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的悲剧根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727780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堡的悲剧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洪堡的悲剧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洪堡的悲剧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洪堡的悲剧根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洪堡的悲剧根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洪堡的悲剧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堡的悲剧根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洪堡的礼物中洪堡的悲剧根源洪堡的礼物是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该书出版于1975年,并于1976 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贝娄本人也于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是以主人公西特林追述 往事的方式描述了美国两代作家的不同命运。深刻揭示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作 品在广阔的社会画面上表现了从 30 年代到 70 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性和情操,并 折射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变化,作品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艺术和艺术家在美国社会 的价值和出路,即知识分子的悲剧现实。冯洪堡弗来谢尔是作家笔下的一个典型的现代悲剧知识分子形象。他生于犹太移 民家庭,聪明早慧,青年得志,因在 30 年代发表了诗集滑

2、稽歌谣而一鸣惊人。他具 有诗人的浪漫气质,许多东西在他的眼中都是神圣的。然而他虽然写过一些才华洋溢的美 妙诗篇,但并没有完全说出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世风在变,他的成功并没有维持多久, 就遭到一些无耻文人的诽谤。四十年代末,他和新婚妻子只好从文人云集的纽约格林尼治 村搬到新泽西州的乡下,退隐到一个貌似世外桃园,实则人间地狱的地方。然而,他并不 甘于寂寞,他仍然企图干预生活,他“想把世界装饰的光彩夺目,可是他的材料不够,他费 尽心机,只不过才装饰到肚皮以上,而肚皮以下,这是众所周知的粗野的赤裸而已”。 1艺术改 造不了社会,他便企图参与政治,把希望寄托在开明派人士史蒂文森的总统竞选上,他幻想当 新

3、政府的歌德,将要在华盛顿建立魏玛。可是一九五二年艾森豪威尔以压倒优势当选总统, 这对洪堡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为了稳住阵脚,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他千方百计要在大学 里谋得一个诗歌教授的职位,但他时运不佳,最终因资金缺乏而告吹。追求过于执着的洪 堡承受不了再三的打击,精神大受刺激,在加上强烈的嫉妒心使他怀疑自己的妻子不忠,妻 子无法忍受他的监视和虐待,只好离他而去。洪堡因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疯人院,出院后流落 街头。正当他的门徒西特林借用他的人格写的戏在百老汇引起轰动的之时,他一气之下, 用他们作为结拜兄弟而交换的空白支票兑走了西特林的六千七百六十三元五角八分钱,最 后他因心脏病突发死在纽约的一家下等

4、旅馆中,被掩埋在一座义冢里。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深刻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和悲剧性命 运。贝娄对洪堡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画卷, 揭示了人性在欲望洪流中的蜕变,揭示了精神的、道德的价值系统在当代世界的解体。在 这一意义上说,贝娄对于当代社会的人道理解及其对于人道价值的最终捍卫,正是以现实 中的人性的沉沦与生命价值的失落,以及人的本质异化的揭示为前提的。而洪堡的悲剧命 运也是由此所导致的,但是并不够全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洪堡的悲剧 根源。一、生存困境的无奈首先,作品中的洪堡是美国高级犹太知识分子,是美国社会的精英人物,他的生存

5、困 境和精神危机也可以代表整个美国知识分子甚至所有美国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虽然 真、善、美曾经是人道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世界的最高理想,但是在物质极度繁荣 的美国后工业时代,这一固有的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应美国的社会,当洪堡还一心想要用 诗歌来改造实利主义的美国,这种仅仅是他个人柏拉图式的理想,也就注定了他在现实 中遭受摧残的命运,尽管他的诗歌是爱的奉献,却不再为美国工业和商业文明的发展所需 要,金钱,物质,动物性的满足成了新的时尚,诗歌的时代已经结束。洪堡因此与现实格 格不入,他开始胡乱吃药、阴郁、悲愤、绝望,最终就只有凄凉的死去。贝娄在西特林回忆时报关于洪堡的讣告时写道: “洪堡糟蹋

6、了自己的才能与健康,在满是尘土的斜坡上到达了家园坟墓,他葬送 了自己,很好。埃德加爱伦坡也是如此,他是在巴尔提摩的水沟里被挖了出来,还有 哈特克瑞恩死在了船舷上,杰瑞尔倒在了汽车前面,出于某种理由,这种可怕的事情却 为商业与技术的美国所特别欣赏,这个国家以他死去的诗人多多而自豪。它在诗人对于美 国太顽劣,太强大,太过分,太粗鲁的验证中,在美国的现实乃是超强力的验证中获得极 大的满足”2工商业的现代化无疑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它也在改造着社会的价值体 系。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精神、文化、人道、真善美等属于人的本质特征的价 值观念不断弱化,社会价值体系因此陷入某种病态的迷狂,文明

7、也因此而出现了严重缺陷, 并潜存着深刻的危机,人似乎越来越走向其自身目的的反面,越来越成为“工具”。也正 因为如此,西特林才决意要将“厌烦”作为最大的课题来研究,当他在俄国浴池受到坎特 伯尔的极大侮辱,其原因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芝加哥人所说的头脑,一个文化人或有知 识成就的人”的时候,他便“开始平生所读过的所有那些关于类人猿的行为。”3物质 主义彻底消除了人道的内容,他容不下“头脑”和“文化”,但由此所产生的却无疑是本 质的堕落与退化,“文明”在向野蛮回归,“人”在向“类人猿”退化。“芝加哥”有着各 种各样漂亮的以及会移动的东西,但其中却没有文化,我们所拥有的乃是一座没有文化但 却充斥着心智的

8、城市,没有文化的心智只不过是一场游戏的名称而已,不是么?”4没有 精神文化作为支撑的物质昌盛,恰好走向文明的背离,芝加哥的摩天大楼也就成为了精神 文化贫瘠的荒原。因此洪堡的死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产物,这样一个畸形的美国社会不仅不会为洪堡的死 而感到惋惜,反而以此为自豪,像洪堡这样一位满怀热情与知识的大诗人,悲剧命运也就 是注定好的一样。然而在现实的生存状态中,普通人必须承受外部世界的强大的力量。 在后工业的时 代,这种力量主要体现为物质力量。物质力量原是非人的,因此它也是造成人异化的重要 原因。芝加哥是贝娄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主要背景,而且恰好是后工业强势文明作为“外 部世界”的典型代表,它作为作品

9、中的“普通人”的生活世界的展现提供了独特的典型环境。 芝加哥既是美国后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有林立的摩天大楼与恣肆的奢侈,又是一个充满 犯罪与暴力的世界,文明与野蛮,繁荣与冷漠在这里交错并存,人们在这里追逐物质的丰 富却不顾精神的干枯,忙碌于日常生活事务的常规却不思索存在的自身价值,充实的表象 掩盖了本质的空虚,所留下的只有“厌烦”,所以在这部作品中,贝娄借叙述人西特林之 口说:“芝加哥是撰写我的杰作厌烦理想的场所,在粗野的芝加哥,你可以审视工业 主义之下的人的精神,如果什么人可以提出某种观念和信仰,爱与希望的新观点的话,那 么他就需要了解要将他奉献给谁他必须了解我们称为厌烦的那种深深的痛苦。”

10、5那么洪 堡则成为了工业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其次,洪堡的礼物中贝娄借西特林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悲哀,在现实的失落,从中 进一步引出洪堡的悲剧,文中是这样描写洪堡的:他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他生前和死后都要比大多数人值得夸耀,发疯则是他由于失望 而玩世不恭的结果,他的确失望透了,像洪堡一类人物他们是在利用时代赋予他们的 机会,揭示人生的意义,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感受,或者发现意义,或者找到了自然的真理, 而当机会较小的时候,就只有怨恨,愤怒,以至癫狂。6从中我们便能看出洪堡虽然在追求一种安宁,但是现实社会给他的感觉总是充满了混 乱,心中的呼喊总是无法平息,于是他便走了一条复归自然的道路,在“隐”中寻求暂时 的

11、安宁,但是尽管如此,处于矛盾冲突的他无论走了哪一条路都永远避不开自己内心深处 的交战,最后以至癫狂的状态。尽管如此,工商业的现代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 先于个体的现实生存,因此,它对于个体的现实生存,便也构成一种无法回避的强制性限 定,正如西特林所说:“我们不能逃避历史,这正是历史对每个人所起的作用。贝娄对现 代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揭示。深刻地表现了这种历史的客观性对于个体意识所造成的沉重 压力,处于这种强大的张力之中,试图保持内在精神王国的独立性个体,便不可避免地经 受心灵的苦难。这种心灵的苦难,是以个体意识对强大的异化力量的觉醒为开端的。7贝 娄作品中的主人公,

12、他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富于理性而善于思考,总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 保持其内在精神价值的独立自主。正因为这个缘故,他也总是在四处碰壁,身心疲惫,伤 痕累累;在他感受到现实的重压以及物质繁荣背后的贫瘠与空虚以后便不得不转入心灵的 自我幽闭,因此他的性格也往往是孤独的,孤独缘于内心的痛苦,但也是以内在觉醒为前 提的,要求在物质享乐的“自由”之中觉醒过来的,重新找回被现实所销蚀的人性,从而 还原人生原本丰富的人道内容,实现人的本质在主体上的回归。因此,正是因为这些贝娄 作品中知识分子所共用的特征,所以就造成了洪堡的悲剧命运。二 、诗人精神价值的悲剧(一)、社会原因在洪堡的礼物中有这样一幅场景,一直印在西特

13、林的脑海中,那是他见到了年老 的洪堡蹒跚着步子拿着椒盐饼的样子很让人心疼,想着有位红极一时的作家就这样被世界 弃之在一种潦倒的境地中,他无比真诚的凝望着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和血去构筑作品, 他希冀永恒,然而诗人的认真和执着变成了商业社会中疯子的呓语,他被看作是过了时的 东西而被大众置之一边。真正的知己却因在现实中的选择而最终成为陌路。难道诗人终将 要走向潦倒?诗人并不能摆脱众人追逐的怪圈的左右,时代的风尚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洪 堡在 30 年代是受欢迎的,而到了 70 年代大众对存在主义普遍关注使得已经过世的洪堡 再度被大家关注,可见,诗人在社会中早已不是精神向度的标志,他不再代表永恒,他的 地

14、位一落千丈,被大众接受与否不在于他有几分的认真与诗性,而在于他作品中有多少内 容是和时代气息相符的,那些散发着时髦气息的作品才是大众追逐的对象,而且表达身体 的欲望在物质蓬勃发展的年代已成为绝对的时尚和主题,大众在美国那种物质丰裕的环境 下看重的是对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个人精神的追求与自我价值的肯定已经渐渐的被多数人 所遗忘。玩文字游戏的作家应运而生,而真正的诗人以及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大众对物 质的追求的距离越来越大。诗人的使命好像再也与大众无关,洪堡所建构的理想国不再被 关注,诗人也只能看着镜中的自己自言自语了。因此,正因为洪堡自身价值观已经不能够 适应当时美国纷繁变化的物质社会,所以洪堡在

15、混乱的美国社会无所适从。他对妻子的爱 达到了某种变态的程度,对待朋友也做出了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他趁西特林去非洲的机 会从西特林的账户里提走了六千多块,洪堡的疯狂是由纷乱的社会现实引起的。他过于敏 感,面对社会中的一些虚伪狡诈的事件,面对文化日益衰落的地位他无法忍受。于是他渴 望能从妻子和朋友那儿寻找到某些真诚的东西来确证自己原本的理想,然而由于这种渴望 太急切了他走向了疯狂, 在诗性与混乱的较量中后者占了上风,当他疯狂之后,他失去 了很多,包括爱情,友情,日益没落的洪堡一步步的走向了死亡,他是被集体扼杀的,被 看作是美国这个世界的异己分子,也可以说,他的悲剧命运是理所当然的,是他自己所宣 扬

16、的那种理想主义的信念与社会实际的价值观念的背离与排斥的结果。作者贝娄所强调的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有良知的人的责任,它不再是传统知识分子 所自诩的对大众高高在上的启蒙,“启蒙不是赋予知识者的特权,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 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教诲和指导。相反,启蒙首先是每个个体自我心灵的启蒙,是去 掉一切虚妄遮蔽而使自我认清自我,知悉自己的存在的有限性和可能性,洞悉自我选择的 不可逆行与自我承担选择的后果”。8贝娄强调的正是知识分子这种责任的转换,这即是时 代的要求也是知识分子对自身更加合理化的认识。这要求知识分子拥有更具时代性和生命 力的思想而不是呆板机械的某种知识。而且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才有这种思想,只要人们 真诚的去思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可能拥有“活生生的思想”。知识分子更确切的说是使诗 人变的越来越少,诗性在大都市的嘈杂中间淹没,而一个有灵魂的生命必须有诗性,知识 分子的责任不是怀揣某种知识去向别人灌输和兜售,他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