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4842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 一、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二、改革或变法的主要类型 1、按性质分: 奴隶社会的改革:如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梭伦改革等; 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 、挽救统治危机和自我完善的改革,如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等;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清末戊戌变法; 2

2、、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 3、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如欧洲的宗教改革。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2、按结果分。成功的改革,如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完全失败的改革,如王莽改制、戊戌变法(但戊戌变法仍有积极影响) 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的改革,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 说明。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不是看改革者本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新建王朝的改革比较容易成功,因为王朝初期,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政策调整一般符合各

3、阶层的共同要求,旧势力受到巨大冲击。 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失败,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复杂,政策调整涉及利益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势力的反对。 3、从改革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有的兼而有之。 三、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1、背景。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从原因上看,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手段。革命是用暴力打碎旧的上层建筑,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在旧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一般采用和平方式进行。 3、目的。革命的目的是

4、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统治。 4、领导力量。革命一般由下层群众发动,采用自下而上方式;改革一般是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自上而下进行的。 5、对生产力影响。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革命之后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改革是对以外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对生产力的破坏较小,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改革与革命和战争一样,都是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四、改革的一般原因 、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

5、,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五、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改革派和反对派力量对比。 3、最高统

6、治者的态度及改革者的素质。 4、是否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技巧。 5、用人是否得当。 、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7、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负担。等 六、改革的一般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总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因而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5、改革的措施必修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 6、改革家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 7、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等。 第二篇。和认识规律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裹还是比较显著的。

7、 7.自选商场的教学反思 在上自选商场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食品、鞋子、饮料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包装纸,在班级里摆一摆,认一认,如果想得到这样东西,必须认得上面的字,把它读出来。这样,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课堂上不断给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课桌、椅子、讲台、黑板、幻灯机、录音机,我都在上面贴上词语卡片,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生活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等。 18.自己去吧教学

8、反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上这一课时,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编,自导,来表演课本剧,学生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19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便于教师创设情境,感受小燕子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燕子,在反复的朗读体验中体会

9、小燕子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脱离学生感情基础的空泛说教。通过情境的营造,视听感官的感受,将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相沟通。 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分角色朗读、指读评议、齐读),在反复的美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演一演,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童话的世界中,丰富其心灵的体验。 0.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本课可以立足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感悟书中的精美语言,被伟大与神气的自然所吸引。在充分感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在冬天,还发现了哪些“小秘密”,亲身体验,寻找冬天的小

10、秘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学习的快乐。由此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眼、耳、鼻、手等器官去感受自然,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尽管学生的语言有些稚嫩,但那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心灵的花朵在尽情绽放。 第三篇: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 掌握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明确按教管规律办学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 领会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的精神实质,掌握并运用四个基本环节 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这需要仔细分析学校管理过程,从管理过程中寻找答案。有的学校管理论著把学校管理过程叫做学校管理程序、学

11、校管理的基本职能、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学校管理过程,如果细加分析,包括很多环节。所谓基本环节,就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认为,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简称为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一制订计划 (一)制订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计划是进行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进行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计划就是提出目标,明确任务。不论什么计划,长远规划也好,短期安排也好,都规定了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 计划是管理过程中的起始环节,学校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首先要抓好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这样说,没有计划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计划是执行的纲领。按计划行

12、事,才能使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制订计划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做到有目的的管理,井然有序地管理,主动地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二)制订计划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制订计划,不能闭门造车,要有根有据。这样,制订出来的计划,才能起指导作用。制订计划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上级指示。其中包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示。这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方面。 2学校实际。包括前段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成绩、缺点和问题。哪些成绩要发扬,哪些缺点要克服,哪些问题要列入计划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学校当前的实际,如新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去完成。哪些是当前工作中的有利因

13、素和不利因素。以及主客观条件如领导力量、师资水平、校舍、设备、经费、学生来源等对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三)制订计划的方法和步骤 学校计划有多种类型。按工作性质分,有常规性计划和临时性计划;按时间分,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按范围分,有整体计划和局部计划。全校性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属整体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总务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计划,属局部计划。局部计划既要服从整体计划,又要发挥独创性。 制订计划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教工讨论新学年或学期的任务和完成任务应该采取的措施, 学校领导事先不定任何框框,让大家畅所欲言。在教工充分讨

14、论的基础上,学校主要负责人起草计划初稿,交群众议论,然后修改定槁。另一种是学校领导人先拿出计划初稿,交群众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群众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定稿。这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多半采用第二种方法。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两头。制订计划的依据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上级指示,二是学校实际。在制订计划之前,学校领导和教工都必须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指示,领会文件精神,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以保证学校工作正确的方向。同时,要认真分析校情。对前段工作总结出来的成绩、缺点、经验、教训,要和新计划的制订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实际,“吃透两头”的目的是为了使

15、计划订得切合实际。 上下结合。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是时间比较长的、全局性的计划。制订这样的计划,必须上下结合,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领导的积极性。学校主要领导人要深入调查研究,深思熟虑,亲自动手写好初稿;二是教工的积极性。教工参加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使制订计划成为教工的自觉要求,使教工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执行任务。 .领导决策。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经过上下结合,几次反复,学校主要领导人要善于集中群众中的正确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后,作为正式计划下达。 (四)制订计划的基本要求 计划要成为行动纲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超前制订。强调制订计划的超前性,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管理效率不可缺少的条件。学年计划或学期计划,必须在开学前两周拿出初稿,开学前一周向教工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