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反思.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69035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学中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教学中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教学中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教学中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教学中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教学中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长亭送别教学实践奉化二中 司徒佳娜偶尔在办公室的书橱里看到砥砺在教学现场一书,由于是奉化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主编 ,我感到很亲切,于是拿过来看了。读罢此书,收获颇丰:不仅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懂得了他们成功背后的汗水和艰辛,更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知道了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重要性。正如书中所引用的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有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有助于引领教师不断向前发展。书中所引用的很多案例的反思都是针对自己的一节课而

2、展开的,而很多案例所展现的是一些教师“一人多轮上课”的研讨形式,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改进,在不断的改进中成长,他们在教学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令我感动,更令我向往。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我根据“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对选定的课文长亭送别做了尝试。案例情境一教师在提示鉴赏方法(找典故 找意象 赏析艺术手法 找关键词句)后,由师生共同鉴赏端正好。1、 学生齐读2、 师生按鉴赏方法进行鉴赏(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的苏幕遮(2)意象:碧云天 (万里碧空) 黄花地 (满地秋菊) 西风紧(萧瑟秋风) 北雁 霜林(3)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秋景写离情)、情景交

3、融(4)关键词:染(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然后,学生按照前面思路,鉴赏滚绣球 一煞收尾1、 学生齐读滚绣球2、 学生思考后,个别讲解,教师更正、补充(1) 意象:柳丝 疏林 斜晖(2) 艺术手法:由景及情 对偶 夸张(3) 关键词:恨(4) 关键句子:“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表现了莺莺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的痛苦和无奈。)3、 请一学生读一煞收尾4、 其他学生体会其中感情,思考后,个别讲解,教师更正、补充(1) 意象: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残照莺莺怅然痴立,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2)关键句:“遍人间烦恼

4、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离愁之重。)教学实践课的反思新课程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这一点,本人设计了这一学生参与型的课例。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呢?我采用了在提示鉴赏方法的前提下,先由师生共同鉴赏端正好,而后学生按照前面思路,鉴赏滚绣球 一煞收尾的方法。而这四曲正是本节课鉴赏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解决,努力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力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预设中生成了较为理想的教学。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对关键词、关键句子的鉴赏时,没

5、能很好体现它们的“关键性”(即它们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对语言的品味不够多,也不够到位。也许这是受到了我的教学设计思路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组内老师的建议,我对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第二次教学设计。案例情境二师:请大家品味宾白中这句“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大家会想起我们学过的哪句意境相似的诗句?师:(见没有人能答上来)可回忆一下柳永的雨霖铃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是啊,同样用“暮秋天气”营造出环境来渲染烘托人物内心的离愁别绪,这也就是这折戏最突出的特点。师:齐读端正好,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生:碧云

6、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 霜林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生: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让人感到了秋天的凄凉。师:“碧云天,黄花地”从哪里脱化而来?生:范仲淹的苏幕遮师:“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生1:“紧”字点出秋风之急,秋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生2:“染”字写出了经霜后血红的叶子,极富特征的深秋之景,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这个字联系了情和景。生3:“醉”字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经霜后的叶子像喝醉了酒一样红的状态。师:齐读滚绣球,学生思考,请代表讲解。(学生思考2分钟)生1:这

7、一曲出现的意象有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生2:最后一句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手法。生3:最后一句类似于我以前读到过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师:很好,看来你的课外积累相当丰富,而且能灵活运用。这是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说的是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生4:我认为这一曲的“恨”和“怨”用得很好,写出了莺莺爱之深和对张生的恋恋不舍,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生5:我认为“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写得好,莺莺紧紧跟随,表现了她不愿离开情人,

8、不原愿情人消失在视线之外的痛苦。师:请一同学朗读一煞收尾,其他同学思考:写了哪些景?表现了莺莺当时怎样的心情?生1: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残照生2:莺莺痴痴地目送行人,表现了对张生的依依不舍,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无奈。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生:夸张,说明离愁之重。师:烦恼、忧愁能用轻重衡量,能用船载吗?生:不能,这是抽象的事物,在这里作者把抽象的事物化作具体的事物来写。师:说得很好,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清照五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小结:作者通过对典型的秋景的描写,成功地表现了

9、莺莺的离愁别恨,达到了极高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教学实践课的反思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本人从“品味语言”入手,对长亭送别的教学进行了再设计。在教学中更加侧重了语文学科的“语文性”,即语文课并不是道德说教,而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带动对古代曲词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内容的鉴赏,可谓举一发而动全身。由于抛弃了第一节课传统的填空的模式,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似乎更为合理,学生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倾听者,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质疑,学生的思

10、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评价缺乏针对性,要么不评价,置之不理,要么过度评价,溢美之词充斥耳鼓;同时课堂对话面向少数学生,一问一答较多。新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正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进行了很好地定位。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11、。”这两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古代曲词阅读与鉴赏的教学时,我们要借助于“品味语言”引领学生去理解曲词,感受形象,欣赏其艺术特点,从而形成审美能力。从这一角度说,古代曲词的阅读与着力点,就是其语言,就是其语言运用的特点。反思自己的两次教学,形成了这样几点认识:一、鉴赏古代曲词的语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点拨引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我发现在有些词语的品味上还没有真正突出“语文味”。比如在学生回答“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回答“染字联系了情和景。”这时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点拨,问一句“是如何联系的。”引

12、导学生把“染”字的特征和具体作用说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就是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乐园,若要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只是布置了思考讨论的任务,而没有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学生思维速度较慢,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也是造成“课堂对话面向少数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面对的毕竟是绝大多数学生,因此,我应该归还学生思维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三、对话的魅力在于生成和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正确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路是开阔的,在教学中不可先入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从而掩盖了学生思维的不足,不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同时学生的思考往往是片面的,而多个片面的思想加以归纳总结就能得出正确的思想。因此要相信学生,而且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小结和点评。无论对错好坏,教师都应该注意评价的专业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