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71939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数学主题图 【摘要】: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一大的亮点。然而,观照当下,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忽视主题图”、“对主题图解读错误”、“仅图无文”、“游离认知”、“从抽象到抽象”、“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和盲从,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采用 “分步呈现、模拟场景、全局把握、多次呈现、联系实际”等策略进行有效地处理,从而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有效使用 新教材注重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图文并茂、色彩明丽,是一本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从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虽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存在以下问题:(1)随意替换主题图,对主题图的所隐含的内涵领会不透,曲解了主题图的编写意图。(2)本末倒置,过分地周旋于主题图本身,没有结合文字

3、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忽视了目标的有效落实。(3)在对主题图的使用中,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是按照主题图照本宣科,有些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失去了对主题图的兴趣。(4)机械使用主题图,缺少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灵活处理,学生对主题图仍感觉很抽象、很难理解。(5)以为主题图只是为课前导入而设,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就脱离了主体图,对主题图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主题图”的功能价值只定位为情境创设,只起了“敲砖石”的作用。而学生也只是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还是脱离了“主题图”。以下是我对主题图有效使用总结的一些策略:一、分步呈现,让主题图“亮”起来以分层分步的形式把“主题图”动态地呈现在学

4、生的面前,目的是使学生在一种系统规范的引领中领悟新知。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二年级下册第2页“解决问题”主题图包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二、模拟场景,让主题图“活”起来模拟场景是指让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的活动情境。如

5、:童话为载体的情景故事;以重大事件为背景的情节故事;以现实为参照的活动情景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我听一位老师这样上一年级第29页 “0的认识”。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生:(很有兴趣地猜)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师:(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师:(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

6、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又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每个小组也开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回答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踊跃,能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三、全局把握,让主题图“串”起来

7、从表象到实质、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使主题图在动态的过程中演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发挥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例题主题图”是“单元主题图”的局部这种类型的教学。单元主题图中蕴含的信息丰富多彩,通常覆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或部分内容,在单元教学中起着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整体性强的特点,呼应前面的教学,让这些信息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综合练习的绝好素材。案例:人教版二下“解决问题”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课。师:上面我们回顾了这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接下来练习几道题。 生:咦,丢沙包的怎么没上了?

8、师(定睛一看,图中果然有这样的场景,一群学生说:“咱们丢沙包去吧!”)漏下一个问题,总觉得问题没有解决完,补上吧!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图中的情景,利用丢沙包的人数,自己编一道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呢?不多时,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 生:原来有9人在丢沙包,又来了6人,后来走了13人去看木偶戏,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生:原来有12人在丢沙包,有3人要去买面包,又来了6人,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生:原来有9人在丢沙包,有4人去玩跷跷板了,又来了6人,现在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生:原来有11人在丢沙包,有3人要去买面包,有4人去玩跷跷板了,又来了6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在丢沙包? 学生边讲,一

9、边仔细对照图,发现学生叙述的情节、所出的数据都和符合图上所呈现的情景相符合。在教学中,学生就发现了隐藏在典型例题之外的重要的数学信息。将最初接触主题图时对图意的感知,提升到梳理成一个个数学问题,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既巩固了两步计算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收集有用信息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四、多次呈现,让主题图“厚”起来从时间上来说,主题图是分散在各个环节里;从内容上来说,主题图是交融在各个环节的内容里。但教师们往往误认为主题图只是为了导入新课,仅用与开始的几分钟,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就完全脱离了主题图进行单纯的纯数学知识的学习了,这样,大大的浪费了主题图这个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因此

10、,我们要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的挖掘,多次重复的使用主题图,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使主题图厚起来。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先从主题图(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少,主题图利用率低。再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华华买4本要付多少钱?欢欢买8本要付多少钱?阿姨买10本要付多少钱?妮妮买12本要付多少钱?),这样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丰厚了,实际情境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课堂也变得更加和谐了。学生分别列式为:华华:24496(元);欢欢:248192(元);阿姨:2410240(元);妮妮:2412228

11、(元)。学生在同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后,这位老师还联系实际问题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华华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华华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学生慢慢地悟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主题图的使用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景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

12、,而且这种练习形式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主题图的作用,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五、联系实际, 让主题图“熟”起来根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首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关“主题图”内在意义,当发现教材上的“主题图”情景不适合当时当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可以重先确定教材进行替换,对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蓝本进行合理的设计。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材中情境图的安排,也是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的。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学生认知的差异,导致教材中的情境

13、图与我们的教学实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的本质内涵,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题材,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和感受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一年级(上册)教材通过乘公交车的情境,运用学生已有的乘车经验,感悟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没有乘公交车的经验,要让他们从这个情境中感悟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从直观、真实的情境中感悟计算的顺序,一位教师这样操作:(1) 用语言创设到动物园看动物的情景,再重点说明小猴在一棵树上的活动情况。(2) 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图片: 一棵树上有7只小猴,有3只小猴从树上下来帮助妈

14、妈做事情,同时有2只小猴做好事情回到树上。(3)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事情,提出问题,尝试运算。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文化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决不能“全盘推翻,另起炉灶”或者“彻底抛弃,视而不见”,也不能“照单全收,用过就丢”,我们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眼光理性地去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让主题图服务于我们的课堂,从而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参考

15、文献】:1、肖祥森:“主题图”要注意深加工 ,中小学数学 ,2006年第11期2、Robert J.Sternberg(斯腾伯格):成功智力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姜兆臣 戴汝潜 张国祥:小学教学“科学.高效”探索,200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4、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75、柏凌:也谈对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3)6、高立娟:数学主题图使用的误区及对策,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7(12)7费岭峰:有了“主题图”以后,小学数学教育,2008年第12期8肖祥森:“主题图”要注意深加工,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6年第11期9卓芬波:透析“主题图”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08年第12期10闫海英: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应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23期11钱得才: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学周刊, 2011年第5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