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76877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二首之《游山西村》.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2、熟读古诗;3、了解诗句大意;4、感悟诗的情感。一、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庐山,哪位同学给我们来背诵一下?学生背诵。师:背诵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这节课的另外一首古诗,是

2、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板书:游山西村二、初读诗,学习生字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让学生听朗读,并画出生字。2、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3、个别读。4、教师指导生字。例: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5、将学生分组,组内读诗,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生字的。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老师将各组问题归类,统一解答。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

3、抑 柳暗花明又一村扬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1、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2、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 组内背诵; 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3、检查生字识记情况。五、作业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理解诗句意思2、感悟诗的情感3、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一、背诵导入提名学生背诵游山西村二、探究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感悟诗的意境。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1)诗的首

4、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2)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表现什么? 客人是谁?提示: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农家的热情和朴实。诗人;也许还

5、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3、师: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提示: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师: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提示: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师:这个村子美不美?提示: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延伸拓展。1、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例:生卒年代生活时代,人品介绍著名作品自己的见解2、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1)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2)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3)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四、作业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