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读”中09年0506.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66828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在“读”中09年050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在“读”中09年050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在“读”中09年050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在“读”中09年050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在“读”中09年050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在“读”中09年050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在“读”中09年0506.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 在 “读” 中让朗诵为语文课堂增辉【内容提要】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学习中有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读书,做学问,“读”自然成了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本文试图通过高中语文学习中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利用朗诵这一重要的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让师生能在琅琅书声中,体会文章的情,领会文章的意。【关键词】朗诵 语文教学 提高效率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朗读教学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例如,在必修

2、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我现在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诗意,如

3、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我觉得培养他们的语感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要注重朗读指导,提倡、鼓励、引导质疑,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读”是学习语文的必修课,可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 现状分析关注朗读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

4、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论是于永正,还是窦桂梅,或者王崧舟、孙双金,他们的课堂,都特别关注朗诵。虽然这些大部分是有关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但是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

5、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亦不近如人意。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些误区的存在使朗读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实,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朗读。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传统的语文学习历来重视读 “以心治、意会为特征的汉语言文字,决定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我国几千年的语文

6、教学已证实这一点。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强调“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在朗读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浣之趣”。吕淑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7、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以看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2、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是读我们应该“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所谓常态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显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3、为了更好地体会和感悟更需要读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

8、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感悟,只有一味地思辨与讨论,就会失去它的语文味。而感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紧随文本的读,如王崧舟老师所提出的:潜心涵咏、诵读体味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反复品读。二、朗读指导的基本环节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究竟怎么去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尝试着由面到点,再由点入面的方式,其主要环节大致如下:(一)初读,感知文本整体(二)精读,把握文本

9、主旨(三)研读,感悟文本精神(四)诵读,回归文本本真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四个基本环节可以灵活地使用,循序渐进,这样可以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朗读指导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一直是我一贯坚守的原则。如果说语文是一首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

10、感的熏陶。指导学生用心地朗读、读到心里去,正所谓“心到,眼到,口到”,让语文课堂呈现一片琅琅书声,让学生真正能体会情在读中的乐趣。(一)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为了更好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诵读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

11、上,标示出各种符号,如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等。这些符号有助于恰当地确定基调,处理停连,调节轻重,控制语速,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和表现言语的意义和情感。另一方面,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运用形象思维,唤起内心的视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二)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读的冲动1导语设疑在上肖邦故园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inwei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

12、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朗读,思考。2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朗读的气氛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

13、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使学生顿悟,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

14、,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在教听听那冷雨时,配上雨滴的音乐,学生仿佛置身雨中,将那种江南雨季的朦胧、余光中的惆怅乡思都朗诵了出来。3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演读、赛读其实,学生都是很有表现的欲望的,课堂应该成为他们展现学生魅力的舞台,因此,表演读和赛读的形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上雷雨一文时,我就根据剧情,选了四组同学分别表演读周朴园四次对鲁侍萍的身份产生怀疑的那四段戏,学生就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为后面对语言的分析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三)大胆地进行取舍把握重点内容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

15、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四)多维解读进行多向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生动有效的师生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分享对文本的独特感悟、领悟智慧的过程。而深刻的感悟,是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前提。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维解读,多向感悟,由读“入”而读“出”,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1在中心处感悟2在细节点感悟古人在欣赏诗歌是有这样的说法:“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有些诗歌表面上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在描写的景物中却处处含情。3在“分歧”处感悟比如在学习雷雨时,我抛给学生一个疑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

16、怀念到底是真是假?你能否通过你的朗读思考这一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分为两派,争论非常激烈。后来我通过让学生找课文中的一句结合朗读,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了。4在联系点感悟(五)抓住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作画是如此,语文教学也要讲究“留白”艺术。1利用情节的“留白”。作者在写作时,常常为读者提供想象和感悟的空间,也就是文章的弦外之音、引申之义和文外之意。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2利用重点语言文字的“留白”。3利用插图的留白。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