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60351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实知见Knowing and Seeing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第三版)缅甸帕奥禅师讲于台湾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弟子合译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前言 很高兴应几位台湾比丘、比丘尼法师的邀请,来到台湾;这几位法师曾到缅甸毛淡棉市近郊的帕奥禅林 1 修行。在台湾的期间,我想教大家一些帕奥禅林的修行方法体系;它乃是以巴利 2 佛教圣典与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中的指导作为依据。我们相信巴利圣典所指导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时指导弟子们修行的方法。为何要修行 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已:佛陀为什么要教导修行?或修行之目的何在? 佛教修行之目的是为

2、了证悟涅盘;涅盘乃是精神(nama名)与物质(rupa色)的止息。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完全息灭以无贪、无瞋、无痴 3 为根的善名法(精神),及以贪、瞋、痴 4 为根的不善名法;它们能造成一再的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如果通过修行观禅培育观智 5 (vipassana-bana),直到证悟了知见涅盘的四道智 6 (magga-bana),它们就会彻底息灭。换句话说,涅盘乃是由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在出来,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们都遭受生、老、病、死之苦;为了从众苦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修行。基于脱离一切痛苦的愿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修行,以便证悟涅盘。何谓修行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修行包

3、括止禅 7 (samatha 奢摩他)与观禅 8 (vipassana毗婆舍那),而这两者都必须以身口的德行(戒)作为基础。换句话说,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开展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正见与正思惟合称为觉观或智慧的训练(慧学),佛陀称之为观禅正见(vipassana-samma-ditthi)与道正见(magga-samma-ditthi);正语、正业与正命合称为戒行的训练(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合称为禅定的训练(定学),也就是止禅法门(samatha-bhavana)。八圣道分 现在,我想就八圣道分当中的每一项多作些说明。 第一项是正见。

4、何谓正见?正见包括四种智慧:第一种是了知苦谛的智慧,苦谛也就是五取蕴 9 。第二种是了知集谛(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视五取蕴之因缘的观智;换言之,乃是透视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十二因缘 10 )的观智。第三种是了知涅盘(灭谛)的智慧,涅盘乃是五取蕴的息灭。第四种是了知领悟八圣道分(道谛)的智慧;八圣道分是通向证悟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圣道分的第二项是正思惟。正思惟(寻心所)有四种,即:将心投向苦谛、将心投向集谛、将心投向灭谛及将心投向道谛。如是,正思惟将心投向每一圣谛,而正见则如实了知每一圣谛。正因为它们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将它们合称为智慧的训练(pabba-sikkha慧学

5、)。八圣道分的第三项是正语,即:戒除妄言(谎话)、两舌(挑拨)、恶口(讥骂)与绮语(废话)。八圣道分的第四项是正业(正当的行为),即:戒除杀生、偷盗与邪淫。八圣道分的第五项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当的言语或行为来取得财物、维持生活,如:杀生、偷盗或说谎等。就在家人而言,这也包括戒除五种不道德的买卖,即: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正语、正业与正命这三项圣道分合称为戒行的训练(sila-sikkha戒学)。八圣道分的第六项是正精进。正精进有四种,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恶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为了开展

6、这四种正精进,我们必须修行戒、定、慧三学。八圣道分的第七项是正念。有四种正念(四念处 11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与法念处。此处法 12 指的是: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个心所 13 ;或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法指的是:五取蕴、十二处 14 、十八界 15 、七觉支 16 、四圣谛等。然而,简单地说,四念处可以归纳为两项,即:色念处与名念处 17 。八圣道分的第八项是正定。根据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正定指的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而清净道论将正定更详细地解释为:四色界禅 18 (rupa-jhana)、四无色界禅 19 (arupa-jhana)与近行定 2

7、0 (upacara-samadhi)。有些人已曾累积深厚的波罗蜜 21 ,借着听闻佛法的简略或详尽开示 22 ,就能够证悟涅盘。然而,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波罗蜜,他们必须次第地修行八圣道分。这些人称为所引导者(neyya-puggala需要引导的人),他们需要逐步地修行八圣道分,意即依照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持戒清净之后,必须培育定力;以定力净化自心之后,必须修行智慧。如何培育定力应当如何培育定力呢?止禅法门有四十种,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培育定力。对于无法决定该选择那一种法门的人,他们应从安般念 23 下手。大部份人可以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 24 培育定力。因此,现在我将简要地解说安般念

8、的修法。如何修行安般念 佛陀于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经中说: 诸比丘 25 ,于此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结跏趺坐 26 ,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业处 27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彼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彼知:我出息短。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开始修行时,先以舒适的姿势坐着,然后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你应能在鼻子的正

9、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感觉到气息的进出。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因为如此你将无法成就禅定。只应在气息扫过及接触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处周围最明显的一点 28 觉知气息,你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不要注意气息的自相(sabhava-lakkhana自性相)、共相(samabba-lakkhana)或禅相 29 (nimitta)的颜色。自相是气息中四界的个别自然特征,即:硬、粗、流动、支持、推动等。共相是气息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本质。这表示不要默念入、出、无常,或入、出、苦或入、出、无我。只需觉知入出息的本身 30 。 入出息的本身

10、是安般念的对象(所缘 31 ),也就是你必须专注以培育定力的对象。如果你过去世曾经修行此禅法,累积相当的波罗蜜,当你以此方式注意入出息本身(整体概念;不注意推动、热等个别特征)时,你将能轻易地专注入出息。 如果不能的话,清净道论建议用数息的方法,这能协助你培育定力。你应在每一吸呼接近末端时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八 32 。 至少应数到五,但不应超过十。我们建议数到八,因为它提醒你正在培育八圣道分。因此,你应依照自己的意愿,在五至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下定决心在这段时间内不让心飘荡到其它地方,只应平静地觉知气息。如此数息时,你将能使心专注,平静单纯地只觉知气息。 能如此专注至少半

11、小时之后,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彼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彼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彼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彼知:我出息短。 在这阶段,你必须对入出息的长短培育觉知。这里的长短并非指尺寸上的长短,而是指时间的长度。觉知每一入出息时间的长短,你会发觉有时入出息的时间长,有时入出息的时间短。在这阶段,你所应做的只是单纯地如此觉知气息而已。如果要默念,不应默念:入、出、长;入、出、短,只应默念:入、出,同时附带觉知气息是长或短。你应当专注于气息,附带觉知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长短。有时在一次静坐当中,气息从头到尾都是长的,有时从头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在

12、此,注意气息的长短只是帮助心专注于气息而已,专注力的重点仍然是气息。所以你不应太在意气息到底是多长或多短。如果你那么做,你的择法觉支会过强,心反而不能定下来。 禅相可能会在这阶段出现。然而,若能如此平静地专注约一小时,但禅相仍然未出现,那么你应继续进行到第三个阶段: 我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觉知之息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里,佛陀指示你持续地觉知经过同一点上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全息;息之全身;息之初、中、后)。如此修行时,禅相可能会出现。若如是,你不应立刻转移注意力至禅相,而应继续觉知气息。 如果能平静地在同一点上觉知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持续约一小时,却仍然没有禅相出

13、现,那么你应进行到第四个阶段: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要做到这一点,你应下定决心要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在同一点上专注于每一次呼吸时从头到尾的气息。你不应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那样做会使定力退失。清净道论提到四种能使气息平静的因素,即:思惟(abhoga)、专念(samannahara)、注意(manasikara)和观察(vimamsa)。因此,在这阶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将发现气息变得更平静,更微细。此时,不论气息是长还是短,你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微细的

14、气息。这就是说长短息、全息及微息三个阶段可以同时发生,可以同时修行。当你如此持续修行时,禅相就可能会出现。 在禅相即将出现之时,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禅修者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且不明显;他们可能会以为呼吸已经停止了。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你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你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只有七种人不呼吸,即:死人、子宫内的胎儿、溺水者、昏迷闷绝者、入第四禅定者、入灭尽定者(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乃是心、心所与心生色法暂时停止的境界)、梵天神 33 。你应省思自己并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足以觉知呼吸的气息而已。当气息微细时,你不应故意改变呼吸以便使气息变得明显;如果这么做,则因为过度精进所产生的扰动不安,你将无法培育定力。你应照着气息实际的样子去觉知它。如果气息不明显,则只需保持平静,提起正念,在之前还能觉知气息的地方等待。当你如此运用念和慧之时,气息将会再度显现。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有些人,禅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开的棉花、气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红宝石或宝玉、明亮的珍珠。对于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树干或尖木。对于有些人,它则呈现有如:长绳或细绳、花环、烟团、张开的蜘蛛网、薄雾、莲花、月亮、太阳、灯光或日光灯。 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