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7854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鼓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鼓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鼓胀【定义】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又名“单腹胀”“臌”“蜘蛛蛊”。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学所指的各种疾病导致的腹水密切相关, 常见的有肝硬化腹水,此外还有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丝虫病、慢 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水。【病因病机】鼓胀病因复杂,主要是由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 致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病位】病变脏腑先于肝脾,久及肾。【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 初期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叩之如鼓。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2. 常伴有乏力、

2、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征象, 可见面色萎黄、皮肤或巩膜黄染、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3. 本病常有情志内伤、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久病不愈等病史。常用检查有B超、CT,发现腹水有助于本病诊断。(二)鉴别诊断1. 水肿鼓胀主要因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瘀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 显,晚期可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 露等。水肿主要因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初期浮肿从眼 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 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3、。2. 肠蕈肠蕈主要因湿热瘀毒留连肠道,阻滞气机,常见下腹部有肿块,早期肿块局限于下腹部, 大如鸡卵,以后逐渐增大,可如怀胎之状,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无水液波动感。早期以实 证居多,肠蕈为慢性耗损性疾病,若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鼓胀虽同见腹部胀大,但触之常未见有形肿块,但常伴水液停聚。4. 积聚 积聚主要因情志不畅或湿邪食滞致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常见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腹 部可扪及包块。初期,常在气分,多为腑病,病情较轻,常见痛无定处,攻窜走动,得矢气则舒。 后期常及血分,多为脏病,病情较重,常伴腹内结块不散,痛有定处。积聚迁延日久可转变为鼓胀。4.气鼓 气鼓主要因情志失调,肝郁气滞,常见腹部

4、膨隆,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 叩之如鼓。【辨证论治】(一)常证1. 气滞湿阻临床表现: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 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胃苓汤合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若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木香、沉香; 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可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 若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宜加党参、黄芪、附片、干姜、川椒; 若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鳖甲等。2. 水湿困脾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

5、 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若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 若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 若胁腹胀痛,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 若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白术、茯苓等。3. 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 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加减: 若热势较重,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半枝莲; 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蟋蟀粉; 若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

6、川楝子;若见面、目、皮肤发黄,可合用茵陈蒿汤。4. 肝脾血瘀 临床表现: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 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调营饮。加减:若胁下癥积肿大明显,可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 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可加当归、黄芪、党参; 如大便色黑,可加三七、茜草、侧柏叶; 如病势恶化,大量吐血、下血,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当辨阴阳之衰脱予以生脉注射液或 参附注射液滴注。5. 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苍白

7、,脘闷纳呆,神倦怯寒, 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代表方:附子理苓汤。加减: 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薏苡仁、扁豆; 若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6. 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 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若津伤口干明显者,可加石斛、玄参、芦根; 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 如腹胀甚,

8、加枳壳、大腹皮、槟榔;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 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 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甲、鳖甲、牡蛎; 湿热留恋不清,溲赤涩少,酌加知母、黄柏、金钱草、茵陈。若兼腹内积聚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虚久泻者,可加用膈下逐瘀汤。 (二)变证1.黄疸 临床表现:身目黄染如金,倦怠乏力,烦躁不宁,纳食欠佳或不欲食,恶心厌油,肝区胀痛, 腹部膨隆,双下肢水肿,尿少如浓茶,大便溏;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若兼有神志不清,目不识人者,可加犀角(用水牛角代)、菖蒲、郁金;若气虚乏力,少气 懒言者,可加黄芪、党

9、参、山药、白术;腹部胀大、小便不出者,可酌情加以车前子、通草、 猪苓、泽泻。临证可参见黄疸病证进行辨治。2.出血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牙龈出血、鼻衄或肤下瘀斑,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呕吐鲜血或大便下血; 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若实热较甚者,可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出血不止,血色鲜红者,可加白茅根、侧柏 叶、茜草;若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者,可加沙参、西洋参、太子参、山药。临证可参见血证 病证进行辨治。3. 神昏 临床表现:神昏谵语,昏不识人,发热,黄疸,烦躁不宁,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质红绛, 苔黄燥,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醒脑开窍。 代表方:清营汤合安宫

10、牛黄丸。 若神志昏迷较甚者,可加郁金、菖蒲;出血严重者,加大蓟、栀子炭、血余炭;若痰涎壅盛, 可加竹沥、瓜蒌、胆南星。若邪热偏盛而身热较重者,选用安宫牛黄丸;若热动肝风而痉厥 抽搐者,可改用紫雪丹;若痰浊偏盛而昏迷较重者,可改用至宝丹。【预防调护】 平时应增强体质,使机体足以抵抗邪气入侵,同时避免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免受邪毒侵 袭。注重保护胃气,避免饮酒、食用生冷寒凉伤胃之品。舒缓情志,保持身心愉悦,免受精 神刺激,使气机调畅,百脉和调。此外,起居上,做到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顺应四时,以 养身心。饮食上,宜进清淡、低盐、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损伤脾阳, 辛辣油腻助生湿热,粗硬食物易损络动血,故应少食甚至禁食。此外,要低盐饮食,食盐有 凝涩水湿之弊,使水液潴留,胀满更甚。情志上,保持心情舒畅、情志和调,避免抑郁忿怒。 忧思抑郁损伤肝脾,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忿怒易使肝阳上亢,气火伤络,甚则引起呕血、 便血等危候。鼓胀后期兼见发热、大出血,甚至昏迷者,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1MlAAV.gatg祁人”. SM.Ml 3ian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