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68888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语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辽宁省22X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本试卷分卷(阅读题)和卷(表达题),共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44分)一、 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分)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 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

2、称为“ 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 金”,放置在地上从“ 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

3、”;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 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

4、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

5、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B.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C.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 )(3分).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

7、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 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 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 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

8、)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徐有功传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

9、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注: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

10、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迄代不辱一人 迄:到(时候)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 置:设置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查抄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按照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律,谋反者斩 析言破律者杀不可以私害公 后以此重之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

11、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4分)译文:所缘之人亡,则所因

12、之罪减。(分)译文: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4分)译文: (二)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对 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8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分)9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道默写)。(分)()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2)千呼万唤始出来,_ (

13、白居易琵琶行)(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5)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6)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7)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8)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乙 选考题(26分)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随 风 吹笛林清玄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

14、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