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496308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贵阳市南明区桃园小学 冯云华【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全文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但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五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非常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为此,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事件背景、经过),来丰满课文内容,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去司马迁复杂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2、【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情、教法分析】我班学生在学习上呈现明显的两极分

3、化,本课学习对于后进生而言,可能会因其学习惰性导致课前学习准备不充分,加之原有知识积累浅显、薄弱,使这部分学习后进生对于课文文字所包含的内涵感悟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尤其需要他们感受司马迁不屈的人生,感受司马迁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身心成长,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在读懂、读透文字基础上引导每一个学生去想象并感受司马迁著书的艰难。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情境氛围。然后抓住文章关键段落,关键语句进行剖析,在理解文字中感悟司马迁坚定的信念,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崇

4、高品质,使学生走进司马迁,去感受他发愤著书的不屈历程。同时渗透学习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司马迁身上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促进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思想品格、学习生活上得到提高和进步。【教学目标】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3、关注个体学习,关注学习后进生对本文的知识构建。多形式引导学习后进生

5、从司马迁的的身上谈感受、获启发,促进自我成长。【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并能学习司马迁百折不挠的奋发精神,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认识司马迁,简介史记。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课题,提问题,并思考你想从文中知道哪些信息?) 3.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也是文章主题所在,因此,从课题切入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而且,由课题产生的“主问题”,从整

6、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读好词语。3.理解新词,熟记词语。4.多形式读文。 (设计意图:语言训练处处落实。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读读、悟悟、表达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在思悟中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读、悟、表达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言语实践,积淀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在尽情诵读、心灵回想的过程中进行着生命的追问,司马迁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定轮廓。)三、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思考:(1

7、)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2)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结果怎样?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3、交流:第一段:(第1、2自然段):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第3自然段):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4.自由读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聪明好学、家学渊源),并励志完成父亲的遗愿。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挺身而出)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受(飞来横祸),

8、蒙受(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忍辱负重),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传之后人,名垂千古!”(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流程追求清爽。在课堂中紧紧抓住“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他是怎样发愤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目标集中,同时紧紧扣住文章的文理,层层推进,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渐渐走进文本。) 四、指导书写生字1.老师示范,学生描红。2.老师巡视,展示佳作。五、作业设计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提问:你知道是谁说的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9、?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解释,引导学生读好名言、读好句子。3、 你认为司马迁一生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由课题产生的“主问题”,是能够在整体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同时,设计一二个极富有针对性的话题,且让话题的思维空间大,这就保证了对话的有效进行。) 4、这节课我们接着体会司马迁不屈的人生历程。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些事情?(板书:受熏陶记嘱托 真执着 获成就)二、响鼓重敲,层层推进(一)、抓“发愤”,体会精神。1、学习第一自然段(受熏陶)(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10、年少时的司马迁都受到了哪些熏陶?司马迁又做了什么?(2)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英雄故事的影响(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自身的刻苦努力读书、游历、交友(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记嘱托)(1)过渡:快乐舒适的少年生活终因父亲的离去而结束。请同学们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体会父亲的

11、心情(悔恨 遗憾).(2)指导读好父亲的话。(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真执着)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1)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朗读这句

12、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2)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3)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4)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

13、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设计意图:课文具体写“发愤”的第四小节正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体会精神,设置几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自己读一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感情朗读,并面对司马迁像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实际上是将文本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二层次是倒回前文,回顾司马迁从小到大为写史记所做的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说:是啊,付出这么多心血的事业,他怎么

14、舍得放弃!这一方面是简单带到前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司马迁这种执着的发愤精神的理解,然后又一次齐读第四小节。第三层次是理解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一方面是课外的小小拓展,另一方面也是从精神上引起学生对司马迁的崇拜和共鸣)(二)、抓“巨著”,体会情感。1老师抛出“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补充资料。2、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设计意图:学完前文“发愤”以后,再来理解数字妙用更能起到一个烘托司马迁精神品质的效果,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师:司马迁如此发愤写史记,终于成功了

15、。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你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什么?2、认识了司马迁,此时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如司马迁般发愤的人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 4、从司马迁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发愤著书的经历反思自己。做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与司马迁时代相比如何呢?我们的人生经历与司马迁比较又如何呢?(生讨论)然而,在拥有幸福生活的今天,我们中总有部分同学懒惰,不爱学习,自暴自弃学完课文,感悟了司马迁的坚毅,让你有了什么深刻感触?你想怎样改变自己呢?(教学意图:语文学习,除了教会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还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想法是:我要尽力让课本文字能打动我的学生,让他们受到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