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71790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复习题l 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l 环境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l 2、 环境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分科l 环境科学,或叫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y)是一个新兴的、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或研究领域,现阶段其学科体系尚不定型。这里以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线索,介绍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分科。(1)第一阶段或叫第一类环境学科分支 l 从已有的传统学科中分化出来,以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某一个侧面为目的的学科分支。l

2、 20世纪5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遭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明确提出了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环境公害的新概念,用以概括和反映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并将其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加以研究,以试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出现的必然是在已有的传统学科中,分别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去研究不同的环境问题或同一环境问题的不同侧面.l 环境地学l 环境生物学l 环境化学l 环境物理学l 环境医学l 环境工程学l 环境法学l 环境经济学l 环境哲学l 环境伦理学l 等学科,这些学科既说是各自传统学科的分支学科,又被看作是新形成的环境科学体系的一员。

3、(2)第二阶段或叫第二类环境学科分支 l 以整个“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综合,形成了不属于旧的传统学科,仅为环境科学、环境研究所特有的学科研究领域。l 这些新的研究领域虽然也同样应用了传统学科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但是,它们已明显不同于以上那些直接从传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学科分支,而是以解决某一环境问题,以评价、规划和管理人类环境系统的最佳方案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例如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管理等。它们已不再属于某一传统学科,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环境科学的特点 l A 综合性和交叉性l 综合性和交叉性是环境科学的最大特征。l 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是一个由多学

4、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建立是从传统学科中经过分化、重组、综合和创新的过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l B 学科的新兴性和不定型性l 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从诞生至今也就是50年的历史,因此,对于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给以明确的回答还有一定的困难,环境科学还属于一个年轻、蓬勃发展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4、 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人类与环境构成了一对矛盾,环科的任务就是揭示这对矛盾的实质,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求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 大气及其污染问题l

5、 1、 大气垂直结构l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可将大气圈分五层:l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该层的特点:l A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度;l B 由于近地面空气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而增温膨胀上升,上层冷空气下降,所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流;l C 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l D 主要的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l 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l (1)摩擦层或边界层:1-2 km以下,受地表机械、热力作用强烈。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该层。因此是环境科学重点研究的气层。l (2)自由大气层

6、:在1-2km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主要的天气过程如雨、雪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l 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气层。 l 平流层l 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1)同温层:在平流层下层,30-35 km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2)臭氧层:在30-35 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在该范围内,有厚约20公里的臭氧。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该层温度升高。l 平流层特点:l (1) 大气平流运动显著;l (2) 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气、尘埃少,大l 气透明度好。 l 中间层l 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该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

7、。l 热层(暖层,电离层)l 80km到800 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 l 逃逸层(逸散层)l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重力场而进入太空逸散。 l 2、 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l 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l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颗粒物等。l 二次污染物l 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

8、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强。常见的有: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等。 l (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l A 天然污染源l 排放火山灰、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活火山,自然溢出煤气和天然气的煤田和油田,放出有害气体的腐烂的动植物、森林火灾、沙尘暴等(天然污染源造成的大气污染,目前还不能较好地控制)。l B 人为污染源l 燃料(能源)的燃烧、向大气释放出污染物的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过程和农业活动。 3、城市热岛环流 l (1)定义: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

9、市(郊)风。l 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l (2) 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A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能耗水平高 B 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天 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变 暖; C 城市上空笼罩一层烟雾和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l 4、环境标准l (1)环境标准的定义l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根据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

10、物学毒理实验,污染控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所作出的规定。l 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监督、环境监测和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l (2)环境标准体系l 按照环境要素分:大气、水、噪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l 按照用途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污染警报标准等。l 我国环境标准分类 l A 环境质量标准l B 污染物排放标准l C 环境监测、分析和统计方法标准l D 环境监测样品标准l E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三、 水体环境及水体污染 l 1、水体与水体污染l (1)水体: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河

11、流、湖泊、沼泽、水库和海洋等。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l (2)水体污染:指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3) 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l 水体污染来源一般分点源和面源两种形式。l 点源主要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即季节性和随机性。l 面源主要是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溉后排出的水经径流中含有化肥和农药,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如

12、富营养化和农药污染等。 A 工业废水: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及生产废液等。 不同类型的废水含有不同的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的污染效应,如采矿、选矿及金属冶炼废水会造成重金属污染;而造纸废水排放的造纸黑液(在生产中最后排出原料中的非纤维素部分)有机污染。 B 生活污水: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C 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农药和化肥。(4) 水体水质污染指标表征水体污染指标项目较多,可分为三大类:l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l A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味、浊度

13、、透明度等。l B 其它物理性状指标。如悬浮固体、电导率等。l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l A一般的:pH、碱度、各种阴阳离子等。l B有毒污染物浓度: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l C耗氧有机物含量指标:COD、BOD、TOC 等。 l 第三类:生物学水质指标l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细菌和病毒。 l (5)水体的自净作用:所谓水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的影响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自然降低的过程。2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Naturification) l (1) 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l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

14、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l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再变为陆地。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所引起的富营养化现象,可在短时期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称为“赤潮”。 l (2) 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l 大量排入的营养元素。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氮、磷以及其他无机盐类。l 多数研究者认为,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磷含量的高低决定着藻类繁殖速度和富营养化程度。l (3) 营养元素氮在水体中的转化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