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72213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加入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挖苦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

2、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叹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领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

3、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假设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明确: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二、引导学生自读?锦瑟1、教师范读

4、诗歌。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3、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4、学生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幻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怀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幻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

5、意在说幻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四个典故的运用叙述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怀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5、学生思考: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那么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着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

6、不为世用的悲痛等。6、学生背诵这首诗三、讨论研习?书愤1、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说明南宋人民具有捍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2、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叙述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7、,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3、探究课题: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观点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观点二:“气为“豪壮之气,理由是: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那么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忆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现。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外表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呼应和比照。“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比照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叹。“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高低诗意贯穿,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四、课堂小结通过对六首近体诗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借助丰盛的想像力和多方面的联想,才能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诗人的生命本体。愿大家多读勤咀嚼,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