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效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351555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财政政策效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是关于“评析效应财政政策积极国债资金财政 支出税收我国”的范文,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并由范文论文网精心整 理而成,仅供您参考,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是编辑收集积极财政政 策效应评析的目的。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 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近年 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 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 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 至全部地

2、被抵消。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具 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 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我国自 1996年 5月以来,名义利率 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由 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 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 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 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

3、策在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 的资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 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 需求之后的过剩。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熁蚶润率 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 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 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

4、粮库、农村电网等基 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 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 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第三,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 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但这要通过对财政 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 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 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 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 的支出。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

5、析 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 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问题, 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 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 的安全空间越大。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 上的事项:1. 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2. 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科学规划和施工 合理规范的要求。3. 保证已确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4. 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几年

6、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和技改 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明显的。但根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检查组对 建设项目的稽查,从选项、配套规划、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层 次上的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第一,有些建设工程 是在原有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 充分;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程序办,项目建议书还没批,就已大 张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不具备开工 条件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规划存在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 污水处理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出现严重 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

7、、监理方面的地 区、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往往比较严重;第七,少数地区还发生了国债 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内专项资 金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 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责任人制度, 对在监督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项目,在没有得到纠正之前停止拨付资 金,发生挪用资金的项目,在完成整改前停拨资金和追回被挪用资金, 追究责任,等等。这些稽查、监督、纠错、惩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对于提高国债资金 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两年,国债项目资金被挪用和工程质 量低下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今后,仍有必要对相关环

8、节高度重视, 常抓不懈,因为总体而言,我们相关管理经验的不足、制度的不够完 善和施工监理、质量保证体系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的差距,毕竟是必 须正视的现实。关于减税问题的基本认识关于 1998 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争议问题,是“为什么不实行 减税政策”。按照一般逻辑,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 大方面。 1998 年后,中国的财税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 熝细竦厮凳遣灰约跛拔重点,究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从宏观税负看,减税已无 空间。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 20 30%,发达国 家的比重更高,而我国这一比重 1997

9、 年只有 11%左右,可以说总体上 不具备减税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 问题和减轻负担的强烈呼声,但具体分析,其原因在于税外的乱收费、 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同时各部门与权力环节通过“四乱”征收 的财力大都是放在预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丛生。所以我国现在急需 对症下药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四乱”,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 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减税。第二,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使减税事倍功半, 得不偿失。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税熂此 得税的调控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 1997 年前后增 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10、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 65%以上,而企业所 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也仅占 16%左右。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经营,降低 所得税对他们毫无意义。减免间接税,则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 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加之间接税的减税 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 预期。第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以实行减税为重点。目 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 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特别是长期以 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 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

11、象的发生,削弱了 税收的杠杆作用。管理部门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减税,不仅难以 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 稳定。应当指出,认为税收增长绝对不能高于GDP增长是一种误解。实际 上,只有在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税收占GD P的比重才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而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体 制和税制均处于转轨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剧烈变化,所以实事求是 地说,不宜简单地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对稳定的框架来套中国 的现实。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税收的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首 先,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前十年税收占GDP比重下降过头之后的正常

12、回调。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分权改革和减税让利安排,使我国税 收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10%以下,而从国际经 验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大至为 20%以上,发达国家更要高得多。 经过近年来的回升调节,我国目前税收占GDP比重也仅达到接近15%所以说宏观税负并不高。 1999年税款征收总量超过万亿元,与加大清 欠力度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以前的欠税大户感到冲击很大的原因。但 是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应将弹性征收减少,加强征管力度, 硬化以法律为依托的税收约束。打击走私而增加的税款,更是完全合 理的。当然,作为具体案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蛮横征收、“征过头税” 的现象,

13、所以提高征管队伍执法水平,加强对其监督也是当务之急。 此外,也发现有“列收列支”、“贷款空转”等单纯为保证税收达标 而弄虚作假的扭曲现象。一种建设性的建议是下一步在承认需要进一 步健全法治、加强征管的前提下,创造配套条件,将税收指标转为像 GDP一样的预测性、指导性指标。在依法纳税、依法征税的基础上, 届时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用短期国债调节税收预测数与实 征数的差额所可能形成的财政收支缺口。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目前减税空间不大,但并不排除在具体项目上 的税收减免,如近年已出台的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企业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 40%等政策,都会产生鼓励投资、 刺激消

14、费的积极效应。关于国债风险问题的探讨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国债规模随赤字规模及其他变动因素而 扩大之后,是否仍控制在适度区间内和是否能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与政策的总体效果的考察紧密 相关。从名义指标看,我国财政虽然处于困难境况,但国债余额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末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 约为 10.3%,如果再加上当年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 2700 亿 元特别国债,这一比重也不过 13.6%左右,明显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同一 比重。目前,国债余额/GDP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20%我国的主要问题,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煹蹦昃

15、僬额当年支出额偏 高熞言 70%左右,以及名义指标远不足以反映现实情况。对此,看来应 至少考虑到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国债余额/GDP比重是一个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一国举债 潜力的指标,我国在这一指标很低的情况下却出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 度偏高的情况,与现时体制因素煵辉市淼胤秸府举债等和政府财力分 散程度熛嗟贝罅康脑Q阃庹府性资金不在债务依存度指标的分母中反 映关系很大。第二,这几年增发国债用于政府投资,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 财政措施,并不意味着长期所持的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原则被 放弃,换言之,这种反周期应急举措决不可引为常例,放开手脚年年 使用。第三,举债扩大投资规模的支出

16、安排同样具有支出刚性即“棘轮效 应”,抬高了的支出基数和建设盘子,会形成要求后续年度有更多财 力投入的压力,也包括安排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必须精心协调 衔接短期调节与中长期发展,合理运筹资金,避免形成过于陡峭的偿 债高峰以至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和支出盘子难以为继状况。当前条件下增发国债,应当多发长期债熑缡年、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利 用低通胀的时机降低国债筹资的总成本。第四,举债筹得的资金如何合理运用,使之产生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关键问题。前已述及,应当承认这方面我们的管 理水平还不高,经验还相当有限,有必要充分重视、切实改进,探索 专项国债形式,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的通盘科学规划、可行性研究与贯 穿全过程的严格的责任制。第五,现时中央财政的脆弱性值得引起高度关注,要通过必要的体制 调整和加强管理措施,扭转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连 年下降局面,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实力。最后,从更宽广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