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87361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关电源并联供电系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设计摘要:本系统以C8051F34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对输出电压和电流采样计算,改变单片 机PWM占空比输出,控制MOS管的通断,实现了两个额定输出功率均为16W的8VDC/DC模块 并联供电。经测试,该供电系统供电效率为70.57%;调整负载电阻,两个模块的输出电流II、 12之和为4 A范围内实现II、I2按1:1和1:2模式自动分配电流,其相对误差绝对值不大于2%; 具有负载短路保护功能,保护阈值电流为4.5A.近一些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工艺、磁性材料科学以及烧结加工工艺与其它边沿技术 科学的不断改进和快速发展,开关稳压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多模块并

2、联供电电 源代替单一集中式电源供电已经成为电源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联分布式电源具有可 并联式扩展、电源模块的功率密度高,体积、重量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由于电源模块 直接并联而引起一台或多台模块运行在电流极限值状态的问题。目前,均流控制是实现大功 率电源和冗余电源的关键技术。文中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实现了双开 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提高了系统供电效率,且实现了电流自动分配。1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由两个额定输出功率均为16 W的8 VDC/DC模块构成的并联供电系统, 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要求调整负载电阻,保持输出电压U0=8.0+0.4V,使两个模块输出 电流之和I

3、0=1.0A且按I1:I2=1:1和I1:I2=1:2两种模式自动分配电流,每个模块的输出电 流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不大于5%;使两个模块输出电流之和IO=4.0A且按I1:I2=1:1模式自动 分配电流,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2%;额定输出功率工作状态下, 供电系统的效率不低于60%;要求系统具有负载短路保护及自动恢复功能,保护阈值电流为 4.5A。-ODC/DC -模块1 neleefans-com图1关联供电系统框图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并联供电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模块、DC/DC变换稳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以及输出电压采 样模块等组成,系统总体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在系统中,DC/

4、DC变换稳压模块采用选择非 隔离方式的降压斩波电路;电流检测模块通过采样康铜丝上的电压推算出电流值;8051F340 单片机输出PWM波调整DC/DC模块的输出,控制输出电流。24VDC/块 1 -电流采扌羊模块负载控制器模块1飞T DC/DC模块2电流采样模附r电压釆样樸块控制器模轴口 n 5o m图2系统硬件框图3 DC/DC变换稳压电路设计DC-DC变换有隔离和非隔离两种。输入输出隔离的方式虽然安全,但是由于隔离变压器 的漏磁和损耗等会造成效率的降低,而本题没有要求输入输出隔离,所以选择非隔离方式。 本系统采用降压斩波电路(Buck Chopper)。降压斩波电路的原理图如图3所示。采用

5、单片机 根据采样到的反馈电压程控改变其产生的PWM波占空比,通过三极管组成的推挽电路驱动, 控制P沟道IRF4905开关的导通与截止,使输出电压或电流稳定在设定值。图3 DC-DC变换稳压电路图4电压电流采样电路系统采用芯片INA169对康铜丝上的电压进行采样并间接推算出电流值。选择标称值为 50 mQ的康铜丝作为采样对象,经检测,其实际电阻值为47 mQ,并以此在采集输出电流 时进行软件修正。INA169的输出脚OUT直接接入单片机内置A/D转换输入端,其输出电压 VOUT=ItxR10xRs3/lK (1)当 R10=50 mQ,It=0.5 A,Rs3=20 kQ 时,可算出 VOUT=

6、O.5 V,以此类推,当 1=1 A,VOUT=1 V,It=2 A时,VOUT=2 V,此比例关系可以方便单片机采样电压。系统对输出电压采样时,在负载两端并联1kQ电阻以及10 kQ可调电阻,单片机采集 输出电压在R11两端的电压,调节RS2,使单片机内置A/D输入端采集到的电压与输出电压 成比例1:8的关系。输出电压、电流采样电路如图4所示。INA169SVP01BOUTGND o|VIN+ VIN-V+10k2GND康铜丝II t50mQ图4输出电压、电流米样电路5系统电压电流测控原理本系统测控电路原理图如图6所示,控制器模块1 (MCU1)采集DC/DC模块1产生的电流 和负载上的电压

7、,根据控制策略调节PWM信号,调整DC/DC模块1的输出;控制器模块2(MCU2) 采集DC/DC模块2产生的电流和负载上的电压。根据控制策略调节PWM信号,用以调整DC/DC 模块1和DC/DC模块2的输出,使得系统达到控制策略所设定的电流I1、电流I2以及负载电 压UO.5.1 MCU1的电流控制策略MCU1通过采样电流的反馈,将I1的电流控制在0.5A5%上。当接收到MCU2的控制信号 时MCU1改为进行电压采样,控制PWM信号将输出电压UO稳定在8+0.4 V上,实现负载电压 的控制。如果采样到II小于0.4 A,则返回原始的控制,将II稳定在0.5 A上,并且向MCU2发送 控制信号

8、。如果采样到的II大于2.6 A,则通知MCU2关闭PWM信号,进行过流保护。MCU1 的电流控制策略流程图如图5所示。初始化输出初始PWMT调整p聊输出卜*电压釆样电流采样发送MOJ1过流信号关闭PMff输出d.edancomQ诰劉建艷图5 MCU1的电流控制策略流程图5.2 MCU2的电流控制策略MCU2通过采样电压的反馈将负载电压控制在U0=80.4V上。当I2大于2.2 A时,发送 控制信号给MCU1,同时采样电流,将I2稳定在2A2%.如果收到MCU1的控制信号就返回控 制电压的循环。若收到过流信号则关闭PWM输出。MCU2的电流控制策略流程图如图6所示。初始化输出初始円涮调整円曲输

9、出V电压采样电流来样关闭PMW输出图6 MCU2的电流控制策略流程图6系统指标测试与结果系统测试主要是对系统效率、电流分配性能以及负载过流保护可靠性等指标进行测试, 测试电路图如图1所示。1)效率测试调整负载电阻RL,当负载功率为额定功率PO (UOXIO) =32 W时,测量供电系统输入电 流IIN、输入电压UIN、输出电流10和输出电压U0,重量测试3次,测量数据见表1根据式2计算供电系统的效率n:次数保护电流阈侑厶/丸是否具右过流保护14.61是24.63是34.62是斗4.58是54.70e(ecfansom Qr i 疣蟹:*h 申 UnH表1供电系统效率测试次数/1N /A阳 W

10、RJH/()/AW)/V Po/ W71.8623,843.554 2.654.027.8331.47 71.1%1.8723.844.5062.64.037.8() 31.434 70.6%31.8823.844.7442.54.02ileWan stbm迢衆盒麽豐 *.2) 10=1.0 A时,电流1:1分配性能测试调整负载电阻RL保持输出电压U0=8.0+0.4 V且使输出电流10=1.0 A,测量2个电源的 输出电流11和12,按式3计算每个模块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其中的11、12理论值均为0.5 A),重复测量3次,测量及计算数据见表2。2(3)ei.ecfancom 电& 反烧血9

11、I表2电流1:1分配性能测试次数A)/A/h/A4/V.)8.120.480.494%2%2.()8.12().490.492%31.0&60.490.49DC/DC模块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为6 :式(3)中,lit为测量值,Ii为理论值。3)10=1.5 A时,电流1:2分配性能测试调整负载电阻R1,保持输出电压U0=8.0+0.4 V且使输出电流10=1.5 A,测量2个电源 的输出电流11和12,按式(3)计算每个模块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其中11的理论值为0.5 A、12的理论值为1.0 A),重复测量3次,测量及计算数据见表3。表3电流1:2分配性能测试4)输出电流4.0 A时,电流1:

12、1分配性能测试测试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调整负载电阻RL,保持输出电压U0=8.00.4 V且使输出 电流I0=4.0 A,测量2个电源的输出电流11和12,按式3计算每个模块输出电流的相对误差 (其中的11、12理论值均为2.0 A),重复测量3次,测量及计算数据见表4。表4电流1:1分配性能测试次数4/A4/V/ h :厶3J4.07.852.022.001.01:11%0%24.07.832.021.991.0I5J1%34.07.832.032.0095)负栽短路保护可靠性测试调整负载电RL,使输出电流I0逐渐变大,当输出电流增大到4.50.2A范围时,观察 是否启动自动保护,并记录此时的输出电流值。重复测量5次,测量数据见表5。表5负载过流保护可靠性测试次数保护电流阈值A/A是否具杠过流保护4.61是24.63是34.62是斗4.58是54.70B弓Hit7结论通过以上测试数据,调整负载电阻,两个模块的输出电流之和为4A范围内实现按 11:12=1:1和11:12=1:2模式自动分配电流,其相对误差绝对值不大于2%.系统供电效率 n三70%,实现负载短路保护功能,达到设计要求。随着电源系统的数字化及专用微处理器 的发展,可以在本系统的基础上结合CAN总线技术,实现更多模块并联交流冗余,更好的采 用复杂控制策略,如滑模控制技术,提高鲁棒性,进一步提高系统动态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