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36335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130 大小:7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doc(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126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第一节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第二节 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2第三节 简要研究结论3第四节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5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7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7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需求分析19第一节 车用生物燃气市场发展分析19第二节 有机肥市场分析23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29第一节 建设规模29第二节 产品方案29第五章 厂址选择与建设条件31第一节 厂址方案31第二节 建设条件32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40第一节 项目组成40第二节 生产技术方案40第三节 生产设备53第七章 原辅材料供应56第一节 原辅材

2、料供应56第二节 公用设施58第八章 工程建设方案59第一节 总图运输59第二节 建筑结构工程62第三节 公用工程70第九章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75第一节 环境保护75第二节 劳动安全卫生77第十章 节能与消防84第一节 节 能84第二节 消 防89第十一章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92第一节 企业组织92第二节 劳动定员92第三节 人员培训93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94第十三章 建设项目招标方案95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7第一节 投资估算97第二节 资金筹措98第十五章 财 务 评 价100第十六章 社会影响分析105第一节 社会效益分析105第二节 社会风险分析106前 言前期,

3、安徽西湖新城置业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西湖新城景观居住区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合肥市双凤开发区梅冲湖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西湖新城的开发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调研和论证。报告认为,该地块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双凤工业区,经济条件较好,地块的地形地貌条件较好,市场前景乐观,整体区位环境与开发商的定位吻合,因此,开发此项目是可行的。现修编西湖新城产品策划报告,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对该项目内外因素进行挖掘,重点就产品定位、市场定位、环境保护、产品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小区生活设施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开发进程规划等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一章 合肥城市宏观研究第一节 合肥概况一、地理位置合肥市系安徽省省会,位

4、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面,巢湖北岸,是沿江近海的内陆城市。合肥南连江西,北接山东,东邻江苏、浙江,西依河南、湖北,是中国长江经济带与京沪铁路贯穿的经济走廊交汇地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串东联西,交流南北”的作用。二、行政区划合肥市总面积726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和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三、气候合肥气候属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7,全年无霜期230天。四、人口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6.60万人,其中

5、非农业人口160.18万人,农业人口296.48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55.87万人,非农业人口124.99万人,流动人口达30万。五、历史沿革合肥历史悠久,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合肥县,为庐州治所。宋为庐州,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1952年成为安徽省会。1988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2002年市区调整并扩大范围,更名为庐阳区、瑶海区(含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包河区和蜀山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四区,三

6、县不变。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合肥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在合肥长达32年之久的交兵,为合肥留下了逍遥津、教驽台、三国新城等众多的三国遗迹。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众多的名人。影响较大的有包拯、李鸿章、段祺瑞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因此,又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称谓。第二节 合肥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内生产总值及三产结构2003年合肥市完成生产总值477.78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因灾减产,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33亿

7、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4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比例为8.5449.8841.5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突破10000元,达10562元,比上年增加1288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为经济的起飞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第一次“转型”:由小件商品向大宗商品消费过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入户和二次置业。20012003年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情况二、财政收支及金融情况2003年合肥市实现财政收入73.0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是1998年以来合肥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金融机

8、构存贷款余额同步较快增长。截止2003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99.55亿元,增长2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85.60亿元,增长22.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39.38亿元,增长23.7%。三、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1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是“九五”以来最高增幅。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35.1%。20012003年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合肥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7.43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87.26亿元,增长1

9、2.4%,餐饮业零售额为19.45亿元,增长11.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20012003年合肥市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五、人民生活水平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5元,增长9%;人均消费性支出6234元,增长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6%。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增长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0元,增长2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7%。2003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6.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7平方米。20012003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第三节 区域地位与作用一、省会城市合肥市的首要功能是安徽省省会

10、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35.22元,工业增加值116.12元,财政总收入达36.24元,均居安徽省城市之首。然而,合肥又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省会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而且毗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在三角洲城市间的竞争中,现状实力处于劣势。二、园林城市合肥市地处丘陵地区,濒临巢湖,山水兼备。近年来城市规划突出“园林城市”风格,充分利用自然地貌与山水风光,建设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大生态环境体系,将城市绿地系统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城市按照一个大园林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独

11、特的园林城市格局。从宏观环境看,合肥市西北、西南、东南分别被三个风景区所环抱:西郊风景区(蜀山森林公园、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保护区),西南紫蓬山风景区、东南巢湖风景区。从主城区看,环城公园为第一道绿化环,它串联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等;城市二环为第二道绿环,也串联了瑶海公园、湖滨公园、黄山公园等绿地。合肥市曾多次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称号,并成为全国第一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三、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教和人才优势。在科技方面,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是国务院在合肥建立的一个综合性科研教育基地,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

12、等名扬中外,各类科研机构200多所,有闻名遐迩的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最大的直流脉冲机组。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7多万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教育方面,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学院合肥分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安徽教育学院等30余所院校,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9所,中等师范学校5所,在校生总数80多万人。四、国家陆路交通枢纽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交通条件自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建设和京九铁路通车后有较大改观,目前已成为安徽全省的公路交通中心。随着“312”国道和“206”国道在合肥交汇,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合铜、合宣高等级公路的兴

13、建,与沪、宁、杭和长江流域城市的通达度有较大提高。随着华东第三通道合肥阜阳商丘线路、合(肥)九(江)铁路的建成通车,宁西铁路的建设,将使上海经合肥至西安一线成为与陇海线平行的东西第二条干线,合肥也将成为三条国家重点干线铁路的交汇点和辐射五个方向的大型铁路枢纽。今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将建成4.1万公里的新线铁路和复线铁路。为发挥安徽省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提高安徽省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满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安徽铁路谋划宏篇巨著,陆续启动了境内7条铁路线的建设,其中就包含有建设以合肥枢纽为中心的国家干线铁路这一重要部分。这当中,具体途经或涉

14、及到本项目所在区域的铁路路线就有:1建设合肥-南京快速铁路,形成合肥-南京-上海的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通道,实现合肥的旅客1小时之内到达南京、2.5个小时之内到达上海;2建设合肥-武汉快速铁路,形成合肥-武汉-成都的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通道,实现合肥旅客2小时左右到达武汉;3建设水家湖(长丰县)-蚌埠第二线,并按快速铁路标准改造合肥-蚌埠现有铁路,形成合肥-蚌埠-北京的快速铁路通道;4建设上海至北京客运专线安徽段(即京沪高速铁路),使滁州、蚌埠、宿州等市直接进入国家快速铁路通道;5改造阜阳-淮南-合肥铁路、电气化改造现有京沪铁路安徽段,提高现有铁路的运输能力。这几个项目建成后,合肥将形成六个方

15、向铁路交汇的重要铁路枢纽。不断优化的交通网络,将为本项目的综合运营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持,本项目的升值潜力也在大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中得以突显。合肥机场也有直接国内大中城市的20余条航线和直达香港的航班。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合肥将成为西电、西气、西油东送管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将成为沪、苏、浙商品西输,生产要素东流的集散地。五、发达制造业基地合肥制造业已有一定基础。近年来,合肥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机为主的家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施为主的机械工业等支柱产业,国风等新型建材和中联等环保产业也初具规模。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开元轮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