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优秀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338385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溜索-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溜索-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溜索-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溜索-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溜索-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溜索-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溜索-优秀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溜 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传神的描写和用词的精妙。3.掌握并灵活运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4.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综合写人。【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掌握并灵活运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传神的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课文导入】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部是中缅边境千里之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

2、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河方式。【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传神的描写和用词的精妙。3.掌握并灵活运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4.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综合写人。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 年。1984 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棋王遍地风流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等。2.背景透视: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

3、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 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3.知识链接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故事讲述了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说语言抛弃了20 世纪80 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小说发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

4、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记一记词义。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五、精读品味1.课文第段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答案】第段起笔突兀,用马、牛们的表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

5、稠的粥”,写出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3.如何理解“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这句话?【答案】这句话表现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首领的冷静、沉着与下文“我”和牛的惊恐万状形成鲜明对比。4.第段语言有什么特点?(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答案】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读来节奏感强。如“山不高,口极狭”“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语言干净、洗练,写出了山势的险峻。5.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绝壁?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

6、惊心,为后文写牛们的胆怯作了有力的铺垫。6.如何理解第段中前两句?【答案】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怒江感觉“深远似涓涓细流”、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烘托出峡谷的险峻,让读者如临其境。7.这里直接写“索”,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7 页旁批)【答案】一表明索的结实;二表明索所处位置的险要;三突出索的重要。8.如何理解“首领瞟一眼汉子们”中的“瞟”字?【答案】首领的“瞟”是无声命令,表现了首领受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9.体会第段中,写瘦小汉子溜索过程中“小”字的精妙。(对应教材第28 页旁批)【答案】写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将人

7、在溜索之上,快速经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10.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溜索的瘦小汉子?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瘦小汉子溜索动作的熟练、利索。11.第 段作者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对应教材第28 页旁批)【答案】细写牛的情状,一方面是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另一方面用这些牛反衬出溜索的汉子们的动作熟练,性格沉着、果断。12.哪些词句写出了“我”溜索时的惊险?(对应教材第29 页旁批)【答案】“聋了一般”“僵着脖颈盯住天”“又透远得欲呕”“手划出血来”“撕得钻心一疼”“血溅到唇上、鼻子”等词句写出了“我”溜索时的惊险情形。

8、13.“眼纹一直扯到耳边”中的“扯”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一个“扯”字,活画出汉子笑看胆小者的神态。14.“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赏析加线词语。【答案】“飞”“跃”“拐”“弹”等词语,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15.这里描写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有何表达效果?【答案】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的情景逼真地表现了出来。16.文章第三次写鹰,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9 页旁批)

9、【答案】以鹰映衬首领的形象,也表明首领的眼力好、经验丰富。17.文章第25段,写牛们“急急地要离开这里”,“我”“才觉出一身黏汗”有什么作用?【答案】写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写“我”出一身黏汗,显示出“我”刚才经历的惊险刺激,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六、研读探究1.【难点探究】文中用不少笔墨写牛,说说这对表现环境和刻画人物各有什么作用。【答案】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情状,从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首领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2【难点探究】本文写了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10、和作者的情感倾向。【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马帮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首领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倾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首领、瘦小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本文讲述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

11、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气定神闲的姿态。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侧面烘托。本文想通过写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反衬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而对怒江峡谷地势险恶直接描写的句子很少,都是通过动物的反应、“我”的观察和感觉来表现的。牛的恐惧,“我”的恐惧,“我”看汉子溜索时的恐惧,诸多恐惧叠加在一起,更加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烘托出溜索难度之大。(2)传神的描写。本文对诸多事物都有传神的描写,首领的“懒懒”是一种沉着、从容的表现,“死也不肯再

12、走”“皮肉乱抖”表现出牛们的极端恐惧,“惨叫”“手划出血来”“腿子抖得站不住”突出“我”的恐惧,“一缕黑烟”“弯弯”描摹了马帮汉子溜索的利索、洒脱,鹰的“斜移着”“一栽身”“一鼓一鼓地扇动”等,写出了鹰的从容淡定、自由翱翔的姿态。八、拓展延伸1.阿城的小说溜索,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词凝练,以少胜多。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含蓄,小说同样如此。这有利于节省笔墨,以少胜多,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阿城的小说语言,近乎中国文学中的古典诗的手法。明白一点说,阿城的小说语言的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郭枫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略测钟阿城的小说世界)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2.国学经典诵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九、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