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33681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新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提要: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民事方式改革,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 就应当设立举证时限制度, 以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本文通过对举证时限制度基本含义和制度价值的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关键词:举证时限制度价值完善构想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举证责任制度已成为改革的核心。 1991年颁布的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 “谁主张,谁举证 ”的举证责任制度, 然而民诉 法仅规定了举证责任的承担, 而对当事人举证的责任期间无上的限定。 司法实践 中,有时当事人持有证据,但庭前不主动向法院提交,而作为 “秘密武器 ”当庭进 行突然袭击, 致使对方当事人

2、无从准备而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 或者在一审中故 意不提出而在二审或再审中提出, 致使法院一审、 二审判决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拖延诉讼, 使对方当事人疲于讼累。 理论界普遍认为,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 “证 据随时提出主义 ”,使得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对当 事人的举证责任期间加以限制,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与此相呼应,最高人院于 2001年 12月 31日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若干规 定),对举证时限问题作了专门规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我国的民事举证 时限制度。但由于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自始至终存在较大的争议, 若干规定确立的举证时限只是司法

3、解释的一种尝试,并不完美,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宀举完善。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含义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 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 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权法律后果的一项民 事诉讼期间制度。1 ( P136)举证时限制度,与举证责任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举证责任是指在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为避免对已不利的裁判, 须承担向法院提交 证据对其主张加以证明, 当主张真伪不明时, 因法院不认可该事实的法律效力所 承担的不利诉讼结果。完整的举证责任制度,应当包括举证责任的承担、举证期 限,举证不能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等。2倘若将举证责任只偏面解为举证责任的承担,

4、而允许当事人随时提出证据,个案的证据体系就是不确定的,法院将无 法判定事实, 亦不能判定当事人未尽举证责任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然而所谓 的举证时限制度则包含了举证期限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从而促使当事人在一 定期限范围内提供证据, 形成相对稳定的证据体系, 有利于法院在此基础上及时 判定案件事实,并依法作出较为稳定的合理判决。因此,举证时限制度应是举证 责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构成界定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临界点。 要 完 善 举 证 责 任 制 度 , 就 必 须 设 立 完 备 的 举 证 时 限 制 度 。举证时限制度作为一项完整的诉讼制度, 期限和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必须同

5、时具备,不可或缺, 否则其制度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 3举证期限是法律规定或 法院指定的当事人提出证明其主张或反驳的相应证据的期间。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 期限内尽最大能力向法院提交证据以支持其主张或反驳。 原则上举证期限无论是 以期日作为界定, 还是以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某个阶段作为界定, 均应由法律作 出明确规定。同时,为了避免法定期限原则性过强的弊端,亦可由法院指定合适 的期间,从而为诉讼程序更为有效、公正地运作提供空间。因此,举证期限应当 包括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间两种情形。 证据失权是举证时限制度的核心, 是 指当事人逾越举证期限则丧失证明权。 由于证明权的实现依赖于证据提出权, 4(P4

6、53)因此证据失权又体现为当事人逾期举证而导致的提出证据权利的丧失, 并且此种失权状态一直延及其后的所有程序, 上诉审不因失权的证据而改判, 再 审也不因失权的证据而启动。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当事人确有理由的逾期 举证,法院可以酌情予以采纳。也就是说,证据失权的效力并非是绝对的,出于 诉讼公正的考虑, 可以对其加以适当限制, 但这种限制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严格 的条件。举 证 时 限 制 度 的 价 值 取 向任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应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 举证时限制度当然也不例 外。为了进一步论证在我国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合理性, 有必要把它纳入整体诉 讼程序中深入分析举证时限的制度价值。(一

7、)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观念是以产生、发达于英国法为美国法所继承的 “正当程序 ”(duepresS思想为背景而形成和展幵的。5 (P4)公正是诉讼程序所追求的首要价值,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当事人提起诉讼是为了追求公正的裁判结果, 诉讼结果的公正则有赖于程序公正的保障。 而程序公正的实现都是通过具体的诉 讼实践行为表现出来的。 举证责任制度要求当事人就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进行证 明,其中举证时限制度通过设置提供证据的期限, 为当事人双方创设了进行诉讼 行为的平等机会,以实现诉讼程序上的平等。也就是说,举证时限制度所提供的 这种诉讼机会的平等保障, 才是诉讼实体公正的真正基

8、础。 举证时限制度还促使 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提供证据的责任, 从根本上保证了双方能够就对方的请 求主张和证据进行充分的准备及辩论, 防止了在法庭审理中出现 “突然袭击 ”而使 一方处于不利的诉讼境地,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那些故意不提出证据, 滥用其 权利随时提出新证据来拖延诉讼的行为。 另外, 举证时限制度一定程度上排除了 法院的主动取证行为, 法院确认事实一般只能依据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判定,也有利于实现诉讼程序公正(二)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诉讼效益反映的是诉讼程序的与受益、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者的 比值越小,则效益越高。虽然公正在诉讼领域的意义始终具有根本性,但没

9、有效 益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 诉讼效益与诉讼公正应当是辨证的统一体。 因此必须 在保证诉讼公正的前提下,通过程序优化,尽可能地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 率,争取最大化的效益。6(P259)举证时限制度通过对故意拖延诉讼的规制,有效地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 本,也避免了法院重复开庭而扩大的诉讼成本的投入,提高了审判的效率,节约 了司法资源, 显然符合诉讼效益的要求并能保障其最大限度地实现。 7首先,举 证时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庭后新证据的提出, 使法院在稳定的证据集合 体的基础上一次开庭集中审理,就能达到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目的,及时审结 案件,不但节约了物化成本,而且提高了审判效率,缩短

10、了办案周期,实现了诉 讼效益。其次,举证时限制度通过对随时提出证据的限制,使诉讼程序一次性经 过,减少了不必要的程序重复,同时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开支和司法资源,客观 上 提 高了 法 院解 决 纠 纷的 能 力, 从 而 最 大 限 度地 实 现 了 诉 讼 效 益三)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维持程序安定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8 ( P2)首先,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使得当事人的举证成为诉讼中的一个确定的阶段性行为, 由原来反复跳跃 于各诉讼阶段造成程序动荡的不安定因素, 变为推进各阶段顺利进行的基础的稳 定因素,使程序

11、的有序性得到实现。其次,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裁判既判力的稳 定和司法权威的维护。 一方面可以使得在某个审级中已经过的诉讼阶段里当事人 得诉讼行为和法官的判断因期间得完成而获得不可逆性; 另一方面可以使在现有 证据基础上作出得正确裁判甚至已生效并执行完毕的裁判不至于因当事人的延 迟举证或偶然发现的新证据而被推翻, 从而保障既决裁判的稳定效力, 实质上亦 是对司法权威的尊重。( 四 ) 举 证 时 限 制 度 有 利 于 更 新 诉 讼 观 念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实行的是 “以事实为根据, 以为准绳 ”的实事求是和有错 必纠的原则, 以追求客观真实作为诉讼的直接目的。 但是,基于诉讼程序的公正、效益和

12、安定的价值取向, 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客观限制, 客观真实是无法真正实 现的。因此,有必要代之以 “法律真实 ”的诉讼观念。法律真实的实质内涵在于, 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即存在于法官的内心和主观之上, 但它在内容上则是客观 的,即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法 律真实正体现了只有通过正当程序才能发现实体真实的理念。 9 法律真实只能是 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这就使得法官在作出裁判时,必须以证据为基础。举证时 限制度的设立, 有利于个案证据体系的完成和完善, 这恰恰是法律真实理念的真 切体现。 如果个案中证据体系无法建立, 或初步建立即被新的证据摧毁而使法官 赖以

13、作出裁判的证据体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就无法实现程序公正和诉讼效 益,严重威胁程序的安定性。因此,举证时限制度的创设在更新诉讼观念上也起 到积极作用。(五)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完善诉讼体制 首先,举证时限制度使民事诉讼法上的举证责任制度落到了实处, 得到完善。 举证时限制度是针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所设定的, 若当事人在法律规定或法 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完不成举证, 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这不仅有利 于督促当事人积极举证,同时也可使举证责任的败诉风险切实得以实现。另外,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法院的取证,进一步完善了诉讼机制其次, 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 必然要求诸如证据交换制

14、度等相关的配套制度 和保障制度, 同时也要将一定时限内的证据提出置于相应的程序和阶段中。 参照 法、德和日本等国家的立法例,这实质上是一种审前准备程序。也就是说,设立 举证时限制度必然要将审前准备程序纳入民事诉讼法体系中, 从而有利于进一步 推进民事方式改革和促进民事诉讼体制的完善。三、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规定与完善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未明确规定举证时限制度, 且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实行 的都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并不排斥限时举证。 民事诉讼法 关于人院审理期限的规定,也隐含着举证时限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6 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当事人提交

15、 证据的合理期限,可视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雏形。 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 84 条亦规定,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完成举证。然而这些规定虽明确了当事 人在一定期限内举证,但并未涉及逾期举证的失权效果。 若干规定则在民诉 法规定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对民诉法第 75 条关于人民法院指定期间的进一步 解释,明确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另一方面通过对民诉法第 125 条和第 179 条 关于“新的证据 ”的解释,明确了举证期间的例外情况,可谓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 举证时限制度。当然,这还只是司法解释的一次尝试,举证时限制度还有待通过 立法来进一步完善。若干规定第 34 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

16、院提交证据,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 视为放弃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可以说,这就明确 规定了举证时限和证据失权制度, 必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举证时 限的确定问题,若干规定第 33 条规定了法院指定和当事人协定两种方式,即 人民法院送达案件举证通知书时指明举证期限或者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 法院认可而确定举证期限。 显然, 本规定并未把举证期限限定在诉讼程序的某个 阶段,而是交由人民法院指定(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 30 日)或当事人协定。按 照司法解释的原意, 人民法院首先应为当事人指定举证期限, 同时亦鼓励当事人 协商确定举证期限。10 (P192)至于证据失权制度,第34条的规定亦体现了强化当事人诉讼契约的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