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六祖《坛经》的哲学智慧与现世处世之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82401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六祖《坛经》的哲学智慧与现世处世之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解读六祖《坛经》的哲学智慧与现世处世之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六祖《坛经》的哲学智慧与现世处世之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六祖《坛经》的哲学智慧与现世处世之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六祖坛经的哲学智慧相传坛经为六祖口述,其弟子法海等加以集录。它是中国化佛学代表之 作。在大二时来了个教授为我们讲解坛经智慧,当时第一次与它相遇。但现 在看来,当时的讲解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它的哲学智慧。要想清楚认识坛经,必需先区分佛学和宗教。佛学是指研究“佛”的学 问,这里的“佛”指人们所追求的内心境界,所以佛学应该是研究人所追求的内 心世界境界的学问。而宗教则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 体,通过对神的敬畏及崇拜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的教派。因此佛教则是基于人们内心对世界的无知而求助于神所产生的宗教。 佛教的产生偏离了原本佛 学的本心。坛经作为佛学巨著,正是从探求人

2、的内心境界,回归到正宗的佛学。六 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就在于如何克服心中的“念”,以达成“佛”的境界。书 中也明确指出“福泽”不会来自于你捐了多少钱,念了多少经书,所以当今社会 的求神拜佛现象在佛学名著中就得到了批判。坛经虽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但 也体现着其在人的思维和修养方面的独特见解。“烦恼即菩提,前念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出自坛经般若品),这句话是 指,人内心有念想时处在凡夫境界,当认识到烦恼的存在时就处于智慧境界, 当 悟出内心的念时即处佛的境界。那坛经所指的悟到底是什么呢? “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 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

3、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出自坛经疑问品。“无念”是到达佛性的根本,它的外在表现为“无相”, 即处在念之中而离弃之,而内在表现则为“无住”,即不被世间善恶美丑干扰同 时要将这些对比化为空。当达到“无念,无相,无住”时人就悟出了佛性。“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关键在于一个“离”字,即要在念而离念,在 相而离相。离念是指“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出自坛经顿渐品)0念是 人的本性,是无念的前提,根据念的两面性可将念分为善念与恶念, 要做到离念 也只有先要身处念中。坛经所说除净善念恶念并非是让一个人变得没有什么 念想,而是在善念与恶念之间建立一个“相对零点”(如下图),以求达

4、到两种念 之间的平衡。恶念0善念图中的“相对零点”状态则为坛经所讲的佛的境界要实现“相对零点”状态先要理解坛经付嘱品中“五对”、“十二对”、“十九对”和“三十六对”的思想。以“五对”为例,“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其实坛经中的七十二对可 归结为“正与反对”,就如同善念与恶念是相对的一样。凡夫处在念中一定会偏 向于善或恶的一边,从而来使心境失衡,处于恶时,则会做出不道德或不理智的 行为,相反处于“善”时,则会做出善举。但偏向善举或恶举都达不成“相对零 点”状态,真正的“相对零点”是不偏向于两边的任何一边。坛经付嘱品的 七十二对是六祖告诫法海、神会等弟子面对

5、他人提问时如何回答的智慧,如果别 人问你“天”,你就应以“地”来回答,以达到天与地的“中和”状态。假如你 正处于善念状态,此时你也应该看看与此状态的相反的恶念状态, 当你感觉心如 止水时,那一刻你就达到了佛的境界。“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 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出自坛经顿渐品)。佛学的唯心哲学智慧不在于 真正认为有神的存在,而在于只关注自身,只见自己内心的善与恶,而不见他人 的是与非,好与恶。我们在修行中,要达到的“相对零点”状态是指自己内心的 平衡。“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出自坛经顿渐品),六祖师兄神秀提倡人应该偏向善念,这乃佛法之大乘,非最上乘法。“

6、相对零点” 境界虽是最上乘法,但与大乘法相比,大乘法更与中国传统伦理接近。电影释 迦牟尼传中有这么一句“希望他人幸福像希望自己幸福一样”,与“希望自己幸福像他人幸福一样”,两句话的根本区别在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前一句将 他人放在前头,事事将他人放在前面,考虑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希望他人幸福, 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做人的一种原则。“相对零点”状态有点近似于道家学说的 “无为”,现在社会浮躁与现实,处处需要与人联系,那样大乘法更能体现人的 社会价值,但并不能否认“相对零点”境界为最上乘法。结合上乘法与最上乘法,当处于念中,先做到离念,让内心保持平衡,然后 再将心中的平衡往善念方推,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净化内心, 再加以善念强化,更好的处于现实世界。(如下图)1 1恶念善念第1步:处于“相对零点”状态;第2步:使离念的自己心存善念。当你处在善念时,是否就不需要完成第一步了呢?其实不然, 没让自己先平静下 来,即使处在上乘阶段也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以至于做出错误判断。(本文的善念与恶念代指内心世界,事件,事物等的正反两方面)腾步青云于38-301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