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72038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第一部分 方法论一、考查目标 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 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 常考的知识板块有:总则:犯罪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自首和立功。(2)分则:财产犯罪:人身犯罪:贪污贿赂犯罪:金融犯罪。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 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例 如,2008年有

2、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 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从逻辑上看,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条,小前提是案情,最后得出结论。 博主补充: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年卷二12题)A. 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虽未明文规定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但是,黑社 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依然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B. 将上游的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是贪污犯罪所得而实施洗钱行为的,不影响洗钱罪的成 立C. 上游犯罪事实上可以确认

3、,因上游犯罪人死亡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洗钱 罪的认定D. 单位贷款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合同诈骗罪不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为单位贷款诈 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考察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洗钱罪的认定第一部分:通用解题思路解题思路:如何避免罪刑法定原则成为口号,就要求定罪时遵循规范的判断方法。定罪 活动基本上是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律规定(构成要件)小前提是案件事实. 结论是有罪无罪。但是,实务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颠倒大前提与小前提,将案件事实作 为大前提将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作为小前提。例如,某个单位组织盗窃电力。实务中有 人如此推理:这是单位盗窃(大前提),刑法没有

4、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盗窃罪主体(小前提), 所以该案件应做无罪处理。第二部分:本题解题思路本题正确的推理应是: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自然人带着为自己或第三人(包括单位) 非法占有目的的实施贷款诈骗,在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有关自然人自己实 施贷款诈骗的行为,那么该自然人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贷款诈骗罪。该自 自然人实施贷款诈骗罪属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其犯罪所得收益及其收益属于洗钱罪的对 象。因此,为单位贷款诈骗罪所得实施洗钱行为,构成洗钱罪,因此,D选项错误。从操作上看,这是一个互动往返的过程,需要考生不断往返于案情与法条之间,努力将二者 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这项能力

5、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4综合联系能力。案例分析题不可能像单选题一样只考一个考点,而会考查多个考点。这些考点分散隐藏在案 情巾。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将众多考点进行综合联系的能力,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例 如,考题有时会将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联系起来,将罪数与累犯联系起来,将未成年人犯罪 与死刑联系起来,将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联系起来。5组织答案的能力。案例分析题也是一种文字表达题。特别是近几年有些真题的提问只有一句话:“请根据所 学知识,分析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解答这种题,就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答案的 能力。例如,有些考生将案情所涉罪名作为一级框架来组织答案,这显然是不合

6、适的。二、解答策略 虽然案例分析题层出不穷,但是仍有一定的解答规律。根据多年总结的规律,在解答时可采 取以下策略。1读题:找关键行为。先瞄一眼提问,看是“一句话”式提问,还是分步式提问。如果是“一句话”式提问, 那么在读题时应全面仔细。如果是分步式提问,那么在读题时应注意分步提问中的要点,比 如人物、关键行为等。(2) 在第一遍读题时,以“人物”一一“行为”为线索,厘清案情主线,明确“有什么人”, 都实施了“什么关键行为”。所谓关键行为,是指在刑法上有意义的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 的行为。至于无关紧要的琐碎行为不用关注。建议在读题时,用笔将“人物”和“关键行为” 的地方都划出来,为下一步做准备。

7、2. 解题:找对应考点。在读完题后,就会对案件事实有了基本了解。接下来就开始解题:(1) 先逐个分析各个关键行为,看构成什么罪。这就要用到罪与罪区分的知识。(2) 再综合联系,看各个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个罪名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就要用到一罪 与数罪的知识。(3) 然后再分析各个“人物”(犯罪人)的关系,看是共犯关系,还是单独犯罪。对有些犯 罪结果是共同负责,还是各自负责。这就要用到共同犯罪的知识。(4) 接下来再分析犯罪人所构成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这就要用到犯罪形态的知识。如果 题中没有问到犯罪形态,就不需要关注这个问题。(5) 最后再分析有没有责任年龄、自首、立功、累犯等涉及从重从轻等法定

8、量刑情节。 注意:只需要关注法定的量刑情节,至于酌定的量刑情节无需关注。当然,如果题中没有问 到这些点就不需关注这些问题。3. 重审:査漏补缺。再次迅速浏览一遍案情,然后再检查一下自己解题的要点,看有没有遗漏的事实和考点。如 果没有问题就开始写答案。4. 写答案:表述清晰。如果提问是分步式,也即问一步、答一步,贝y写答案比较简单。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 重审阶段要检查各步的答案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有时答第一问,感觉没问题,但是答到第二问、第三问,发现照此推理下去,结论会有问题。这就要求在写答案前务必将各步答 案整体理一遍,做到整体合理,不要写着写着发现矛盾,中途夭折,然后又推倒重来。这会 浪费很

9、多时间,并且造成心慌。(2)如果提问是“一句话”式,也即“请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那么写答案就有组织框架结构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级框架的确立。应以什么标准作为一 级框架?行为主体?行为?罪名?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行为主体来设计一级框架。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有多个行为主体,是将 二人的共同犯罪放前面,还是将各自单独犯罪放前面?合理的做法是将共同犯罪放前面。分析完共同犯罪,再分析各自单独犯罪。在将行为主体作为一级框架后,在行为主体之下,应将行为作为二级框架。对行为的安排, 应根据行为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答案。确定好以行为作为二级框架后,就可以写实体内容了。写实体内容时,应注意

10、横向的而的问 题和纵向的深度问题。写实体内容,只需写要点,不要在横向上把面扯得很广、面面俱到, 也不要在纵向的深度上过分深入分析、拔不出来。重要的是写要点,主要是写有什么行为, 构成什么犯罪”,然后写一两句理由根据,但不需要写法条根据(如根据刑法第XX条), 更不需要写出量刑(判多少年)。窘件rn11-L厂一II:“一句话”式提问的答题模板(一)两个行为主体(共同犯罪部分)1. (第一个行为)两个行为人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因为2. (第二个行为)两个行为人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因为3. 看有没有犯罪形态的问题,如既遂、未遂、中止等。(二)行为主体甲(单独犯罪)1. (第一个行为)行为主体甲实

11、施了行为,构成犯罪。因为2. (第二个行为)行为主体甲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因为(三)行为主体乙(单独犯罪)1. (第一个行为)行为主体乙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因为。2. (第二个行为)行为主体乙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因为。三、真题演练(2004年卷四.6题)案情: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 守女教师丙的财物。 7月 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 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 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 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

12、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 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 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 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 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 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 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 问题: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分析:1. 读题

13、:找关键行为。(1)先瞄一眼提问,发现是“一句话”式提问,这就要求在读题时全盘注意,(2)在读题时,找出“有什么人”,都实施了“什么关键行为”。在题中用笔划出。2. 解题:找对应考点。(1)先一一分析各个关键行为,看构成什么罪。 甲乙共谋人室抢劫,乙望风,甲人室实施。 结论:两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 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 结论:甲放弃抢劫,也即巾止抢劫,另起犯意,欲实施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甲逼迫丙脱光衣服,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 结论:甲实施了新的犯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在丙背对

14、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 结论:甲实施了新的犯罪:盗窃罪。 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 结论:甲、乙销售赃物,实施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004年时,该罪叫做销售赃物罪)。(2)再综合联系,看各个行为之问有什么联系,各个罪名有什么联系。这就要用到一罪与数 罪的知识。在本题中,会产生联系的是上述行为与行为,行为与行为。首先,看行为与行为。由于行为巾,甲是放弃了抢劫罪,这种放弃不是临时性停顿, 而是终局性结束,而且是主动放弃,所以构成抢劫罪中止。犯罪中止是一种终局性形态。在 同一个犯罪中只能出现一个终局性形态,也即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之间是排斥关

15、 系,不能并存。所以甲成立抢劫罪中止,就意味着抢劫罪的终局。然后,甲又实施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接着又实施了盗窃罪。注意,由于前面的抢劫罪 已经是犯罪中止,呈现了终局性形态,因此千万不要将甲盗窃的结果算到抢劫的头上,认为 甲构成抢劫罪既遂。甲是抢劫中止+盗窃既遂。毕竟,抢劫罪既遂要求财物是使用暴力等强 制手段抢来的,而盗窃罪是使用平和手段转移来的。其次,看行为与行为。甲实施了盗窃罪,然后将赃物让乙出卖。根据“不可罚的事后行 为”的原理,盗窃后销赃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因为没有侵害新的法益,从始至 终只侵害了同一个财产权,因此不需要再单独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更不需要数罪并罚。(3)然后再分析各个“人物”(也即行为人、犯罪人)的关系,看是共犯关系,还是单独犯 罪。对有些犯罪结果是共同负责,还是各自负责。这就要用到共同犯罪的知识 在本题巾,甲乙是共谋抢劫,在甲构成抢劫罪中止后,两人的共同犯罪也就结束了。甲此后 的行为都属于实行过限行为。因此,就抢劫罪而言,甲是抢劫罪中止,乙是抢劫罪未遂。因 为乙并没有放弃抢劫意图,而实行犯甲的放弃中止,对帮助犯乙而言是意志以外的原因,因 此乙构成抢劫罪未遂。甲又实施了强制猥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