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549136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应该说,在全国围新课程的推进是取得了重大成果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区域,新课程改革仍是举步维艰,形式化的、浅层的变革比比皆是,成果也花样繁多,但真正走进课堂、深入学校就会发现,穿新鞋走老路、扎扎实实搞应试的现象仍是非常普遍。对于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校长们不是不懂,学校教育应该改革,必须改革,但目前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一、学校改革发展的困难与问题1、教育评价造成学校改革放不开手脚,发展空间受限这是造成很多学校不敢改、不能改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各地学校间加班加点

2、、争抢生源、大搞“应试军备竞赛”而导致恶性竞争不止的主要原因。其一,目前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本身就比较片面。现在,中考改革力度不大,学习任务繁重,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以中考成绩为主,甚至是用考试成绩给各校排队,造成学校只能“考什么教什么”,疲于应付;用人的学历化也造成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升学率,择校风盛行,更加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不良竞争局面。各方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使得教学成绩、升学率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造成“上下齐抓教学成绩、各方唯分数至上”的局面,甚至这种压力已经深入到小学阶段,各校在激烈竞争、巨大压力下,改革只能是谨小慎微,小步试探,担心一旦放开会影响成绩,进而影响

3、声誉、影响生存;只能是固守大容量灌输、加班加点“榨油”式的应试策略,以付出更多师生的精力和牺牲师生的更多休息时间、挤占学生更多的素质发展空间为代价来应试。由此,出现两种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出现了城市孩子往农村中学送、城市学校学习“县中”经验的做法当然,这些现象并非不可取,农村学校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城市学校大量借鉴的是农村学校应试的策略,我觉得,这不应视作一种进步。二是,很多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的学校往往是薄弱学校,失败了也无关紧要,发展了则变成改革成功的典,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则缺乏这种勇气,是评价带来的压力使然。其二,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法规失效。在

4、升学率带来的恶性竞争下,校长压力大,教师高度紧,学生疲惫厌学,家长抱怨不止,学校教育左冲右突仍然困于应试的囚笼,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为改变这种状况,减轻学生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三令五申,就课程开足开全、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锻炼和休息时间、不准假期补课等出台过多种文件、做过多次规定,但经常是检查风一过,一切又归于以前,屡屡不见实效。实际上,校长、教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加班加点搞应试教育。为什么还会形成目前这种局面呢?问题是当有些学校违规搞应试教育时,没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门与时有力的制止。于是,其他学校因为怕在中、高考的竞争中落后,纷纷违规、仿效,造成了目前这种不搞“应试教育”反而要承受各种社会压

5、力的不正常现象。主管部门对学校行为的督导、管理不到位,法规执行无力,沦于形式,等于纵容了学校间为升学率恶性竞争的无序行为。因此,现在要靠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来抵制这种应试教育之风不太现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执行力度,规学校办学行为,要从上到下统一抓,起码要在一个地区统一抓才能奏效。各级督学应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检查,使各校真正做到“在法定的时间从事教学活动”。(原八中校长龚正行)2、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比较困难,传统的惯性、压力大、满足现状、以与职业倦怠等情况,使得教师变革和学习动力不足,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3、作为独生子女与“独二代”,家长大量存在不懂教育或者

6、家庭教育偏差,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不到位,家校教育合力不足;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或者厌学,缺乏良好的习惯和必要的规,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难度。我校作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更是给教学和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4、学校的改革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高瞻远瞩的科学策划,需要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和教训,但在“怎么学?怎么用?怎么改?”等问题上,在如何结合本校实际形成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改革方案上,存在一定困惑,甚至在学习他校经验上具有一定的盲目跟风特点。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的改革发展绕不过这些问题,必须正视;但问题的存在并不能成为维持现状、停步不前的借口。教育具有前瞻

7、性,我们不能轻视上级和社会的评价,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屈从于片面的评价。我们必须行动,虽然我们无力改变和突破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政策允许的有限空间里,最大限度地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凭借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做些力所能与的改革,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以便适应升学和将来求职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更加关注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在中学“把学生弄伤了”(一位大学教授语)。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二、校本研究引领下的改革发展校本研究,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校本研究,是一个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等为一体的科学体系。校本研究

8、,既要明确学校教育的规律和发展大势,又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是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必要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方式,更是实现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根本途径。、目标引领,制度激励,体现校本管理成效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用潜移默化的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巧妙引领和激励师生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文化的影响,而非简单的制度管理。结合我校生源差、基础薄弱的实际,提出了“让我们和学校每天都有新进步”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让每个老师都成功,每个学生都成才”的目标,制定了“厚德,笃

9、学,创新”的校训,完善了师德、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完成了校园的改造美化工程,健全了从校园到门厅、走廊再到教室“处处说话,时时育人”的文化氛围;再加上严格的行为规管理和“爱国责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构建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长,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科学测定表明:一个人平时表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与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两者之间大约存在着50%的差距。因此,学校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制度管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实行奖

10、优罚劣。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发展,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目标管理,让我校教学、德育、宣传等各项工作成绩节节攀高;绩效考核中团体奖励的加大,引领老师们走出封闭、趋向合作;“从最后一名抓起”,不放弃一名学生,使得领导、老师的关注重心下移,往往能切中关键问题制度的激励作用凸现出来,而不仅是简单的管理作用。“学校十佳教职工”、“学校教学能手”、“学校青年教师素质大赛”、“班主任论坛”、“教学论坛”为教师提供了足够展示和提升的平台;“合唱节”、“踢跳节”、“元旦联欢”、“学科竞赛”特色活动尽情展现学生靓丽的风采。“发现的管理”,让教师和学生保持着旺

11、盛的干劲和活力。2、校本教研以问题为主题,以常态作分析,以需求定学习。原有教研活动以知识、进度为主要容,旧、乏味,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化;教师培训多以空洞的理论和展示高素质、高技术的优质课为主,很难与日常教学实际结合,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教学行为长期徘徊在传统的低水平状态,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思路后,我们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管理,同时推动了教师的学习和培训。(1)校本教研以教师为主体,形式有“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论坛”(年级组为单位)与“班级研讨”等,容各有侧重;(2)教研不再单纯以常规知识研讨为主,而是“以问题为主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理问题,知识的落实问题,教学的管理

12、问题,学生的分层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研讨主题,以各集体的负责人(如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等)主持,或者由集体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引领研讨。这种方式既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也强化了教师的问题研究和反思意识,提高了研究能力。为了确保标本教研的有效落实,我们要求分管领导和包挂领导要参加,与时了解下情并与时给予帮助指导。(3)教师的教研问题不仅来自自我实践反思,也来自同事间互相听课,观察分析的感受。本学期,我校提出更关注教师的常态课(常态课展示活动),以最自然的常态课作为观察分析对象,所有的一线教师都是授课者,也都是听课、评课者,都要有自己的反思或者感想小结,发现课堂教学中最真实、最典型的问题,加以总

13、结和研讨,用以指导教学和改善管理。(4)领导主动推介给老师的教育理论,老师们不一定认为有用,但如果老师深入研究教学,就会产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的主动需求。我校的校本培训容,除了业务领导根据发现和反映上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领专题学习外,还有推介资源丰富的教育(如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征集教育随笔与校“金点子”等方式,还有由年级组自己承办“教学论坛”,结合教学实际问题推介学习资源,基本达到以需求定学习,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3、拓展教育空间,加强家校联合、社校联合,壮大教育合力现代教育是开放式的大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必须尽可能取得家庭、社会的有力配合,才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拓展教育空间

14、,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优势教育资源的作用的体现,更是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举措。(1)变通形式,提高家校联合的有效性。我校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教育存在较多问题。我校本着“教育两代人”的原则,重视家长会上与家长的交流容上准备丰富的、科学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家教资料进行辅导,或者由家长从不同侧面作家教经验交流;形式上除全体家长会外,还有分层家长会形式每次几个情况类似的学生和家长一起,以座谈的方式进行交流指导和鼓励,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除家长会外,教师与家长平时的联系也因为、网络而更加密切,比单纯家访更加便捷。教育处、团委还会借助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机会,适时发起

15、“为母亲做一件事”、“给父母写一封信”等亲情交流活动,帮助融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为青春期的学生赢得父母必要的关爱指导,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2)加强社校联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鉴于目前学业压力大和安全问题考虑,很多学校不能也不敢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学生在社会上的活动也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往往接触的是网吧等不良环境,受到社会负面的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是多“疏导”,而不是一味去“堵”。我校借助时报发起的唤起人们关爱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泉城义工”活动,联系报社集体加入了“泉城义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与的有益的社会服务,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更是增强了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