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88730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定稿 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稿云南播送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题目 浅析?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 姓 名 吴 邦 碧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联系方式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分 校 省直分校 指导教师 韩 月 祥 教学点 永善县工作站 论文写作提纲 题目:浅析?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二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三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挖苦手法,增强挖苦效果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二通过比照手法进行挖苦三运用夸张增强挖苦效果三、精彩的语言描写,使其锦上添花一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描写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语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

2、 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1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2 二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3三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5二、 运用多种多样的挖苦手法,增强挖苦效果6一漫画式的外形描写6二通过比照手法进行挖苦7三运用夸张增强挖苦效果8三、 精彩的语言描写,使其锦上添花9一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9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描写9结论10参考文献11致谢语11 浅析?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 吴邦碧 摘要:?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挖苦小说。它在继承中国古代挖苦艺术的优良传统的根底上,把中国古代挖苦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运用夸张、比照等多种手法,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

3、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挖苦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挖苦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挖苦艺术 夸张 比照 引言?儒林外史?是我国挖苦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开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挖苦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挖苦小说的先河。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挖苦之书。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

4、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挖苦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挖苦艺术?儒林外史?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深刻地披露了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抨击了使知识分子道德败坏的科举制度。 1、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挖苦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表达。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

5、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正如鲁迅在?什么是“挖苦??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缺乏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例如小说第十七回写景兰江、支剑峰、矫揉造作,常在一起讨论的都是一些无聊的事。比方黄么和赵雪斋同年同月同日生,黄么是一个进士,却是孤身一人;赵雪斋没中进士,却子孙满堂。景兰江曾问他们:“中进士,是为名?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道:可知道赵爷虽

6、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其实,景兰江这样吹拜会赵雪斋,一那么为了标榜自己;另一方面针对蒲墨卿所说的:“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都好,到底差一个进士。这里作者写的显然是将当时儒林中极其普遍的事情如实地描绘出来,正好揭示了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说穿了,在名士的心目中,做名士和中进士都是为了名和利,可以殊途同归。作品虽然以描写被否认人物为主要任务,但在挖苦对象中也包含着许多正面因素,所挖苦的对象有的并非一开始就是无恶不作的坏蛋,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有一个由好而坏的开展变化过程。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

7、的灵魂的腐蚀,使人附入罪恶的深渊。匡超人就是一个典型。他本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村青年,因家贫上过几年学便辍学,流落杭州以拆字卖卜为生。幸行马二先生资助才能一面用心读书,一面杀猪、磨豆腐维持生计,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但自从听了马二先生的“训导之后,逐渐热衷举业。后得到知县李本瑛的提携,入科场、取秀才,竟以“名士身份参与衙门中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的勾当。当了京城教习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停妻再娶,妄恩负义,并恬不知耻地说:“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作品通过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怎样使朴实敦厚的青年人变成了灵魂丑恶、虚伪卑劣的文痞的。畅游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没能够引

8、起马二先生的兴趣,倒是酒店里的羊网散发出来的气味和盛入盘中的各色美味佳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马二先生蝇然头脑迂腐、热衷功名、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同时他又具有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 品格。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送银两衣物给流落他乡的匡超人,这是他的义举,是可尊、可敬的一面。然而作品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韪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并嘱咐他:“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为主,小生在世除了此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要匡超人以文临别时还从自己的书架上捡几本八股文塞于匡超人包中。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使挖苦对象既可笑,又真实;使挖苦手法即辛辣,又深刻,做到了真实性和喜剧性的。 2、

9、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在于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溶为一炉,将挖苦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用喜剧的形式反衬悲剧的本质。作者是饱含着泪水在书写喜剧性的情节。通过笑声引发读者的痛苦的沉思。将滑稽笑闹与悲凉凄惨在同时间推到读者的面前,从而比照撞击出耀眼的思想火化。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名执拗追求却“始终如一,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够高中。因此,喜极而“病。文中这样描述: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

10、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范进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笑,可鄙的形象。从范进中举发疯的典型情节中,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痴迷于科举的心理状态。屡试屡败给儒生们带来自卑感,虽然如此,受尽了社会奚落和生活的煎熬的周进和范进。为什么还对科举如此迷恋而不能自拔呢?小说作了具体、生动的答复:如假设考中,转眼间一步

11、登天,升官发财,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好此,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深刻揭露了“功名与“富贵的关系。此外,诸如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当女儿绝食时,他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大笑:“死得好!死得好!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用全部心血去教四岁的儿子学八股文,为以后讨个“封诰做准备;马二先生游西湖,不是想茶吃东西,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对西湖的秀丽景色一无兴趣。这一切无不是令人捧腹大笑,同时它又是人性被消灭的社会大悲剧。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灵魂腐蚀,它留给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从作者含着眼泪的微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挖苦艺术及其特有的深度和力量。再如迂腐老朽

12、周进直到胡子白了都未进学。当举人王惠来学堂避雨时,更是曲意逢迎,低声下气。唯恐怠慢了贵客,还准备了丰富的晚餐,而自己却是“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下饭。第二天,客人扬长而去,只留下一地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她扫了一早晨,虽然周进倍受创伤和屈辱,但是他仍然按捺性子去支撑扭曲的灵魂。因此,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就痛哭,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直气得吐出鲜血来。当人们要凑点钱给他捐了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何等低下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脸,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丑恶形象。作者通过“周进撞号板这个哑然失笑的行动,以悲喜结合的手法辛辣地

13、挖苦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让人大笑之余感受着令人忧郁的社会实现。3、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小说创造典型人物的手法,是以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为中心,构成短篇故事。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死前为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等。由于每个典型事件的选择能集中地反映出人物最主要的品性特征,因而能给人以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此外,写人三言两语,形神毕肖,也是此书塑造人物的重要特色。而人物出场时的述写,尤其传神,如第二回写夏总军: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别铁锅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将这个保甲总头的痞子形象和趾高气扬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又如第九回写娄氏兄弟对“读书君子扬执中的想慕,借用?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写法,使这个娄氏公子屡访不遇的“高士一直到第十一回才出场。来到杨家门口,将船泊在岸傍,上去敲开了门。杨执中出来,手里捧着一个炉,拿一方帕子,在那里用力的擦。见是邹吉甫,丢下炉唱诺才开了门,只见一个醉汉闻将进来,进门就跌了一跤,爬起来,摸一摸头,向内里跑。杨执中定睛看时,便是他第二个儿子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喝了几杯烧酒,喝的烂醉想着来家问母亲要钱再去赌,一直往里跑看见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