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56106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医科大学生理课重点资料归纳.doc(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资料归纳有些东西是我自己敲上去的,另外由于复习缘故,没有时间校对错别字(我自己打印出来的我都把错别字给挑出来了),所以没有吧错别字纠正了,以后考完试可能会抽点时间来校对下,到时候再发一个校对好的,当然,这个文档有些内容不够全面,虽然我在打印出来的那份资料上补充了,但还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在这个上面添加了,所以很抱歉,以后有时间肯定会弄好的。-sinsstarP34兴奋性: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的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阈值:

2、衡量组织兴奋性强度高低的指标。阈强度(刺激阈):刺激持续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有效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如:阈刺激、阈上刺激。兴奋: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增强,产生AP。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抑制: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减弱。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

3、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的时期。超常期与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的波动,即轻度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分别称为超常期和低常期,P4血量:约占体重的78%,每千克7080mL。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机体内的液体即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组织液(15%)血浆(5%)少量的淋巴和脑脊液(不到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化学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其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小,

4、持续时间短。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P327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遗传后天获得物种共有个体特有反射弧固定反射弧可变各级中枢可完成必须高级中枢数量少数量无限强化:反射条件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建立的过程。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都有,具体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特有,抽象思维,语言文字。P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大部分为激素,还有CO,CO2,NO,腺苷)通过体液途经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其特点是速度慢,范围大,持续时间

5、长。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意义。控制论: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机器和动物(包括人)体内的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反馈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控制部分自身的活动又接受来自受控制部分返回信息的影响。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有自动控制的能力,是人体本身的。反馈: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的过程。负反馈: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相反的方向改变。例子:体温、血压、血糖、

6、激素水平、血细胞数量。调定点:是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正反馈: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相同的防想改变,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例子:分娩、排尿、血液凝固、Na+通道开放,恶性循环。前馈控制系统:由前馈信心对控制系统的调节,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反应、反射和反馈的区别:反应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反射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受刺激物对刺激物的逆反应。.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

7、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P9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屏障作用、物质转运、信息传递、识别、能量转换、生物电。液体镶嵌模型:该模型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膜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球形蛋白质分子以各种形式及脂双分子层相结合。这个模型主要强了膜的动态性和球形蛋白质与脂双分子层的镶嵌关系。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特

8、点:脂溶性、少数水溶性小分子、高到低、(细胞膜)不耗能、动力为浓度差、通过脂质双层。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质膜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被动的,孔道开放,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经孔道跨膜流动,无需与质膜双层接触,速度快。特点:离子顺差,不耗能,借助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道具有特异性,通道的开、闭受一定条件的控制。分四类: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非门控通道。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特点:载体转运,小分子顺差,不耗能,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完成。重点

9、: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原发性主动转运(主动运输):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小分子或离子,耗能,逆差,工具为“泵”,是最主要的转运方式。P13钠泵:出3Na+ 入2K+,ATP,效率高,耗能多(20%30%)。特点:3Na+ 换2K+。作用:出Na+ 入K+,维持细胞外高Na+和细胞内高K+(形成势能储备)。书上P13的倒数第三段,要看看,是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运输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特点:伴随Na+的,间接耗

10、能,转运体,低到高。很重要的例子: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被吸收和在肾小管上皮被重吸收。出胞和入胞定义:需膜运动,膜在全过程完整,耗能,大分子、团块物质的跨膜运动。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神经递质、激素)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细菌、细胞碎片)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吞饮又可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P16细胞信号传导: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了解内容)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P21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膜电位:生物电仅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又称(跨)膜电位,膜电位分为:静息电位(RP)、动

11、作电位(AP)和局部反应(局部电位、局部兴奋)。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实际测定值:-70-90mV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膜两侧离子浓度分布不均。1、外内 Na+ :12:1 Ca2+ :12万:1 Cl- :1230:1 总有内流趋势。2、内外 K+:3035:1 (A :5060:1) 总有外流趋势。K+平衡电位就是静息电位的证据:1、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RP(绝对值)变小。 2、减少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RP(绝对值)变大。RP的生理意义:RP是产生AP的基础。离子平衡电位: E(mV)=60log(Co/Ci) Co:细胞外离子浓度 Ci:细

12、胞内离子浓度5个概念:1、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负外正即极化(其实就是RP)。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少的过程或状态。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4、反(倒)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激。 5、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为基础,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刺激的阈值: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特点:“全或无”现象,脉冲式传导,瞬时。阈电位: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此临界值就是阈电

13、位。阈电位通常较静息电位小1020mV。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Na+的渗透性内流。使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就会引起AP。Na+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证据:1、超射值Na+平衡电位(ENa+)。 2、增加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AP(绝对值)变大。 3、减少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AP(绝对值)变小。 4、河豚毒阻断Na+通道引起动作电位_。 5、负后电位可能由于K+外流变慢引起,正后电位可能由于钠泵的不均衡转运引起。AP的生理意义:AP是兴奋的标志。AP是兴奋传导的标志。AP是一切功能活动的前提。其他概念:峰电位:膜电位首先从静息电位迅速去极化至最高,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随后迅速复极至接近静

14、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复极相),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峰电位。AP的“全或无”现象。AP要么不产生,产生就是最大。1、 阈下刺激不引起AP。 2、AP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P32动作电位的传播(扩布)AP的传导机制:1、AP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慢、离子多、耗能多) 2、AP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跳跃式传导(快、离子少、耗能少)维持AP产生条件必须耗能,如钠泵作用。AP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难点)Na+通道的性状:(1)备用:RP(或大于RP,如-90mV)“现在关,好用”(2)激活:阈电位(如-70mV),但必须是去极到阈电位!“突然大

15、量开放”(3)失活:|-55mV|“现在关,打不开”(4)复活:-55mVRP“从失活到备用的恢复过程”几种试剂:1、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etrodotoxin,TTX)2、 Ca+通道阻断剂:异搏停,Mn2+3、 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4、 Na+泵抑制剂:哇巴因5、 N2受体阻断剂:筒箭毒(美洲箭毒) 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局部的,未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特点:1、反应有等级性(非全或无) 2、不远传,电紧张性扩布 3、可总和(因为无不应期)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意义:改变膜的兴奋状态,总和后可引起AP。P35神经、骨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