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886990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论文-毕业论文.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王瑞目 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一 桃源理想的萌芽 3二 桃源理想的成熟 4三 暗恋桃花源对桃花源记的接受 6注释 13参考文献 14摘 要“桃花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文化符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山海经到桃花源诗并序再到暗恋桃花源,桃源理想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不仅有自然理想、社会理想,还有个人理想。本文分别选取了最具典型的三部作品进行赏析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接受过程与具体的桃源理想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意含丰富的桃源理想诞生,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不会停歇,相信世界会朝着“桃花源”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桃源 理想 赖声

2、川 陶渊明 效应理论ABSTRACT The Peach Blossom as Chinese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 cultural symbol,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the Peach Garden poems and its preface to 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 The Peach Blossom ideal

3、content in the rich, not only the natural ideal, social ideal, and personal ideal.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most typical of the three works for 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ceptance process between them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Peach Blossom ideal.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

4、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Peach Blossom ideal birth more rich in Italy will be the future, human will not stop the pace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elieve that the world will mov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ch Blossom .Key Words:The Peach Blossom Land Ide

5、al Lai Shengchuan Tao Yuanming Effect theory古今作家的桃源理想桃,是古已有之的中国本土植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古以来,上到文人墨客下到普通民众,都对桃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桃花可以观赏;桃子是可口的水果,位于五果之首,可以延年益寿,亦称其寿桃;桃根、桃叶、桃木也都各擅其用,可制作成驱邪避秽的物件,如桃剑、桃符、桃扇。桃,除了助益人们生活的实用价值之外,更以它独特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品格为中国古今作家提供了持久且具有永恒魅力和创作灵感的素材。早在上古神话时代,就有了关于桃林的传说;诗经时代,诗人们把夭夭、灼灼的桃花喻为即将出嫁的美丽少女,人面桃花,宜室宜

6、家;投桃报李,桃的人文精神也被阐发出来,得入歌咏,成为人们之间建立深挚友谊的信物。在晋人陶渊明笔下,终于把人生理想幻化为美丽的桃花源。之后,在历代雅士文人笔下,歌咏不衰。阮籍、李白、王安石等历代诗人,都留下了咏赞桃的佳句。其中的桃源理想,一直影响到了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如赖声川创作的暗恋桃花源。一 桃源理想的萌芽桃,在抒情类作品诗歌中,主要是以意象的身份嵌入的,是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意念的载体。而在本文所探讨的记叙类文字中,桃,则多为一种理想的寄托。早在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山海经一书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追寻理想的故事,即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执着的追赶着太阳,但却因饥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作了

7、邓林,邓林也就是桃林(山海经海外北经)。笔者认为,这个叫夸父的男子,是位殉道英雄,他是为理想而死的。在他的心中,肯定存在着一块他理想的目的地,他追逐着太阳行走,他是有目标的在行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游荡。他想要去的地方应该是一个能令他感到满足的地方,那个地方即是他的理想之地,若他是一个部族的首领,他所要寻找的便是一个能满足部族全体成员生存的丰腴之地,他到达河、渭,但河、渭未能使他满足让他停留,说明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之地,这并不适宜部族的繁衍生息,所以他选择向着大泽继续前行,向着理想继续前行。追求理想的道路是险阻且漫长的,虽然他还未到达那个理想之地便撒手尘寰,但他之前所做一切努力并不会像他的生命一样

8、落入虚无之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夸父是位冒险家,是位拓荒者,是人类文明的先驱,他迷路时混乱交叠的脚印,会给后继者以提醒。他的理想虽然半途而废了,但是那片美丽的桃林会成为后继者开辟新家园的路标和力量。幸福美好的生活会像桃林一样,在蕴含着丰富知识与强大力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由以上分析可知,夸父逐日的故事,应为桃源理想的萌芽,从此,桃林、桃树,这些词汇,便多了“理想”这个内涵。诚然,此时的理想还处于模糊的蒙昧状态,是一种征服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理想,是人类为了繁衍、壮大种族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合理需求,是单个个体的一种偶发的求生本能,是纯自然状态的,它是对自然的崇尚与反叛的极端表现。在上

9、古时期,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知还处于蒙昧阶段,面对自然界中发生的种种奇特复杂的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如风、雷、雨、雪、彩虹、闪电、地震、泥石流、干旱、洪涝等等,并不能给予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解释,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理解,一方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怀有的崇高的敬畏心理,另一方面又不甘受自然的制约和束缚,从而产生想要认识、探索、征服、改造自然的欲望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夸父逐日这则故事,体现的正是人类这种反叛自然、追求理想的意识冲动。后来的作家文人从这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使得桃源理想日趋丰富。二 桃源理想的成熟桃源理想的形成和正式确立,是由东晋末期归隐田园的诗人陶渊明完成的。陶渊明不仅在读山海经一诗中

10、,直接肯定夸父崇高的人生追求并对夸父不畏艰难困苦,执着追逐理想的行为给予高度的赞扬。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自然的理想社会形态,一个他内心向往的香巴拉。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不仅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一树树桃矗立着,纷纷扬扬的花瓣雨下落着,芳香的花与鲜嫩的草也倚靠在一起,环境幽美;而且物产丰饶,生活富足,有平旷的土地,有建造整齐的房舍,有肥沃的土壤,有美好的池沼,种有桑麻竹麦之类的作物。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只有男女老少的怡然自得,没有冰冷的国家机器,没有残酷的战争,没有沉重的赋税,没有令人椎心泣血的剥削与压迫,有的只是和美健康的人际关系,温柔敦厚的民风和炙热的浓

11、浓乡里情。太阳一出外出劳作,太阳下山回家休息,男耕女织,与世无争,人人平等,人人古道热肠,人人温良恭俭让。在这个美丽的桃花源,人们过的是闲适自足、自由自在的安定生活,没有政治风暴的侵扰,没有横征暴敛的索取,没有生杀予夺的特权,这是一个富庶安定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桃花源,这个藏匿隐沦颇深的美好生活之地,体现的不仅是陶渊明对当时动乱残酷黑暗现实的厌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更象征了陶渊明对社会未来的美好憧憬。联想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仕途经历,联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的社会乱象,可以肯定,陶渊明用语言文字建构的桃花源,是他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勾画的社会理想。也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作家为逃避现实而

12、虚构的故事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个虚构的故事,那个虚构的桃花源,正是人们心所向往的栖身之所,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是陶渊明杂糅了多家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其中既有夸父逐日神话的启迪,也受到了老子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理想的影响,还可以看到先秦儒家大同理想的影子。陶渊明将先贤曾经的社会理想统统附着于他建构的桃花源上,为生活在现实中痛苦挣扎的人们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镜像,提供了现实奋斗努力的目标。由此看来,“桃花源”不仅仅只是陶渊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码,它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理想中的文化符码。它并不单纯象征理想和追求,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比诗意无比美好为一代代诗人智者集体潜意识中所

13、反复补充、修正、完善、向往着的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象,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就像月亮之于故乡的意义,月是故乡明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桃花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合美幸福生活的代名词。自陶渊明之后,尽管日迈千里月征万丈,桑田沧海岁月变迁,但渗透于桃花源中的幸福理想意味,一直未变,而且代代相传,就像詹姆斯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写的万众向往的香格里拉一样,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情结,美景历历在目,却又遥不可及无处寻觅。陶渊明对桃源理想的构建,所包含的视点并不多,其中叙述者(作者)的视点与武陵渔夫的视点基本重合,这使得我们很容易将武陵渔夫的视点作为我们观察桃花源的立足点或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所

14、看到的一切,便是这个桃源社会的全部风貌,由此为基础可以让我们对陶渊明的桃源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秦乱六国与晋宋易代都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动荡,正如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所说的:个人是历史的人质。活在悲惨现实中的人们,想要脱离生灵涂炭的战争,摆脱繁重的徭役赋税,从艰辛的生活中觅得一丝悠闲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难以从时代的洪流中全身而退,就算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为人们构建了桃源理想的陶渊明,在有生之年试图努力践行这一理想,这在他的诗歌如归园田居饮酒,以及散文如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在这些作品中,陶渊明对生活抱着满怀希望,因为心中永怀理想。他与残酷现实的割席断交,他辞彭泽令归隐田

15、园,躬耕陇亩,早晨到田里除草,晚上披星戴月而回,每天所交道的不过是和睦相处的邻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不过是东篱盛开的菊花,安然稳坐的南山,从深巷中传出的吠吠狗叫,从桑树顶端散开的阵阵鸡鸣,所有的一切与自东奔流的江河一样是自然的,是美好的,没有羁绊,没有逢迎,他尽量与残酷的现实自觉拉开了距离,因为美好的田园才是他的理想之所。而这田园,正是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它可以部分实现桃花源中的理想,部分满足对桃花源的神往之情。然而,美好的理想总是易被残酷的现实绞碎。陶渊明的现实生活并不如他所预期的那样美好。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物质基础,而拙于生计的诗人对农业生产田间劳作缺乏经验,所以收获与辛勤付出总是相违。诗人的晚年生活并不安逸,甚至非常潦倒,他乞食一诗中描写自己的生活窘况说,饥饿逼得人无路可走,乞讨又拉不下脸,开不了口,幸而主人善解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