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09274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能识别和区别这两种图形;2表达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 ,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了解他们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学

2、具:教学光盘、音乐、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板书纸片、报告表格四人一张、钉子板牛皮筋、三角板一幅、16个小正方形。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一副、剪刀。教学过程:一、导入 ,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今天啊除了汤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还多了 位老师也来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你们欢迎吗?学生:欢迎 ,拍手谢谢同学们 ,刚刚拍手的时候 ,这两只手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面对面的关系 ,面对面的关系 ,我们就叫它是相对关系。那么在平面图中有没有相对关系的边呢?现在 ,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你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 ,是什么呀?请指出它们哪两条边有相对关系 出示投影 ,学生指图形图略我们就把这些具有相

3、对关系的边叫做对边。问: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吗?学生:不是比方:平行四边形、菱形。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比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黑板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学生举例: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开关盖子面是正方形等下面我们就从我们的教室开始寻找。师出示课件例图:学生可结合自己教室说学生举例: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数学书的面是长方形 ,手帕的面是正方形 ,地砖的面是正方形学生举例。说的时候强调某一物体的某一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

4、常见的图形。教师同时黑板贴出一个长方形 ,一个正方形这中间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后一半课题:的特征学生齐读课题。二自主探索 ,发现特征。1.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1猜想。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 ,你发现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个别学生答复: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验证。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举例:可以用尺量一量、把图形对折折一折、用三角尺直角比一比等方法来验证。师:现在四人一组合作 ,互相讨

5、论 ,你们可以利用自己桌上的工具想方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讨论的同时把老师发的表格填一下。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 ,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于是看 ,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 ,“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 ,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 ,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

6、,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

7、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师同时出示表格。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