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368250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 心神所 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常伴有气短, 胸闷,甚则眩 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 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 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 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 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 怔忡。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 动或扑 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 部分神经官能症 等,凡具

2、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一、病因1 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2 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 久则血 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 受损,运化失 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 自主亦可发为心悸。3 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 脉,或气 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4 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 脾,心气 受损,均可发生心悸。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

3、,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 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 心神,可 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二、病机1 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 因常反复发作。2 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3 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 实为气滞 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4 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 络,扰乱 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5 病

4、机转化心悸以虚为主,其病机转化主要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程度有关。如心气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心血虚可进一步发展为心阴虚,心阴虚EI 久致心肾阴虚,心阳虚日久可致肾阳虚等等;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又可致气血不 足,气阴 两虚,阴阳俱损等。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浊、瘀血内生,阻滞 脉络,或郁而化 热,扰乱心神等,都可因虚致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至晚期五 脏俱损,心阳暴脱,可出 现厥脱、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 张,心慌不安。2 .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

5、 甚则喘 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3 .脉象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或参伍不齐,或乍疏乍数,或忽强忽 弱。4 .常有情志刺激及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5.心电图可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二、鉴别诊断1 .胸痹胸痹虽有胸中窒闷不舒、短气,但以心痛为主要症状,心电图上多有 ST 段改变。而心悸仅以自觉心跳剧烈,胸中不适,惊惕不安,不能自主为特征,心 电图上多有心律异常。2 .奔豚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发自少腹,上下冲逆;而心悸系心跳 异常,发 自于心。【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惊悸与怔忡惊悸与怔忡同属于心悸,但二者有区别。惊悸常由外因而成, 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

6、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 速,但全 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发作持续短暂,以实证居多,但也有内虚的因素 存在;怔忡每由内 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 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 重,以虚证居多。但两者又有密切关系。惊悸日久可 发展为怔忡,怔忡患者,又容易受外 惊所扰,而使病情加重。2 .辨标本虚实心悸属本虚标实之病,而以本虚为主。凡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出, 易感冒者属气虚;心悸头晕而面色不华者,属血虚;心悸盗汗,口干潮 热者属阴虚;心悸 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心悸胸闷,胁腹胀气,遇情志波动, 症状加重者属气滞;心悸 唇暗,舌有瘀斑,脉结代者为血瘀;心悸体丰,恶心

7、纳 呆,舌苔腻者属痰湿;心悸舌苔水 滑,或肢肿而浮,尿少者属水饮。二、治疗原则 由于心悸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故益气养 血、滋阴 温阳、行气化瘀、化痰涤饮以及养心安神、重镇安神等均为心悸的治疗 大法。虚当补之, 实当泻之。若久病,虚实夹杂,病机复杂者则宜标本兼顾,攻 补兼施。若出现心阳暴脱的 厥脱、抽搐等危候应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三、应急措施1 脉率快速型心悸(心率120次/分)(1)生脉注射液2030ml加入50 %葡萄糖注射液20- 一 40ml中静脉注射,连用35 次多能控制病情,继以每日2 次,巩固疗效。强心灵0125025mg,或福寿草总貳0

8、.6-08mg,或铃兰毒貳01 mg,或万年青貳24ml,加入50 %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1日2-4次。苦参注射液 2ml 肌注,每日 23 次;苦参浸膏片35 片, 1 日 23 次口 服。2 .脉率过缓型心悸(1) 参附注射液 1020ml 加入 50 %葡萄糖注射液 20- 一 40ml 中缓慢静脉注射, 1 日 2 3 次,或以大剂量静点。(2) 人参注射液 1020ml 加入 50 %葡萄糖注射液 20-40ml 中静脉注射, 1 日 23 次。附子I号注射液2. 5 一-5mg加入5%-10 %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1025ug , 1

9、日1次。3 脉率不整型心悸常咯林0. 2g,每日34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日12次。(2) 福寿草片,每次 1 片,病情顽固者每次 2 片,每日 23 次。病情控制后每次1 /31 /2 片。.四、分证论治1 .心虚胆怯证候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舌苔薄白或 如常,脉 数或虚弦。证候分析 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则心中惕惕,善 惊易恐, 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脉数或虚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 乱之象。本型病情 较轻者,时发时止;重者怔忡不宁,心慌神乱,不能自主。 治法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方药运用(1) 常用方平补镇心丹加减。药用人

10、参、麦冬、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 黄、肉 桂、炙远志、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茯神、炙甘草。病由心胆气虚而心悸易惊,故当益气养心壮胆治其本。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养心 壮胆,是为君药;山药、生熟地、肉桂调补阴阳,辅君药益心壮胆扶正 为臣药;生龙骨、 生牡蛎、磁石重镇安神定惊,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壮胆以 安神定惊,共为佐药;炙甘 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加减心气虚者,加黄芪;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痰浊蕴热见 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 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加安神养心之品。(3) 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

11、之。在药物治疗同时 当配合心理治疗,并避免不良精神刺激。2 .心气不足证候 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心悸,静则悸缓,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 细弱。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失所养,贝忧、悸气短,脉细弱; 清窍失 养,则头晕乏力;气虚而表卫不固,则自汗;舌淡红、苔白均为心气不足 之征。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方药运用(1) 常用方五味子汤加减。药用五味子、黄芪、人参、麦门冬、玉竹、沙参、酸 枣仁、 柏子仁、合欢皮、炙甘草。心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心之脉络失养,故须补益心气治其本。方中人参、五 味子、黄 芪补益心气为君药;麦门冬、玉竹、沙参补心益阴,合君药可使心之气 血阴阳

12、和调为臣 药;心主神,心气虚,神不守舍,故用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 宁心安神以定悸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益心气,又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临证参考本证亦可用炙甘草汤加减。由于心气不足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可加 人参皂甙片、福寿草甙片或用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 或重用黄芪至30g ;气虚症状明显者,可用肉桂或附片3 5g,取少火生气之意,增加益气药物的效 应。3 .心脾两虚证候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或纳呆腹胀,便溏,舌淡红, 苔薄,脉 细弱。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纳呆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亏, 周身失养 则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心血失

13、养,血不养心,心神失守则 见心悸气短;舌淡 红、苔薄、脉细弱亦为血亏之征。治法 益气健脾,补血安神。方药运用(1)常用方 归脾汤加减。药用炙黄芪、人参、白术、生甘草、当归、龙眼肉、酸 枣仁、茯 神、远志、木香。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当补益 脾胃,养 血益心以安神。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益气健脾,补益后天之本,鼓舞 气血生化之源,故 为主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助主药补养心血而安神为辅药; 茯神、远志宁心安神以定 悸,木香行气悦脾,以防补养药壅滞碍胃为佐药;甘草 既可健脾益气,又可调和诸药,是 为使药。加减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

14、金;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 多梦者, 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3)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以及心血暗耗所致,临 床常为 功能性心律失常,因此起居有节,劳逸有度,睡前避免不良刺激,为辅助治疗措施。4 .心阴亏虚证候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或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舌 红少津, 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证候分析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阴血不能上济于心,以致心阴亏虚,心火内动, 扰动心神,故心悸易惊,心烦失眠;阴亏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则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 热、El干盗汗、舌红少津、苔少

15、或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治法滋养阴血,宁心安神。方药运用 .(1) 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用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天门冬、丹参、当归、人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桔梗。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成心悸,故宜滋养阴血,养心阴安心神。方中生地 黄、玄参滋阴填精固本以制虚火为君药;麦门冬、天门冬助君药以养心阴,丹参、当归养 血助阴,人参、五味子益气以生阴,共为臣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宁神以定悸为 佐药;桔梗载药入心为使药。(2) 加减若兼口干口苦,咽燥心烦者,为阴虚内热较甚,加黄连、栀子、淡竹叶、朱砂以 清心火、宁心神,或用朱砂安神丸治之;盗汗者,加山萸肉、乌梅滋阴敛汗;若心肾不交 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以交通心肾,滋阴补肾,清心降火。(3) 临证参考临证应辨阴虚与火旺孰轻孰重,从而确定以滋阴为主,还是以清心降火为主。5. 心阳不振证候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脉象虚弱或沉细 而数。证候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 闷气短;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 淡苔薄,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运用(1) 常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