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547793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详案第一课时东方铁小 郭教英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词语意思。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借助文本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在读中逐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扣题谈话导入1、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2、是啊,在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3、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题,齐读)。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1、这一句感叹可不简单。有谁知

2、道它是谁说的呢?出自哪呢?指名说。2、出示诗题和作者。老师知道我们班有不少同学以前读过这首诗。那你知道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理解:“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回忆、想念。)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可是在学古诗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读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读故事)4、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指名说)5、刚才的故事和老师以前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吗?(提示结尾处有古诗)6、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23课。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包含在课文中。7、老师想请大家自

3、己把想到的画面配到课文中,把课文读出画,读出感情来。好吗?注意标出自然段。(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2、学生交流汇报。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

4、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2)读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很高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3)“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高兴)对,这就是这

5、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自由练读,指名读。)(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6)引导回读:每逢佳节倍思亲。理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此时的王维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以前他是怎样和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呢?指名说。(生读句子: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3)

6、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生读,齐读。)(4)回忆着与兄弟们共度重阳的画面,此时的王维还想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生读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6)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7)仅仅是“不能相会”吗?他们还不能一起干什么了?(不能一块头插茱萸,不能手挽着手饮酒作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忧愁、难过、低落、无奈、悲伤)。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达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8)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

7、念。学生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真是(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9)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配乐范读。)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我们同桌俩相互读读。(同桌读、指名读)3、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

8、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配乐齐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势,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尝试,能够探索出一种文包诗的教学方式。本课紧紧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教学,分为三步来完成:

9、第一步:诗文对照,明诗意;第二步:步进文本,浯诗情;第三步:再回古诗,入诗境。下面,就怎样上好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一、联系实际,加深感受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动:一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离开家和父亲时的感受;二是联系生活想想,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之间情感的熏陶下,对王维离家时间久,思念亲人有了感触。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二、以读代讲,读中浯情在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理解,体味诗情。我

10、趁热打铁,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对王维眼前所见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场面和他所想原来在家乡时与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欢乐情景的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引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三、抓关键词,品味诗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大街“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现在“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

11、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教学中,我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比较通俗、浅显,又较常见。在学习前,有许多学生都已经会读,会背,对诗意也有一定地理解,学习起来可能个别学生兴趣不是很强。2、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还可更丰富。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

12、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切入点可以是先读文,也可以是先读诗,然后再恰当地引导学生“诗”“文”结合,更好地理解诗意,更好

13、地体悟诗情,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怀。文包诗的教学,切忌教师强拽着学生在文和诗之间随意穿梭。(二) 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

14、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

15、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