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894678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年6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

2、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化。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接着他从“量”的积

3、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在高等教育系统方面,学校类型从单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演变为包括全日制、部分时间制、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多种办学模式共存的多样化系统,学生的学习经历,从“住校

4、的不间断学习”趋向延迟入学,时学时辍的现象增多。师生间原有的亲密关系逐渐淡化。学术标准从共同的高标准趋向多样化。课程从高度的专门结构趋向“灵活的模块化”,并逐渐淡化。在入学与选拔上,从根据“考试成绩、英才成就”到引入“非学术标准”,以及凭借“个人意愿”。在领导与决策上,社会公众逐步介入原来由“少数学术精英团体”所垄断的决策。在学校行政领导与管理上,也从“由学术人员兼任”转变为由“专业管理者、管理专家”专门管理并吸收校外人士参与。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即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

5、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82万人,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0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门槛。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增加,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在这个时期,用了1213年走完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

6、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高等教育观念的改变。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主体范围大大增加,绝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其次,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再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

7、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伴随这上述过渡时期特点出现的还有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的一些问题:(1)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现象: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现象并存。马丁特罗教授1973年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化和

8、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精英和学术精英,它起到赋予这些精英以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高等教育是用来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稀缺资源,是“天之骄子”。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在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就是“国家干部

9、”。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地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就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变为普通老百姓,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观念与功能等的改变,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必然发生变化。为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

10、化转变,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也需要应与时俱进,改变精英高等教育的就业观,树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就业观。(2)是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应当如何平衡的问题。在全国性大扩招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把完成扩招任务当成政治任务硬性压给各高校,不少地方高校受各种利益机制的驱动而大量扩招,使原本紧张的办学条件更趋紧张,多数扩招学校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更趋严重。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隐患;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浴室及体育活动场地极为紧缺,无法满足扩招的需要。此外,一向被社会认为潜力很

11、大的师资也已经处于全面紧张的状态。(3)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二者关系应当如何平衡。目前高等教育毕业生中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现象,近几年来各级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即为适例。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实践中人才的浪费。大学生绝对数量在逐年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一些大学为了扩招而盲目设置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只负责扩招、普及,不考虑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总体上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且全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17.5;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集中在国有单位,其中大多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中,在国有事业单位就职的占60,而在企业的不足40,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必然有别于马丁特罗所描述的大众化的普遍模式。因此,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得到良性发展,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