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45676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作者:祝静 郁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3期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中由蛮荒的用活人为主人殉葬制度向逐渐取消用人殉葬而产生的 一种特殊替代品,是人性自然转化的一种标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俑作为雕塑艺术 品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深度考量,是对自身形象、性格等方面的自我把握和描述。俑主要有奴 仆、舞乐、士兵、仪仗、官吏等形象。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 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历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 水平。俑在秦汉时期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最著名的俑当属秦汉时期西安秦始皇陵 兵马俑以及徐州汉楚王陵兵马俑。就俑

2、论俑,徐州丰富且精美的汉代俑,尤其是汉兵马俑最宏大壮观,影响最大。但是,徐 州北朝时期的俑也极具特色,应引起广泛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争夺的要地, 战争频仍,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较少。但是近十几年来,徐州的文物工作者却在城市建设发展 中发现、发掘、收集了这一时期的各类陶俑。这些陶俑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特色鲜明,是国 内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徐州北朝俑的具体情况,特将徐州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北朝俑集中罗列于 下,供方家欣赏和品鉴。1. 彩绘双髻女立俑(图一):时代北朝,高42、宽12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土。 这件陶俑最大的特色是其发髻样式独特而鲜明。女俑双发髻盘于两耳侧

3、,似为先将长发根部握 成一个方形纉,再将余下的头发围着纉围一圈,发式别致,趣味盎然。女俑面白泛红。细眉上 挑,高鼻直挺,朱唇含笑,脉脉动人。女俑服饰也一改汉服的长衣斜襟而为短衣长裤,具有明 显的西域马上民族的特色。上身着黑色短衣,下身着肥管长裤,鞋履露于裤外。女俑双手相合 拥笏于胸前。此俑为典型的北方胡人少女形象,用色丰富,色泽鲜艳,更加衬托出少女的天真 烂漫,生动自然。2. 丫髻女立俑(图二):时代北齐,高8、宽11厘米,徐州狮子山北齐墓出土。此俑发髻 特点鲜明,发髻挽成鸭蛋型在头顶向两边翘起呈丫形,略显女俑干净利落之特性。此俑清秀俊 美,柳叶眉上挑,面带微笑,将少女婉约温顺之美表现无遗。此

4、俑着宽袖V型领长衣及足。将 此俑与内华俑从形象到服饰相比,可以看出,此俑可能是汉人。3. 彩绘黑衣男立俑(2件,图三):时代北朝,高51、宽13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 土。这是两件相对而立的俑。两件俑衣着、形态、大小基本一致,仅是相抚的手有所区别,一 件俑右手在上抚左手,另一件则相反。这两件俑也是短衣长裤打扮,短衣斜襟V形领,似乎是 套在一字领内衣外面,衣着交代细致清楚,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这两件俑一件面部着 白色,一件面部色泽为土棕色,衣服黑色鲜亮。这两件俑应为佣人身份。4. 文吏俑(2件,图四):时代北齐,高61、宽15厘米,徐州狮子山北齐墓出土,陶质。 这两件俑均头饰小官冠,身

5、披广袖长衫,一件为V字形领,一件为一字齐肩领,双首按环首长 刀于胸前及地。两件陶俑五官端秀,身材伟岸修长,神态淡然静穆,谦和尔雅的气韵跃然而生。 这两件俑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造型比例大胆夸张、巨量变形,在北朝俑中是个特例,在国内同时 期的俑中也是绝无仅有,弥足珍贵。5. 彩绘仪仗俑(8件,图五):时代北齐,高2224、宽58厘米,徐州狮子山北齐墓出土 这组俑服饰打扮各不相同,有戴帽者,有挽发簪者,形象各异。执盾者为武士俑,持鼓者为鼓 乐俑,此外还有侍从俑、弓箭俑、文吏俑、胡人俑等。身份作用各不相同,是当时较为典型的 仪仗组合。这组俑身着红色,面目表情温文尔雅,肢体动作准确,艺术价值较高。这组组合具

6、 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胡人、汉人都作为仪仗队成员,地位不分高低,作用相同,从中可以 考证当时的风俗民情以及社会民族融合的状况。6. 彩绘女立俑(图六):时代北朝,高28、宽10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土。这件 女俑较为特别,此俑并未具体表现手臂,但衣服于俑胸前的曲线却将手手相和插于袖中的姿态 表露无疑。更为令人关注的是此俑面部表情,眼帘低垂,嘴含微笑,神采奕奕,夸张中透露着 可爱。7. 彩绘男立俑(图七):时代北朝,高31、宽9.5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土。8. 彩绘红衣男立俑(图八):时代北朝,高56、宽16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土。 此俑头戴小冠,面部表情温舒恬静,细部描绘精致

7、,眉、目、胡须以墨线精绘,唇染朱红。此 俑身着红色长袍,腰系白色绶带,脚穿黑色圆口平底鞋。此俑体量较大,服饰表现精致,衣纹 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即便眼睑亦清晰可辨,刻画入微。 此俑融雕塑和绘画技艺于一体,刻绘出俑体温文端庄的形象。9. 胡人武士俑(图九):时代北齐,高50、宽10厘米,徐州东甸子北齐1号墓出土。此 俑头戴护盔,全身佩戴收身铠甲,铠甲身前及背后为明光圆镜,腰有筩袖裆铠和明光铠。“明 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 且打磨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

8、故名。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这件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甲长及膝 膝下为长裤。此俑手部动作雕塑精确,一手握持带杆(手心握成圆孔状,此孔应置杆状物)兵 器,一手扶盾牌至足。盾牌呈弧形,盾牌装饰精美且极具特色。装饰分三组,最上部堆塑两个 姿态怪异似在跳动的人物,中部堆塑一兽首,下部为云纹装饰。此俑最为精致的是面部雕塑, 从面部看此俑高颧骨、高鼻头、深眼窝、大嘴唇,口张似可见齿,整个一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 此俑特点鲜明,形象独特,极具代表性。10. 彩绘陶鞍马俑(图一O):时代北朝,长35、宽17、高20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 墓出土。此马虽不算高大,但却为战马装束,马鞍、笼头、护甲

9、俱全,马头雕塑细腻,圆眼大 睁,炯炯有神,鼻孔夸张,背脊棱角分明,整个马极具张力。ra Jn_ W 人 4rC -fi-fr11. 象奴驯象俑(图一一):时代北朝,长41、高34 厘米,徐州茅村内华北朝墓出土。此象在雕塑手法上是以象形写意为主,象四肢粗壮有力,长鼻夸张下垂,象耳硕大竖立。象头部 仅对鼻、耳最具代表性的部位作了交代,眼睛和嘴却未描绘,但象温和顺从之态却油然而生。象奴坐在象身上,比例极小,充分显现象的体形巨大。象奴头戴尖顶小帽,屈腿坐于象背,两 臂前伸作驾驭状,悠闲自得,别有情趣。12. 骆驼俑(图一二):时代北魏,长23、宽8、高25厘米,徐州三官庙北魏墓出土。此 俑造型简洁,骆

10、驼高昂的长颈及首和双峰等代表部位表现准确,其余的则朴素大方,表现出骆 驼的动态。13. 执剑俑(图一三):时代北魏,高29厘米、宽10厘米,徐州三官庙北魏墓出土。14. 执拂俑(图一四):时代北魏,高34厘米、宽11厘米,徐州三官庙北魏墓出土。13、 14这两件俑,冠式、服饰以及面部表情均表现出虔诚肃穆之态,似一文一武两吏对称,相辅相 成。从以上列出的俑可以看出,徐州北朝俑艺术造诣极高。文吏俑颇具“魏晋风度”,安之若 泰,女侍俑秀雅俊美。明光铠胡人武士俑威猛无敌,横髻执笏女俑阳光活泼以及象奴俑人象形 体间的巨大反差等等,集中了汉胡不同特点,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汉代结束之后,自公元189年至公

11、元589年,中国都是在两个以上的封建政权分割统治之 下,中国历史由统一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流离、政治割据是当时社 会的主要现象。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地, 是著名的“五省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傍靠泗水,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三面环山 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魏晋南北朝进入南北相争的时代,徐州成为全国性战略要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社会与经济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秦汉时期统一的文化氛围消失,但 却促进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了各封建割据势力自我表现的机会,文化艺术 奇异地发展起來。各少数民族贵族入主中原,佛教异军突起,与宗法

12、血缘观念密切的礼教、伦 理势力稍受压抑,反之原始艺术则显现生机勃勃,蔚为大观,令后人叹为观止。如果变换成人 文精神角度讲,魏晋南北朝是文人、艺术家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和热情的艺术 精神时代,创造性的冲动情感在他们身上得以恢复。晋以后南北分立,俑群也形成不同的特点。在北方,开始出现反映人马都披铠甲的重装骑 兵的“甲骑具装俑”。北魏以后,随葬陶俑大致有:镇墓俑:或蹲坐状的镇墓兽,或形体高大 的按盾甲胄武士俑;出行仪仗俑:骑马俑、鼓吹乐队、步行的属吏、武士以及马、骆驼等;家 侍奴仆俑:男仆女婢等。由于俑是代替活人随葬的,最终目的是让它们在地下侍奉墓主,因而 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卫、

13、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还有衣饰华贵、 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目的决定内容,因此这些俑应当具有善于察言观色、伶俐 能干等灵性,应该五官端正,肢体健美,似于生人。徐州出土的北朝俑较全面地体现了这些特 点,艺术上表现极致,尽显珍贵,在国内的地位十分重要。徐州北朝俑所着胡服、所具胡人面型特征以及象、骆驼等极具西域特色的内容增多,说明 北朝时期的文化及艺术作品受到外来胡族文化的侵入,具有一定的胡文化特色。但汉文化与外 来胡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双向异化过程,绝不是一种简单输入。汉族文化与胡族文化有了交融的 机会,才使得北朝徐州的俑尽管不乏胡族意味,但从总体上说,汉文化仍是主导。汉胡文化合 流,造就了北朝俑绚丽多彩的基础。此外从徐州北朝俑的身上不仅能够看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的灵动活泼,还能了解那个时 代各种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饰以及装饰特征。就服装看,俑所着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 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就发髻看,有方形纉,也有挽成鸭蛋型在头 顶向两边翘起呈丫形的发髻;就冠式看,则有后翼平展状冠、尖顶帽以及官冠等。总之,徐州北朝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在造型艺术和服饰艺术均达到了较高 水平,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