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3407788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回顾“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为中心,加大农业和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 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3, 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8.2, “十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一)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十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 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重点

2、发展了优质粮油、蔬菜、花卉苗木、 良种畜禽、优质蚕茧、特色海产品等。2005年优质水稻面积占比 达70%、优质弱筋小麦面积占比60%、优质油菜占比达90。与“九 五”期末相比,蔬菜面积增长60、蚕桑面积增长30、水产品 产量增长18、花卉苗木面积是“九五”期末的3.5倍、生猪饲 养量增长16、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区人均饲养一只羊的目标。 二是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无公害粮油、蔬菜面积 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62, 无公害果品面积占比达到69, 无 公害生猪、山羊、家禽饲养规模占比分别达到29、12、55。 “十五”期间,全市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8个,产品433 2 个,绿色食

3、品115个,有机食品11个。三是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 展。“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利用外资近4亿美元, 兴办农业“外 资”企业300多个, 目前全市有创汇农业基地100万亩,2005年农 产品出口额1.2亿美元。四是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05年全 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 业45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 元, 直接带动农户160万户, 基地面积37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658户,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近17万人,农副产品专 业市场发展到201个。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效益不 断提高, 全市亩均产出3000元以

4、上的中高效益作物面积180万 亩, 占全市作物面积的近1/4, 其中亩均产出5000元以上的高效 作物面积80万亩。(二) 二、三产业迅猛发展,非农经济快速增长。乡镇工业在改革和调整中迅速发展,2005年全市乡镇工业数 达到9.57万家, 比“九五”期末增加3.35万家, 产值4032亿元, 增长42. 1%,实现增加值861亿元,增长42.7%,创汇64.4亿美元, 增加47. 1%。其中规模以上乡镇工业数3234家,实现产值2011亿 元, 利税127.6亿元, 创汇57.9亿美元。2005年全市乡镇工业集 中区129个,实现工业产值1800亿元。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05 年建筑业完成

5、产值580亿元,实现增加值162. 1亿元,“十五”期 间年均增长分别为29.7%、27.8%。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2005 年全市农村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值达到175.9亿元, 年均 递增11. 1。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3 增强了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数新增50万人。目前六县(市) 中有5县(市) 进入全国县城经 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 有2个县(市) 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 行列。(三) 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逐步完善。一是农村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目前我市农村现有中小学926 所, 其中普通高中63所, 职业中学17所

6、, 初中232所, 小学614 所;全市农村小学入学率100%,毕业率99.85%,初中入学率100%, 毕业率99.56%,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 1%。全市58.4%乡镇达到省 级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标准, 农村小学“三新一亮”(新课桌、 新椅子、新讲台、电灯亮) 工程全面完成,“校校通”完成率达 43%。二是农村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全市农村拥有乡镇卫生院228 个、门诊部、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等机构共908个, 拥有 农村社区服务站(中心)521个, 目前农村千人拥有床位1.46张、 卫生技术人员2.46人、医生1. 14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启动, 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口参保率达

7、86%。三是农村文化渐趋繁 荣。县(市) 现有乡镇文化站121个,平均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 612平方米, 有7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规定苏中比较发达县 (市) 的标准。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120万户, 农村广 播人口覆盖率达100%。四是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扎实推进。全 市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九五”期间的40%上升到45% 以上, 全市80%的乡镇被评为江苏省体育先进乡镇。五是农村社 会保障稳步启动。县(市) 全面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 4 全市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15万人, 参保覆盖率为 39%, 目前农村已有3.8万人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四) 投入不断增加,

8、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总投入超过20亿元,用于农村路桥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近30亿元。水利建设基本完成江海堤防达标任务,里下河圩区改 造初见成效,全市排涝工程全面启动,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 方3.6亿立方米,新建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1.2万座,新建防渗渠 2927km,疏浚村级以上河道3820条;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 40万亩,治理高沙土27万亩,围垦滩涂6万亩;海洋与渔业主要完成 了吕四中心渔港、洋口中心渔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沿海防 护林、林业种苗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05 年底全市成片造林13

9、0.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3.2%;农业生产装 备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全市机电排灌水平97%,机耕水平达95%,机播、机收三麦比例分 别达92%、95%,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27%,机收水平75%;气象事 业完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遥感等组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 工程建设,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 高; “农村五件实事”实施, 全市改造农村道路4100公里, 基 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通达等级公路的目标,全市农村草危房改造 任务全部完成, 新增改水人数71. 1万人,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0。(五)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0、5 “十五”后期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走出连续七年低速徘徊状态 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十五”前三年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 5.8%、5.3%、6.3%。“十五”后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 增长。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日益多元化,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外出务 工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已占同期工资性收入的6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农民收入的 稳步增长,推动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农村人均居 住面积49.5平方米, 比“九五”期末增加13.8平方米,每百户拥 有彩电79台, 电冰箱34台, 摩托车61台, 空调11台, 移动电话 58部,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3

11、2台、16台、25台、9台、49部。(六) 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农村改革政策出台最多,广大农民 受益面最广的时期。税费改革全面实施,2005年全部取消了农业 税, 全市农民负担减少近6亿元, 人均减负100元; 粮食直播、 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三项补贴政策的出台,全市农民获得直接补 贴0.71亿元;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推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 保障制度,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农村全面推行村 务公开,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投融资体制 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支农和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乡镇机构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了乡镇村撤并

12、力度,全市乡镇和行政 村个数分别由2000年165个、4317个减至131个和1956个,同时, 农村教育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状况 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6 “十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严重老化,一些地方五六十年代建 立起来的泵站、桥梁等年久失修,农村河道淤积严重, 防旱、排 涝、蓄水能力低下。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软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 平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短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保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面窄。三是农 民增收机制脆

13、弱。农民来自于一产增收难度加大,农民创业、就 业竞争加剧, 城乡居民间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二、“十一五”期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分析“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既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 有利条件1 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 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 于“三农”发展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 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统筹城乡发 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略。“ 十一五” 期间各 级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将更加浓厚,

14、各级 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2 良好的发展机遇。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呈加速向中国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目前国家着手实施长三角地区区 域发展战略,拟将长三角地区建成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基地 7 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示范区,南通将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热点 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条件将有较大改 善,这些将对我市农业领域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利用外资,发展 对外贸易,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3较强的统筹发展能力。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经过“十 五”时期的发展, 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3年以来, 全市经济发展一年一个突破, 三

15、年三大步: 2003 年GDP总量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2004年GDP增幅首超全省平 均水平; 2005年GDP增幅跃居全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位。经济实力 和综合能力逐步增强,为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 质条件。4较好的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区域农业 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适合大中城市消费需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 同时抓住“入世”的契机,瞄准日本、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市场,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目前我市城郊型、 外向型高效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为“十一五”农业发展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二) 制约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 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 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数量将逐年减少,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 加突出;水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共存,效率低下,水质性缺水已经 8 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和生产;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一些有 文化、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呈下降趋势。2 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市畜禽养殖业发达, 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1600万吨, 大部分未能得到无害化处理, 已成为我市农村和农业重要的污染源。此外,工业企业污染、农 村生活垃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