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748937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7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复习资料.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一 章 解 表 药【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表邪:即在表的邪气,外感六淫之邪。【主治】外感表证(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宜发汗太过,以免耗伤气阴(大汗亡阳,多汗伤阴)。2.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血汗同源)患者慎用。1 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多属辛温,发汗力强,以发散风寒发汗、发汗解表、发表散寒、解表散寒、散风寒、辛温解表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麻 黄 桂

2、枝 紫 苏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对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肠胃型感冒)较为适宜。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脘胀满,恶心呕吐。3.行气安胎气滞之胎动不安。4.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偏于行气宽中、安胎。 生 姜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2.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宜。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香 薷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外散表寒,内化湿浊,为祛暑解表之要药。2.利水消肿水肿而有表证者。力弱,少用。 荆芥 防风 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 羌 活 1.解表散寒止痛风寒感冒。 解表散寒

3、力强,又能祛风胜湿,止痛,对于外感风寒夹湿的表证尤为适宜; 本品长于散太阳经之风寒而止痛,对于风寒感冒兼太阳头痛(后头痛)者较为适宜。2.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本品其性上行,对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 白 芷 治鼻渊之要药。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力较温和。2.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入足阳明胃经,故善治头面诸疾而止痛。用于头痛、牙痛,尤以阳明经头痛前额头痛、眉棱骨痛、牙龈肿痛为多用。3.通鼻窍止痛为治鼻渊之要药。 用治鼻渊鼻窦炎,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4.燥湿止带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止带,用于寒湿带下。也可用于湿热带下。5.消肿排脓为外科常用药物,

4、对于疮痈肿毒,无论破溃与否皆宜。 细 辛 治鼻渊之要药1.解表散寒本品既散在表之风寒,又除在里之寒邪(能祛表里之寒),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之证2.祛风止痛本品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可用于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3.通鼻窍止痛为治鼻渊之要药。用治鼻渊鼻窦炎,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藁 本 藁本治头痛于巅顶之上1.祛风散寒止痛风寒感冒,头痛。2.祛风胜湿风湿痹痛。苍耳子 辛 夷2 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多属辛凉,辛以发散疏散、宣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又称“辛凉解表药”。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

5、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薄荷 牛蒡子 蝉蜕桑叶 菊花桑叶:以霜降后采集者为佳,名“冬桑叶、霜桑叶”。菊花:黄菊花:又名“杭菊花”(主产于杭州),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又名“甘菊花、滁菊花”(味甘,主产于安徽滁县),长于平肝、清肝;野菊花:系野生者,长于清热解毒。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本品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长于疏散头面之风热而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柴 胡 1.解表退热善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如逍遥散(和剂局方)。3.升举阳气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如补中

6、益气汤(脾胃论)。*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 升 麻 1.解表外感表证。力弱,一般表证少用,或作辅药。2.透疹麻疹不透。3.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 本品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4.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使用注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 根1.解肌退热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 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对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尤宜。2.透疹麻疹不透。3.生津止渴热病口渴,

7、消渴证。4.升阳止泻本品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主治脾虚泄泻 。 *使用注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淡豆豉 1.解表有宣散之性,性质平和,解表力弱,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2.宣发郁热,除烦本品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而除烦,用治热病烦闷,*本品与麻黄、苏叶同制,其性偏温;与桑叶、青蒿同制,其性偏凉,湖北地区所用者多为温性。【学习要点】3.综合比较:麻黄:发汗解表,力强,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解表,力缓,风寒表实、表虚证皆宜;紫苏:发表、行气,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寒、热表证皆宜;香薷:发表、化湿,外感风寒,内有湿阻之证;生姜

8、:力弱,风寒感冒之轻证;细辛:祛表里之寒,风寒感冒及阳虚外感之证;柴胡:善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之证。葛根:解肌退热,长于疗颈背强痛,对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尤宜。4.品种:菊花:黄菊花:又名“杭菊花”(主产于杭州),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又名“甘菊花、滁菊花”(味甘,主产于安徽滁县),长于平肝、清肝;野菊花:系野生者,长于清热解毒。5.特殊用法:香薷冷服;薄荷后下;辛夷包煎 6.处方用名:辛夷迎春花、木笔花 牛蒡子牛子7.炮制:麻黄发汗生用,平喘炙用。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第二章 清 热 药【含义】 凡以清解里

9、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清虚热。【主治】里热证(外无表邪,内无积滞,纯属火热的里证)。热证:是指阳邪亢盛的病证。卫、气、营、血:代表温热病在病变过程中,疾病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其中,卫分证代表着温热病的初期,邪在肌表的证候,不属于里热证的范畴。里热证:包括气、营、血分证,各脏腑热证,虚热证(即除表热证以外的一切热证)。【配伍】1.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2.气血两燔者,当气血两清。【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1 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多属于寒或甘寒,入气分,清热力强,以清

10、泄气分邪热和各脏腑之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1.气分证(温热病的化热阶段):高热大热、口渴大渴、汗出大汗出、脉洪大。简称“四大证”。2.各脏腑热证:如肺热咳喘,胃热炽盛之牙龈肿痛,心火亢盛之口舌生疮、神昏谵语,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等。芦 根1.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热病伤津,烦热口渴。2.清胃止呕胃热呕哕。3.清肺止咳肺热咳嗽,肺痈吐脓。4.清热利尿热淋涩痛。特点:上清肺热以止咳 , 中清胃热以止呕 , 下能利尿以通淋,清热泻火之力不及石膏、知母,但清热不碍胃,生津不敛邪为其所长。天花粉 (瓜蒌根)1.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及消渴证。清热不及芦根,生津较优。2.清肺润燥肺热燥咳。3.消肿排脓疮

11、疡肿毒。 二者名称、功用相似,可以相互替代使用,但决非一物。栀 子 1.清热泻火除烦热病心烦,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2 . 清热利湿退黄、通淋湿热黄疸、血淋涩痛,如茵陈蒿汤(伤寒论)、八正散(和剂局方)。3.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焦栀子功专凉血止血)。4.清热凉血解毒火毒疮疡。5.消种止痛研末(水调或醋调)外敷,用于外伤性肿痛。*使用注意:特点:本品既入气分,又入血分,为“气血两清”之品;清热之中又能利湿,为“清利”之品。生用偏于清热泻火,炒焦偏于止血。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主治肝经病变,为“清散”之品。2 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多属苦寒,清热之中,

12、燥湿力强,故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本类药物苦能燥湿,过服易伐胃伤阴,凡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应慎用。1.黄芩: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龙 胆 1.清热燥湿湿热证。其性沉降,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2.泻肝胆火本品以清泻肝胆实火见长。 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及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惊风抽搐。本品大苦大寒,纯泻无补,以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见长。秦 皮 1.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湿热泻痢、带下。2.清肝明目肝热目赤

13、肿痛、目生翳膜。苦 参 1.清热燥湿湿热证。 治湿热泄痢,功似黄连; 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黄疸,功似黄柏、龙胆草。2.杀虫止痒为治疗皮肤病之要药,可用于多种皮肤病。如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3.清热利尿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白鲜皮 1.清热燥湿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2.祛风解毒止痒湿热疮毒、湿疹,疥癣。3 清热解毒药本类药物性质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热火毒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火热之毒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来势猛,证情重,热势高;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 3.特殊证候: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