境中,苏轼洋溢出了最有底蕴的达观。尽管他时而哀怨凄惋,时而戚戚愀然,时而内心也翻滚起激烈的矛盾的波澜,但好在最终达观排遣了郁闷,超脱取代了羁绊,成为他思想的主流,于是苏轼获得了人生哲理和文学艺术上的双丰收。文学巨匠的成功往往来自与风刀霜剑的搏击、与艰险困顿的斗争和向不公命运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人格才

12、更纯净,斗志更顽强,价值才更殷实,成就才更辉煌。苏东坡是这样吗?也是,也不是。说他是,是因为他已在最低处握住;说他不是,是因为他又在最高处领略。前者是执著,后者是超然,二者化一,便是达观。如同经霜的枫叶最是红艳娇媚一样,曾经沧桑的苏东坡已变得进亦喜、退亦喜,无往而不喜了。苏轼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人格的圣洁,而其文学成就则在其次。我学不来他的伟大(因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但却从他那里学来了一点寓有人生哲理的诗味儿,因为在现代生活激流的冲击下,人的命运进退难料、沉浮莫测,这时尤需达观的北斗,指引生命的征程。(学生评论)邵楠:我继续评王乐的文章。王乐同学聪明的地方在于把苏轼与李白和屈原作对比

13、,这三个人遭遇比较相同,都是那么爱国而又如此的不得志。而苏轼与前二者不同,就是因为他能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与世俗保持一段距离,他能做一个守望者,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著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这正是他做人的了不起之处。张大淼:我想说一下对比的作用。她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那种超脱。在文章中连屈原李白都来为苏轼做衬托,那么苏轼的文高一筹与人高一筹就是显而易见了。师:关于王乐文章的写法,大家的评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至于她的见解是对的还是错的,大家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这里没必要作答案,因为我们是在探索。但我以为,她的对比很机智,很辩证,她没有通过对比把屈原贬下去,把李白抑下去,而是使每个人的个性更加

14、鲜明。师:下面请陈超同学读他的文章。陈超:我的文章的题目是:刚柔相济的苏词读苏轼念奴娇词,乍一开卷,便觉一股泼墨山水般的豪迈之气袭面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一句,便把浩大气概抒写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世人评价苏轼诗文自有横槊气概。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仅囿于此,一个丰满而完整的人格必然兼容豪迈与婉约两种气质,身为诗人,苏轼在满腹豪情奔放不羁之中,也必然存在细腻柔婉的一面。于是,我们不难从他那曲曲黄钟大吕中辨出娓娓韶秀之音。苏轼喜欢描写宏大场景,即便从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意境中,细细品味,仍可想见巨浪滔天气势中蕴藉的洁白与晶莹,诗人眼光之独到,心思之细腻,可见一斑。苏轼常写英雄,以英雄自况

15、,其自身也颇具非凡的英雄气概。但苏轼也写美人:从自作清歌传皓齿的歌女,到冰肌自有仙风的侍妾,再到凤箫声断月明中的仙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丰姿潇洒的周瑜身边,衬以窈窕佳人。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当然,苏轼毕竟不是秦观,不是柳永,他的婉约只是豪放风味的佐料。譬如绿叶之于红花,使诗词艺术形象趋于完美。让峻峭的山间佛过一丝清风,深邃的空中升起一轮明月,横槊的英雄身旁有美人相伴,报国的壮怀里有寂寞长随缘于此,我们从中体会到的美,便是刚柔相济的美。(学生评论)赵盛言:我想从陈超文章的选材来谈一下。陈超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标新立异。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词以豪放见长,但苏轼的婉约词也不胜枚举,丝毫不逊色于豪放之作,仅从我们选的诗词来看,就可用一句诗来概括他的豪放与婉约的特点:淡妆浓抹两相宜。我的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来写的。(全体学生笑)师:你的文章实在不能再读,我知道你跟他的文章是一派的。时间关系,实在是对不起。谁继续来评陈超的文章。李莹:我认为陈超文章的优点之一是角度好。他抓住了苏词刚柔相济的特点,深刻、透彻地分析了苏轼的诗文与人格,把横槊赋诗的英雄和明眸皓齿的美人作比较,最后得出苏词婉约与豪放兼具的特色。我觉得,苏词的特色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比如说写苏词的创新、沉浸性情、不假雕饰之类,但陈超选了刚柔相济这一特色,这正是他文章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